-
1 # 史說新傳
-
2 # 人渣嘯西風
應該說各有千秋,明代的武器裝備並沒有落後世界,而且也在不斷的學習和引進先進技術。紅夷大炮、弗朗機這些先進的大炮明朝一直在不斷的購買和自己不斷仿製和改進。而且明代也有很多領先當時的武器。比如最早的刺刀就是明代發明的。
明崇禎三年(1630年)刻印的《兵錄》記載的子母鳥銃配有插管式的銃劍,這種直接插進槍筒的矛頭式刺刀歐洲要等到10年後才有出現,在640年,法國東南部巴榮納城(Bayonne)的一名叫做皮塞居的法國軍官在當時的戰爭中,看到士兵在沒有彈藥以後,順手撿起地上斷裂的矛頭塞進火槍的槍口之中,與敵人進行肉搏,他才發明出了第一支帶有刺刀(Bayona)的火槍。
明代還發明瞭各種款式的多管火箭炮,有可以單兵就能使用的一窩蜂火箭,還有更大型的百虎齊奔箭,可以適用於各種不同的戰場需要。而且還發明瞭獨輪車來裝載和發射各式火箭的“架火戰車”。最先進的地方在於,這些火箭筒有幾種規格,既可以單兵使用,也可以作為彈匣裝填到架火戰車上。明代的架火戰車是獨輪車、有四腿,可以裝長蛇箭匣4個、百虎齊奔箭匣2個,箭匣內裝有火箭300支,而且架火戰車上還有百子火銃兩具,還裝有長矛。這樣士兵點燃箭匣就可以發射火箭進行遠距離覆蓋式打擊,300支火箭齊發場面非常壯觀;而如果敵人衝的近了,士兵還可以放火銃精確射擊;最後如果敵人攻到了身邊,士兵還可以拿起架火戰車上的長矛進行肉搏。
在《武備志》中還記載了多輛架火戰車可以很方便的連成一排組成車陣,然後進行分段式的連續打擊,《武備志》原文:“次第發射則用之不竭”。架火戰車在打仗的時候,只需兩個人就可以操作,非常方便,而且如果有需要,只要再增加兩人即可“推輓如飛”,機動性也非常好。
在架火戰車的發射筒上方,還有一個捲起的棉簾,類似於於現代火炮的防盾板。在進行衝鋒或著轉移陣地的時候,將棉簾放下來,就可以防止敵人的箭矢射傷炮手。而在發射火箭的時候就可以將棉簾捲起來,不礙事。
架火戰車既有快速轉移的機動性,還有類似彈匣的快速裝填功能,作用上類似現代火箭炮威懾敵人的齊射火力,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武器了。
而且中國有詳細記載的最早的地雷,就出現在明朝。《明史紀事本末·燕王起兵》記載,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在白溝河之戰中就曾“藏火器地中,人馬遇之,輒爛”。當是的早期地雷構造比較簡單,一般是石殼,裡面裝火藥,插入引信以後密封好埋在地下,然後加上偽裝。在敵人接近以後,手動點著引信來引爆地雷。
出土的明代地雷
但是到了明中期以後,地雷就更進一步了。地雷的殼開始變為鐵鑄的,引信也進行了改進。嘉靖二十五年至二十八年(1546—1549),當時的兵部侍郎曾銑,在總督陝西得三邊軍務的時侯就製造了大量地雷來進行佈防。
到了明朝萬曆年間,萬曆八年(公元1580年)的時候, 著名的明代抗倭將領戚繼光在鎮守薊州的時候,曾製做出了鋼輪打火石的引爆裝置,叫做“鋼輪發火”。這種裝置是在機匣中安置了一套傳動的機構,當敵人踩中機匣的時候,機匣中的墜石下落,帶動機匣內的鋼輪轉動來打火石發火從而引爆地雷。類似現在鋼輪打火機的結構,這就非常先進了。如果繼續發展下去,縮小機匣,就可以製作出燧發槍了。只可惜因為清代停止研發火器,導致沒能率先發明出燧發槍。在明朝末年,跟據《籌海圖編》、《練兵實紀·雜集》、 《武備志》等兵書的記載,當時明朝軍隊用的地雷就有十多種。其佈設方式,除了單發地雷外,還有利用一條引信來控制很多地雷的群發雷,以及用一個母雷的爆炸來引爆若干子雷爆炸的“子母雷”。如果按引爆方式區分,還有拉發、燃發、機發、絆發等等種類。已經很接近二戰時期地雷戰的地雷模式了。而且根據作戰需要,還有將地雷設定在車上或者建築物內的,還有用動物運載地雷衝陣引爆的戰術。
回覆列表
槍、炮等是如今各國部隊裝備的常規武器,殺傷力大。在中國明朝,這類熱兵器被統稱為“神器”。對比中國古代火器和西方火器,雖然明朝的火器在主要的技術方面處於劣勢,但明朝的火器仍然具有其獨特之處。
1.明代武器不足之處。
當時,明與西歐國家差不多都同步站在了冷兵器向熱兵器過渡的門檻上。不過明朝火器的缺陷主要是準確度差、質量差、發射頻率慢等問題。而西方在解決火器發展瓶頸方面,是依靠建立在物理學和數學體系基礎上的車床體系。
當時西方物理學理論發展十分迅速,16世紀後期,英國已經採用鑄造整體炮身的技術,並計算出火炮各部與口徑的尺寸比例表。1638年,伽利略發表了《關於兩門新科學的對話》,為槍炮改進和彈道技術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此時,炮手已經使用射表和測量仰角進行射擊。可以看出,西方車床體系的建立,為提高火器質量、射擊頻率、準確度等提供了技術基礎。這些都是中國古代手工鑄造槍管所不能比擬的。
2.明朝的武器技術值得借鑑的地方。
前面對明朝與西方武器技術差距進行了比較,可以看出其中差距。但明朝武器技術也並非一無是處。有些設計理念到現在也值得借鑑學習。如七星銃,可以認為是現代旋轉機槍的雛形。早在16世紀,各種型別的水雷就已經成為明朝海軍的重要武器。1549年製造的“水底雷”,可以稱得上世界第一顆水雷。該雷用木箱作雷殼,用油灰粘縫,下面的繩索連線鐵錨,用來控制深度,人工操縱擊發,比西方製造和使用水雷早了200多年,曾經首創“水雷戰”擊沉日本戰艦。掣電銃與近代步槍的子彈裝填原理十分近似。
3.明朝武器技術發展停滯不前的原因。
首先,明朝人文領域發展迅速,在自然科學領域的基礎理論支撐不夠。在當時的封建體制下,任何發明創造都十分困難。大家都在為科舉而科舉,天天沉浸於四書五經,儒家經典中,沒有人為了把知識應用到基礎實踐中而拋棄前程。而且思想上的固步自封限制了人們的學習交流,士農工商各行業間隔閡巨大,思想交流不暢,阻礙了科學思想的發展與傳播。
而同期的西方,科技迅猛發展。1543年,哥白尼舉起了科學革命的火炬,人類進入科學實驗階段。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新文化運動和思想解放運動為自然科學發展掃清了道路。三大定律建立之後,西方經典物理理論框架等以完整建立起來。
後來,到了明末清初,戰爭的發展曾經一度刺激了火器的繼續發展,但是隨著清朝的統治穩固,中國的武器技術發展也就此停在了17世紀。直到乾隆年間,清軍裝備火器的比例才恢復到壬辰年間明軍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