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固定瓷器,將瓷器放置穩定,不要拍攝的時候產生晃動,微小的晃動都有可能影響拍攝效果。
其次是將放大鏡放置在瓷器需要拍攝的部位上,用眼睛觀察,調整清晰度,達到最清晰為止。
然後是調節觀察的同時用手捏住放大鏡並扶住瓷器,使得放大鏡與瓷器不產生相對的移動。
最後是請另外一個人運算元碼相機,調到拍攝近距離物體的那個檔位,讓相機鏡頭與放大鏡的觀測口對接靠攏,並相對靜止下來。再虛按快門進行對焦,清晰了就可以按下拍攝了。
一、氣泡的成因
氣泡,顧名思義是釉中的水分子變來的。
在燒製瓷器時,高溫會使釉層中的結晶水或液態水都變成氣體,當釉層厚時,氣態水分子被釉膜包住,釋放不出來故而形成釉下的氣泡。當釉層薄時,氣泡衝破了釉層膜,則在釉表面形成不少坑凹——叫麻點。釉中水分子多則氣泡亦多,釉中水分子少則氣泡亦少。如果釉中不含水分,則釉下可能沒有氣泡。
由於各朝各窯口因釉的配方和工藝不同,故各朝代各窯口的器物釉下氣泡情況各異。這一點的不同也正好為鑑定古瓷提供了一種(人工無法仿製的)有利條件。
二、釉的分類和工藝特點
陶瓷生產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釉的製作技術。中國古陶瓷技術十分成熟,且有很長的歷史,施釉有很多配方和不同的工藝方法。
依照釉的熔融性和燒成溫度,可分為易熔釉(又叫軟釉)、中熔釉(又叫琺琅釉)和難熔釉(又叫硬釉)。
按製造方法可分為生釉、熔塊釉和揮發釉。
按上釉方法可分為浸釉法(將坯浸入釉液中)、澆釉法(將釉往坯上澆)、噴釉法、振滴法(用毛刷浸滿釉再滴在坯上)、塗刷法、揮發法和撒佈法等。有這些工藝特點,所以在不同時期使用不同方法。同時也與釉料的配方和粘度有關。
在古代常用釉粉撒佈法,這是一種幹法施釉,其中不含或很少含水分子。還有一種鹽法施釉,是利用食鹽加熱後產生氯化鈉蒸汽,揮發在製品上而成一種鹽釉。
到明朝開始,這些幹法施釉不採用了,取而代之的是用釉漿施於器物上,再置於窯中燒成。
這一工藝的改變過程就可以證明釉下氣泡的形成是對不同朝代有不同表現。尤其在現代仿製技術上基本是沿用清朝的工藝——溼式調釉法,必然會出現釉下氣泡過多的現象。這一特點為鑑定古瓷開闢了一條新的思路。
三、對宋元兩朝古瓷的鑑定
宋金時期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的一個興盛時期。在河南、河北、山西、陝西、山東等省的瓷窯特別多,品種以秘色瓷和青白瓷為主。諸多的瓷窯中以官、哥、汝、均、定五大名窯為首,相繼有龍泉、耀州、磁州、登封諸窯。大多為朝廷服務,燒製官器,進貢朝廷。釉色極美、玉質感強、瓷品很高、為世人所珍。後仿製者大有人在,費盡全力、欲求逼真、但至今無人仿造成功。
宋朝的五大名窯中尤以官、哥、汝三種瓷仿者眾多、難度最大。即算明成化、清雍正帝王命“官窯”以官仿官,不惜工本也難仿成。仿製出的哥瓷結果是貌似神離,距離甚遠。何況現代仿品以民間的個人實力去仿,雖技術條件改進許多,但配方沒有掌握更製造不出成功之作。
五大名窯中有名望的高階精品,最突出的表現在“瑪瑙為釉”、“玉質光澤”、“金絲鐵線”、“紫口鐵足”和“雨過天晴”等美的品質都是很難仿得出的。儘管現代技術之高超,學會了以假亂真的能耐,若用“氣泡鑑定法”去辨別仿品則是很容易識破廬山真面目。因為仿品儘管把外表做得與真品一樣,但絕做不出釉下無一氣泡的水平。撒佈法釉料的配方更是今人沒法再去挖出來。
總的來講,鑑定古瓷(指宋代瓷)應全面的比較,有釉色的“柔和美麗”、“玉質感強”、“光澤不刺眼”,有溼潤“冒汗”的現象和看不到氣泡等原則。有的宋瓷釉面有斑點或小麻坑均須放大五十倍方可看到。
凡仿品或元代以後任何朝代製品均不可能沒有氣泡,只要發現釉下氣泡便可證明非真正宋瓷。例如雍正的爐均釉、明代的“廣均”和現代的“仿均”都是充滿氣泡。達不到“宋均”的特點。
對於元青花也有如此特徵。
元青花一般人很少見到,什麼是真品,什麼是仿品也難區別。正因為元青花真品不多,世人所見又少,給制仿人提供了一個好機會。從造型、工藝、繪畫、釉色、修胎、火石紅諸方面都難以辨別真偽。元初沿用宋時的樞府卵白釉,還沒有使用透明的青白釉,還不是水釉配方,所以元初的青花瓷器釉下是看不到氣泡的。到元代中後期採用了青白釉的水釉配方,所以元中後期的青花瓷器都是釉下有氣泡的。
在青白釉厚的瓷品中其青花上的白色氣泡特多,當青白釉薄時便見到青花上有不少被氣泡已衝破的麻面小坑(也只能在放大五十倍時才見到),這也是它的特徵。
四、明清兩朝青花或釉裡紅的鑑別
這兩個朝代的青花和釉裡紅特別多,仿品也多。在材料、工藝、繪畫、書寫款式諸方面都能仿得一模一樣,唯一不好仿又沒被人重視的還是釉下氣泡的問題(這點誰也沒發現)。
青花的色澤有的仿得很好,有的還有距離,當色盲和辨色能力稍差時很容易“走眼”。除此之外抓住兩點便可區別真偽了。
一點是青花釉是否下沉?下沉入骨且有暈散現象即為真品,若漂浮而無暈散、顯得死板則為仿品可能。
另一點是用五十倍放大鏡看氣泡。若青花下沉則在青花上有許多白色氣泡。若青花上浮則青花上全是麻面小坑,看不見白色氣泡。在青白釉下氣泡多且大,則證明青白釉層厚而肥潤。此乃為真品,反之,青白釉太薄則氣泡很小應證明是仿品。
即使氣泡鑑定很重要,但也該全面分析。我不主張“一點肯定論”,但贊同“一點否定論”。即有一點不對路、值得懷疑的地方就應該否決它,以免“走眼”!
元青花真偽識別的要點
元青花傳世品很少,私人能收藏到它也很難得,大多數玩瓷人能親手把玩一下的機會且不多。因此如何鑑別元青花卻是一個十分困難的問題,尤其在高/仿技術很成熟的今天,市場上以假亂真的假貨混雜極亂的條件下,無論是專家、行家都會容易“走眼”。過去許多專家們曾作過不少貢獻,並提出了一些寶貴的經驗可以借鑑,但是這些方法去面對出土文物,僅僅是為了斷代,都是可行的。如果對市場來說,在魚龍混雜、以假亂真的條件下來判別真假則顯得無能為力了。
首先是固定瓷器,將瓷器放置穩定,不要拍攝的時候產生晃動,微小的晃動都有可能影響拍攝效果。
其次是將放大鏡放置在瓷器需要拍攝的部位上,用眼睛觀察,調整清晰度,達到最清晰為止。
然後是調節觀察的同時用手捏住放大鏡並扶住瓷器,使得放大鏡與瓷器不產生相對的移動。
最後是請另外一個人運算元碼相機,調到拍攝近距離物體的那個檔位,讓相機鏡頭與放大鏡的觀測口對接靠攏,並相對靜止下來。再虛按快門進行對焦,清晰了就可以按下拍攝了。
一、氣泡的成因
氣泡,顧名思義是釉中的水分子變來的。
在燒製瓷器時,高溫會使釉層中的結晶水或液態水都變成氣體,當釉層厚時,氣態水分子被釉膜包住,釋放不出來故而形成釉下的氣泡。當釉層薄時,氣泡衝破了釉層膜,則在釉表面形成不少坑凹——叫麻點。釉中水分子多則氣泡亦多,釉中水分子少則氣泡亦少。如果釉中不含水分,則釉下可能沒有氣泡。
由於各朝各窯口因釉的配方和工藝不同,故各朝代各窯口的器物釉下氣泡情況各異。這一點的不同也正好為鑑定古瓷提供了一種(人工無法仿製的)有利條件。
二、釉的分類和工藝特點
陶瓷生產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釉的製作技術。中國古陶瓷技術十分成熟,且有很長的歷史,施釉有很多配方和不同的工藝方法。
依照釉的熔融性和燒成溫度,可分為易熔釉(又叫軟釉)、中熔釉(又叫琺琅釉)和難熔釉(又叫硬釉)。
按製造方法可分為生釉、熔塊釉和揮發釉。
按上釉方法可分為浸釉法(將坯浸入釉液中)、澆釉法(將釉往坯上澆)、噴釉法、振滴法(用毛刷浸滿釉再滴在坯上)、塗刷法、揮發法和撒佈法等。有這些工藝特點,所以在不同時期使用不同方法。同時也與釉料的配方和粘度有關。
在古代常用釉粉撒佈法,這是一種幹法施釉,其中不含或很少含水分子。還有一種鹽法施釉,是利用食鹽加熱後產生氯化鈉蒸汽,揮發在製品上而成一種鹽釉。
到明朝開始,這些幹法施釉不採用了,取而代之的是用釉漿施於器物上,再置於窯中燒成。
這一工藝的改變過程就可以證明釉下氣泡的形成是對不同朝代有不同表現。尤其在現代仿製技術上基本是沿用清朝的工藝——溼式調釉法,必然會出現釉下氣泡過多的現象。這一特點為鑑定古瓷開闢了一條新的思路。
三、對宋元兩朝古瓷的鑑定
宋金時期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的一個興盛時期。在河南、河北、山西、陝西、山東等省的瓷窯特別多,品種以秘色瓷和青白瓷為主。諸多的瓷窯中以官、哥、汝、均、定五大名窯為首,相繼有龍泉、耀州、磁州、登封諸窯。大多為朝廷服務,燒製官器,進貢朝廷。釉色極美、玉質感強、瓷品很高、為世人所珍。後仿製者大有人在,費盡全力、欲求逼真、但至今無人仿造成功。
宋朝的五大名窯中尤以官、哥、汝三種瓷仿者眾多、難度最大。即算明成化、清雍正帝王命“官窯”以官仿官,不惜工本也難仿成。仿製出的哥瓷結果是貌似神離,距離甚遠。何況現代仿品以民間的個人實力去仿,雖技術條件改進許多,但配方沒有掌握更製造不出成功之作。
五大名窯中有名望的高階精品,最突出的表現在“瑪瑙為釉”、“玉質光澤”、“金絲鐵線”、“紫口鐵足”和“雨過天晴”等美的品質都是很難仿得出的。儘管現代技術之高超,學會了以假亂真的能耐,若用“氣泡鑑定法”去辨別仿品則是很容易識破廬山真面目。因為仿品儘管把外表做得與真品一樣,但絕做不出釉下無一氣泡的水平。撒佈法釉料的配方更是今人沒法再去挖出來。
總的來講,鑑定古瓷(指宋代瓷)應全面的比較,有釉色的“柔和美麗”、“玉質感強”、“光澤不刺眼”,有溼潤“冒汗”的現象和看不到氣泡等原則。有的宋瓷釉面有斑點或小麻坑均須放大五十倍方可看到。
凡仿品或元代以後任何朝代製品均不可能沒有氣泡,只要發現釉下氣泡便可證明非真正宋瓷。例如雍正的爐均釉、明代的“廣均”和現代的“仿均”都是充滿氣泡。達不到“宋均”的特點。
對於元青花也有如此特徵。
元青花一般人很少見到,什麼是真品,什麼是仿品也難區別。正因為元青花真品不多,世人所見又少,給制仿人提供了一個好機會。從造型、工藝、繪畫、釉色、修胎、火石紅諸方面都難以辨別真偽。元初沿用宋時的樞府卵白釉,還沒有使用透明的青白釉,還不是水釉配方,所以元初的青花瓷器釉下是看不到氣泡的。到元代中後期採用了青白釉的水釉配方,所以元中後期的青花瓷器都是釉下有氣泡的。
在青白釉厚的瓷品中其青花上的白色氣泡特多,當青白釉薄時便見到青花上有不少被氣泡已衝破的麻面小坑(也只能在放大五十倍時才見到),這也是它的特徵。
四、明清兩朝青花或釉裡紅的鑑別
這兩個朝代的青花和釉裡紅特別多,仿品也多。在材料、工藝、繪畫、書寫款式諸方面都能仿得一模一樣,唯一不好仿又沒被人重視的還是釉下氣泡的問題(這點誰也沒發現)。
青花的色澤有的仿得很好,有的還有距離,當色盲和辨色能力稍差時很容易“走眼”。除此之外抓住兩點便可區別真偽了。
一點是青花釉是否下沉?下沉入骨且有暈散現象即為真品,若漂浮而無暈散、顯得死板則為仿品可能。
另一點是用五十倍放大鏡看氣泡。若青花下沉則在青花上有許多白色氣泡。若青花上浮則青花上全是麻面小坑,看不見白色氣泡。在青白釉下氣泡多且大,則證明青白釉層厚而肥潤。此乃為真品,反之,青白釉太薄則氣泡很小應證明是仿品。
即使氣泡鑑定很重要,但也該全面分析。我不主張“一點肯定論”,但贊同“一點否定論”。即有一點不對路、值得懷疑的地方就應該否決它,以免“走眼”!
元青花真偽識別的要點
元青花傳世品很少,私人能收藏到它也很難得,大多數玩瓷人能親手把玩一下的機會且不多。因此如何鑑別元青花卻是一個十分困難的問題,尤其在高/仿技術很成熟的今天,市場上以假亂真的假貨混雜極亂的條件下,無論是專家、行家都會容易“走眼”。過去許多專家們曾作過不少貢獻,並提出了一些寶貴的經驗可以借鑑,但是這些方法去面對出土文物,僅僅是為了斷代,都是可行的。如果對市場來說,在魚龍混雜、以假亂真的條件下來判別真假則顯得無能為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