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飯,這種關中農家鄉土小吃,據說頗有些年代。最早的麥飯,把淘淨晾乾的麥粒,先在石碾子軋幾圈、碾碎;不用過籮就收在盆裡;又把菜蔬剁碎,與碎麥片拌在一起;攪拌的時候,淋入適量的水不使太乾燥。畢了再放入籠屜,蒸二十幾分鍾即熟。
麥飯出籠後,趁熱加入調味、或少量的湯汁調拌,就可以食用。清末洋務運動時代,機器磨的洋麵粉,代替傳統的石磨子、石碾子畜力手工麵粉;華人吃麵粉不再困難,蒸麥飯也不再麻煩;就不再使用碎麥片,而是直接用麵粉與碎菜拌在一起蒸。
蒸麥飯,比蒸菜疙瘩還要簡單。各種野菜和蔬菜,以及著類、茄類、豆類菜蔬,均可做為食材。蒸熟的麥飯,亦菜亦飯,實在是方便快捷的農家小吃。困難年代,麥飯不知省下了多少糧食、填飽多少饑民的肚皮、救下多少饑民的性命。
至少在目前,還沒聽說把麥飯請上筵席;市場倒是有現蒸現賣的各種麥飯。據說還有用肉沫、火腿拌菜或拌麵、製作的葷麥飯,惟嘆沒有機會品嚐。
關中農家最好的野菜麥飯,是初春時節用新鮮的菜苜蓿、白蒿或洋槐花蒸成。過了初春時節,這些優質的野菜不再有;平時生活想蒸麥飯吃,就用芹菜、蒿菜、茄菜、豆菜、著菜類的菜蔬均可。
二、白蒿麥飯
白蒿,關中人大約知道它是一味中藥,能治肝病,中醫學名稱作:茵陳。初春時節的田野,舊年的老白蒿根周圍,會生出新鮮的嫩葉幼苗,滿河灘都是初生的嫩白蒿。
人們閒暇之餘就去劁白蒿,蒸麥飯吃。白蒿麥飯有一股十分特別的清香之味,或許就是茵陳天生的淡淡的藥香。
晚春至初夏時節,長老的白蒿有了苦味,聞著就鬧心;不能再吃。這時候就把白蒿劁來曬乾,集攢的多了;一大包拎到街上賣給中藥鋪子,多少能換幾塊錢,好歹算是一項收入,可以補貼家用。
年長的人,大約知道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曾流行的甲肝;後來,乙肝又長期困擾華人;此外,還有一些類似的地方肝病。
疫情緊張的時候,鄉人特別鍾情於白蒿,河灘野地裡的白蒿都被劁光,或蒸、或熬湯。不論後來結果如何,起碼在當時,白蒿竟成為人們的心理依靠。
春天的嫩白蒿,可以蒸麥飯頂糧食吃。夏天漸漸老去,又可以做為藥材。到了秋天它也開花,是一種很小的米米花,白蒿長成小樹枝狀。冬天到來,它就乾枯成為蒿柴,人們割來蒿柴,燒火煨炕取暖。
感謝白蒿,你四季不敗,時時有用。困難年代為人們填飽肚皮,變錢使喚;疾疫時期,你賜予人們一絲希望;冬天,你化成灰燼,又帶給人們溫暖。
深深感謝你,田野的一株蒿草。你沒有宏偉的頌詞,卻幾乎戰無不勝。永遠感謝田野裡的野草:白蒿。
三、洋槐花麥飯
洋槐花,就是槐樹的花。何以謂洋?我不清楚。最初是不是引進的外國樹種,無從考證。洋槐樹的葉和花,天生一種特別的淡淡的香甜味,無論葉花均可食用。
初春時節,牛和羊尤其愛吃。奶羊吃了槐葉與槐花,羊奶油脂濃稠,十分香甜可口。槐蜜亦是蜜中上品,真可謂玉液瓊漿。
本節,要把幼時記憶中幾個真實故事,合併撰寫。雖不能與當時真人對證,但絕無半點虛談妄論。洋槐花蒸麥飯,鮮嫩鬆軟,清香微甜;滑爽適口,老少咸宜。正是舒心上口的一款農家美味小吃。現代人也特別鍾愛。
洋槐花,蒸麥飯;廣田他媽拉野漢。
當時當地,這是一方兒童常唸的一句俗趣順口溜。引來並非無聊,其中深藏的辛酸故事,竟是一個時代寫照。
廣田他媽,本是一位甘肅女人。饑荒年代,她隨逃荒大軍逃到陝西關中。但關中的日子也並不是十分好過。
到達關中的那天,是一個傍晚。她枕著破爛不堪的行禮鋪蓋捆兒,睡在村口;已經餓得奄奄一息。恰巧,村裡一個善良的壯年光棍兒從此路過;他家也沒什麼好吃的東西,就賞她一碗洋槐花麥飯吃。
但這碗洋槐花麥飯,並非道德大義的無償賞賜;當晚,她就成為壯年光棍的婆娘。一年後她生下廣田。接下來一段時期,關中各村的老光棍兒,基本都娶到逃荒婦女做了婆娘。
約莫五六年後,甘肅的光景好多了。廣田他媽和一夥逃荒女人想念家裡的男人和孩子,又跑回甘肅。關中只留下廣田和他爹。
後來,廣田他爹曾跑到甘肅去找,那女人家裡死活不讓再回關中。甘肅那邊,畢竟也是一個大家庭。他爹一個孤獨男人,家裡沒女人就沒心過日子,又不會經管娃。
有一天,他爹在灶下燒火做飯;廣田一邊喊肚子餓,一邊從炕欄上向他爹伸手要饃吃;不料竟翻下炕欄,掉進煎水鍋裡,差點沒燙死。幸而撈出鍋,保下一命,但卻燒壞了神經。
廣田從此落下病,成了瓜廣田。瓜:關中方言,傻的意思。他爹又沒好的辦法去管,瓜廣田就在方圓各村流浪、討飯。瓜廣田,說瓜卻並不甚瓜,因此恨上了爹媽。
討飯的時候,如果有人問他:廣田,你媽呢?他恨恨地說:廣田他媽不管娃,跑到甘肅拉野漢去了。說著,就把順口溜念一遍,逗惹俗趣的鄉人大笑。
方圓鄉黨都知道廣田的來歷和家庭實底兒,其實就是一碗洋槐花麥飯造下的孽。也從心裡可憐他,笑過後就給他饃吃,或給他剩飯吃。
那句順口溜,從此在坊間流傳。瓜廣田的本能慾望,尚為正常。他流浪時候,最喜歡在學校附近逗留,喜歡在校外的操場看學生打籃球,高興的呵呵直笑;笑的時候,涎水流個不停。
他更喜歡往娃多的地方湊,儘管娃們都喜歡取笑他。有一次,我們一夥學生在學校附近河灘的大潭裡游泳,打撲騰、打水仗;廣田見狀忽然從岸上跳下潭,淹得咕嘟咕嘟直叫;我們幾個趕緊游過去救下他。廣田不會游泳,就喜歡湊熱鬧。
當地碎娃,只要見了瓜廣田都會喊:洋槐花,蒸麥飯;廣田他媽拉野漢。粗鄙俗趣的一句順口溜,其中的故事,包含多少飢餓帶來的慾望與罪惡;隱藏多少人性的詭秘及怪誕;還有飢餓的流浪兒童多少惱恨和思念。
表面惡俗的一句順口溜,更能見證一個時代的無恥;但卻並非逃荒女人拉野漢的所謂無恥。離家的幾十年間,再沒聽人說過有關瓜廣田的訊息,他大約早就死了。
但只要提起洋槐花和麥飯,就會想起這句記憶深刻的惡俗順口溜。當地人們,一旦提起洋槐花麥飯,大約都會想起,那些不幸生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的可憐的飢餓兒童。
麥飯,這種關中農家鄉土小吃,據說頗有些年代。最早的麥飯,把淘淨晾乾的麥粒,先在石碾子軋幾圈、碾碎;不用過籮就收在盆裡;又把菜蔬剁碎,與碎麥片拌在一起;攪拌的時候,淋入適量的水不使太乾燥。畢了再放入籠屜,蒸二十幾分鍾即熟。
麥飯出籠後,趁熱加入調味、或少量的湯汁調拌,就可以食用。清末洋務運動時代,機器磨的洋麵粉,代替傳統的石磨子、石碾子畜力手工麵粉;華人吃麵粉不再困難,蒸麥飯也不再麻煩;就不再使用碎麥片,而是直接用麵粉與碎菜拌在一起蒸。
蒸麥飯,比蒸菜疙瘩還要簡單。各種野菜和蔬菜,以及著類、茄類、豆類菜蔬,均可做為食材。蒸熟的麥飯,亦菜亦飯,實在是方便快捷的農家小吃。困難年代,麥飯不知省下了多少糧食、填飽多少饑民的肚皮、救下多少饑民的性命。
至少在目前,還沒聽說把麥飯請上筵席;市場倒是有現蒸現賣的各種麥飯。據說還有用肉沫、火腿拌菜或拌麵、製作的葷麥飯,惟嘆沒有機會品嚐。
關中農家最好的野菜麥飯,是初春時節用新鮮的菜苜蓿、白蒿或洋槐花蒸成。過了初春時節,這些優質的野菜不再有;平時生活想蒸麥飯吃,就用芹菜、蒿菜、茄菜、豆菜、著菜類的菜蔬均可。
二、白蒿麥飯
白蒿,關中人大約知道它是一味中藥,能治肝病,中醫學名稱作:茵陳。初春時節的田野,舊年的老白蒿根周圍,會生出新鮮的嫩葉幼苗,滿河灘都是初生的嫩白蒿。
人們閒暇之餘就去劁白蒿,蒸麥飯吃。白蒿麥飯有一股十分特別的清香之味,或許就是茵陳天生的淡淡的藥香。
晚春至初夏時節,長老的白蒿有了苦味,聞著就鬧心;不能再吃。這時候就把白蒿劁來曬乾,集攢的多了;一大包拎到街上賣給中藥鋪子,多少能換幾塊錢,好歹算是一項收入,可以補貼家用。
年長的人,大約知道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曾流行的甲肝;後來,乙肝又長期困擾華人;此外,還有一些類似的地方肝病。
疫情緊張的時候,鄉人特別鍾情於白蒿,河灘野地裡的白蒿都被劁光,或蒸、或熬湯。不論後來結果如何,起碼在當時,白蒿竟成為人們的心理依靠。
春天的嫩白蒿,可以蒸麥飯頂糧食吃。夏天漸漸老去,又可以做為藥材。到了秋天它也開花,是一種很小的米米花,白蒿長成小樹枝狀。冬天到來,它就乾枯成為蒿柴,人們割來蒿柴,燒火煨炕取暖。
感謝白蒿,你四季不敗,時時有用。困難年代為人們填飽肚皮,變錢使喚;疾疫時期,你賜予人們一絲希望;冬天,你化成灰燼,又帶給人們溫暖。
深深感謝你,田野的一株蒿草。你沒有宏偉的頌詞,卻幾乎戰無不勝。永遠感謝田野裡的野草:白蒿。
三、洋槐花麥飯
洋槐花,就是槐樹的花。何以謂洋?我不清楚。最初是不是引進的外國樹種,無從考證。洋槐樹的葉和花,天生一種特別的淡淡的香甜味,無論葉花均可食用。
初春時節,牛和羊尤其愛吃。奶羊吃了槐葉與槐花,羊奶油脂濃稠,十分香甜可口。槐蜜亦是蜜中上品,真可謂玉液瓊漿。
本節,要把幼時記憶中幾個真實故事,合併撰寫。雖不能與當時真人對證,但絕無半點虛談妄論。洋槐花蒸麥飯,鮮嫩鬆軟,清香微甜;滑爽適口,老少咸宜。正是舒心上口的一款農家美味小吃。現代人也特別鍾愛。
洋槐花,蒸麥飯;廣田他媽拉野漢。
當時當地,這是一方兒童常唸的一句俗趣順口溜。引來並非無聊,其中深藏的辛酸故事,竟是一個時代寫照。
廣田他媽,本是一位甘肅女人。饑荒年代,她隨逃荒大軍逃到陝西關中。但關中的日子也並不是十分好過。
到達關中的那天,是一個傍晚。她枕著破爛不堪的行禮鋪蓋捆兒,睡在村口;已經餓得奄奄一息。恰巧,村裡一個善良的壯年光棍兒從此路過;他家也沒什麼好吃的東西,就賞她一碗洋槐花麥飯吃。
但這碗洋槐花麥飯,並非道德大義的無償賞賜;當晚,她就成為壯年光棍的婆娘。一年後她生下廣田。接下來一段時期,關中各村的老光棍兒,基本都娶到逃荒婦女做了婆娘。
約莫五六年後,甘肅的光景好多了。廣田他媽和一夥逃荒女人想念家裡的男人和孩子,又跑回甘肅。關中只留下廣田和他爹。
後來,廣田他爹曾跑到甘肅去找,那女人家裡死活不讓再回關中。甘肅那邊,畢竟也是一個大家庭。他爹一個孤獨男人,家裡沒女人就沒心過日子,又不會經管娃。
有一天,他爹在灶下燒火做飯;廣田一邊喊肚子餓,一邊從炕欄上向他爹伸手要饃吃;不料竟翻下炕欄,掉進煎水鍋裡,差點沒燙死。幸而撈出鍋,保下一命,但卻燒壞了神經。
廣田從此落下病,成了瓜廣田。瓜:關中方言,傻的意思。他爹又沒好的辦法去管,瓜廣田就在方圓各村流浪、討飯。瓜廣田,說瓜卻並不甚瓜,因此恨上了爹媽。
討飯的時候,如果有人問他:廣田,你媽呢?他恨恨地說:廣田他媽不管娃,跑到甘肅拉野漢去了。說著,就把順口溜念一遍,逗惹俗趣的鄉人大笑。
方圓鄉黨都知道廣田的來歷和家庭實底兒,其實就是一碗洋槐花麥飯造下的孽。也從心裡可憐他,笑過後就給他饃吃,或給他剩飯吃。
那句順口溜,從此在坊間流傳。瓜廣田的本能慾望,尚為正常。他流浪時候,最喜歡在學校附近逗留,喜歡在校外的操場看學生打籃球,高興的呵呵直笑;笑的時候,涎水流個不停。
他更喜歡往娃多的地方湊,儘管娃們都喜歡取笑他。有一次,我們一夥學生在學校附近河灘的大潭裡游泳,打撲騰、打水仗;廣田見狀忽然從岸上跳下潭,淹得咕嘟咕嘟直叫;我們幾個趕緊游過去救下他。廣田不會游泳,就喜歡湊熱鬧。
當地碎娃,只要見了瓜廣田都會喊:洋槐花,蒸麥飯;廣田他媽拉野漢。粗鄙俗趣的一句順口溜,其中的故事,包含多少飢餓帶來的慾望與罪惡;隱藏多少人性的詭秘及怪誕;還有飢餓的流浪兒童多少惱恨和思念。
表面惡俗的一句順口溜,更能見證一個時代的無恥;但卻並非逃荒女人拉野漢的所謂無恥。離家的幾十年間,再沒聽人說過有關瓜廣田的訊息,他大約早就死了。
但只要提起洋槐花和麥飯,就會想起這句記憶深刻的惡俗順口溜。當地人們,一旦提起洋槐花麥飯,大約都會想起,那些不幸生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的可憐的飢餓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