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好友如茶26222698
-
2 # 團團圓圓愛媽媽
我壓根兒不認同這句話。
沒有四年的感情鋪墊,孩子能跟你親密無間嗎?換個角度試問,你是否記得自己4歲前的情況呢?
我想答案一定是肯定的。童年的記憶哪怕長大後不是那麼清晰,仍然是有感覺的。溫馨感動還是厭惡害怕,腦海深處是有印象的。
我想問說這句話的人,是不是想在孩子四歲之前隨意教育?過了四歲,再認真教育?
其實孩子在一歲以後,他的大腦高速發育,語言、思維、性格認知都在同步進步。如果沒有良好的教育環境和育兒理念,很難說將來孩子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正所謂三歲看老,也是有道理的。
鄰居家的孩子,小時候跟爺爺奶奶生活,老人家特別溺愛孩子, 孩子脾氣特別大摔東西不講道理。現在接回父母身邊,這些行為習慣特別難改。用孩子媽媽的話說“早知道就不把孩子留在老家了,現在至少要花上兩倍以上的努力去彌補之前的不足。”
所以這位家長,認真用心的對待孩子,教育的方式有很多種,暴力解決並不是最好的解決問題辦法。
-
3 # 笑臉未來
先上結論,任何時候都不能打罵孩子
上世紀50年代末,美國心理學家哈利·哈洛(提出層次需求的馬斯洛的老師)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恆河猴實驗,雖然物件是猴子,但心理學家普遍認為這對人類同樣適用。
哈洛發明了一種鐵娘子的“代母”,這種“代母”會突然發射鋒利的鐵釘或噴出冷氣來攻擊小猴子,被攻擊的猴子驚恐不安,躲在籠子邊緣瑟瑟發抖。但是無論“代母”怎樣傷害猴子,小猴子都不肯離去,而且隔一段時間後,它們就會回到母親的身邊,擁抱傷害它們的母親。這些猴子在回到猴群后,均不能融入猴群,更極端的一些母猴在生了小猴後親手殺死自己的孩子。
從這我們可以看出,父母的情緒對孩子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父母如果能全身心的保持愉悅的情緒與孩子的溝通,讓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才能逐漸形成良好的品格;但如果反之,對孩子的傷害是難以量化的。
-
4 # 30歲寶媽的每一天
記憶是不會遺忘的,可能隨著年齡的增大變成一種潛意識,有些事情孩子可能已經記不清楚,但是那種發生事情一些感受、想法、情緒等他是不會忘記的,而且對孩子早期性格和心理的影響還是挺大的。
四歲以後孩子會受到早期的家庭生活的影響,如果四歲前家庭和睦,家長教導有方,這個時期的孩子會凸顯出良好生活態度和習慣。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以後在教育孩子上也會事半功倍,家長會明顯感覺孩子很懂事、很好引導。
所謂“三歲看老”,這句話我覺得很有道理,所以家長不要覺得孩子小不懂事,就不講求方式方法輕易打罵孩子,這樣時很影響孩子身心健康的。
-
5 # 大賽爸爸說
首先我們來說一說孩子的記憶裡發展程序
0-7個月:短暫記憶周邊的事物7-9個月:能想起不在眼前的事物9-12個月:在記憶的基礎上進行模仿1-3歲:有了長久的記憶3-6歲:重複記憶人類確實有幼年健忘的情況存在,3週歲前的記憶的確有片段的甚至是顛倒的情況。
記得我家小朋友滿月的時候我出去放風,沒多大一會我就著急回去怕他哭。同行的弟弟提醒我說“沒事,哭就哭吧,反正他也記不住,我三歲以前都沒有記憶”,但是同行的妹妹就說“可快點回去吧,外一寶寶記性好呢!”
請注意3歲以前的記憶是有如下特徵的:
1、以無意、機械、形象記憶為主2、容易受情緒影響3、記得快忘得快4、隨意還不精確這裡我們主要說說容易受情緒影響,孩子對大多數的事物其實記得不是特別的清楚,但是對於特別高興或者特別傷心的事情往往記憶深刻。所以孩子4歲前不一定對大人的打罵沒有記憶。
除了孩子可能記住打罵本身的過程,對孩子最大的影響是安全感的破壞,曾經看到一句話叫做“嬰幼兒期的安全感是人今後一生的宿命。”嬰幼兒的情感很細膩,說話語氣的變化都是可以感覺到的更何況是打罵。
有人可能會說他都記不住有啥影響?有幾個人記得自己被母乳餵養的情況?但是斷奶如果斷的不好會引發分離焦慮,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等等。
所以也許孩子還不會說,也許孩子記不住,都不重要,給他足夠的愛,因為那會影響孩子一生。
-
6 # 樹熊媽媽
這個說法是不科學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風格,而自己的人生風格的形成,就跟一件件經歷過的事情有關。這些事情,有些停留在記憶中,有些已經忘記了。這就是有意識記憶和無意識記憶了,大腦記得,你未必想得起來。
不管是哪種,對於發生的事情,給我們留下的感覺是一樣的,這意思相當於,我們可以忘記了事情,可是潛意識還留在大腦中。而潛意識又對後來的情感發展,性格養成方面,有著很大的影響。
舉兩個例子吧。
著名的心理學家阿德勒在《阿德勒心理學講義》這本書中,講過2個關於童年記憶的案例。說一個24歲的小夥子經常眩暈,讓他回憶往事,他想起4歲時曾經因為聽到火車鳴笛而昏過去。
童年時期,他對聲音很敏感,那時,他不會總結,但在潛意識裡已經得出一個結論:不喜歡噪音、不協調或者刺耳的聲音。
而這,一直影響到他的成年後。
還有個案例,說一個50歲的男人向醫生訴苦,說他每次陪一個人過馬路時都擔驚受怕,害怕兩個人都會被車撞到;而他單獨過馬路時就沒有這種擔心,顯得很淡定。
後來回憶童年,是因為3歲的時候患過佝僂病,行動不便,有2次過馬路時被撞倒。
這2個案例,都是在心理學家的啟發下,回憶出來的。
所以,孩子也是一樣。也許他不記得爸媽打了他幾次,罵了他什麼。但他記得當時他的感受是不好的,他在潛意識裡面,認為他沒有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
近一點的例子吧,我家小孩今年8歲,在我們的日常聊天中,他經常能回憶起,他在2,3歲時,去過哪些地方,發生了什麼事情,我們講過什麼故事,甚至他曾經在哪裡騎車,重重摔過一跤......許多瑣事,都留在他的記憶中。
最後,不管孩子多大,打罵孩子始終不是好的教育方法。棍棒教育,是很傳統的一種方式,家長總以為,無視孩子內心需要的嚴厲教育,能讓一個人更快成長,所謂棍棒底下出孝子。
事實恰恰相反。童年缺愛的人,更容易成為巨嬰和憤青,他們在潛意識裡拒絕長大,終其一生尋找的是,無條件的童年之愛。
正如阿德勒所說:
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回覆列表
如果特別想大罵孩子還不如選擇忽略它,因為你的行為會傷害他的內心和性格,雖然你看他一會忘了,實際會影響他一生。我有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