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二年級課本上就有《贈汪倫》,只是主角是李白,沒講汪倫的故事。汪倫一生詩作文工,不抵靈機一動的「踏歌」相送,李白臨別時一句“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把汪倫連同桃花潭深深地刻在了幾億人的腦海裡。然而汪倫只不過是個卸任後旅居黃山的小官,桃花潭邊更沒有十里桃花,但時至今日還有誰關心汪倫到底才情幾何桃花潭水又是不是千尺深。是不是更不平衡了?沒什麼不好平衡的。汪倫寫信邀請李白到家中做客。信上說:“先生好遊乎?此處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處有萬家酒店。”李白素好飲酒,又聞有如此美景,欣然應邀而至,卻未見信中所言盛景。汪倫搬出用桃花潭水釀成的美酒與李白同飲,並笑著告訴李白:“桃花者,十里外潭水名也,並無十里桃花。萬家者,開酒店的主人姓萬,並非有萬家酒店。”李白聽後大笑不止,並不以為被愚弄,反而被汪倫的盛情所感動。沒有什麼不好平衡的。如果不是汪倫的淡泊恬然,好花好酒,李白又怎會赴約,如果不是汪倫的妙語打趣,弄拙成巧,李白又怎會長留,如果不是汪倫盛情款待,別時放下偶像包袱赤足踏腳以民間《踏歌》相送,李白又怎會真情流露寫下這不算“好看”但名垂千古的《贈汪倫》。至於桃花潭,雖無十里桃花,但要不水光瀲灩碧波涵空,汪倫又怎會留戀,又哪會有後面的種種。所以這絕不僅僅是《踏歌》的功勞,雖然它確實是臨門一腳催發詩情成就千古一嘆。我們會經常發出努力、回報等相關又相沖的問題經常是因為在孤立考量付出本身。「看10小時世界史」「寫5k字文章”」總體來說是痛苦的,我們很自然地把它計入付出,只是很多付出是不那麼起眼的。有些是因為主體長期以來優秀的習慣,如自律、友善、厚道等在觀念裡變得理所當然,而“不計入成本”的,但要知道養成這些優良的習慣是個長期積累的過程,相比瞎jb玩也是付出,你說他就出生在書香門第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不要克服惰性就能習得的,那擁有這樣的環境的本身,也是因為父輩的付出啊。同時也要明白得償所願背後真正不可置換的因素是什麼。踏歌固然讓人動容,但也不是非他不可,也許汪倫最後選擇撫琴一曲李白也會有感動的稀里嘩啦,結果無非是《忽聞岸上踏歌聲》改成了《忽聞岸上撫琴聲》,反正前兩句會背的也不多嘛。說了這麼多,只是想說不要只著眼於付出行為本身和其結果之間的對比以致於徒增感傷。宏觀地看,付出和回報當然是不平等的,這種不平等不僅存在於不同階級不同行業不同人之間,甚至存在於此時的你和彼時的你身上。環境、知識、眼界、人脈、資本、技術甚至運氣,這些因素都會相互促進發酵,你擁有的越多在付出同等的情況下收益肯定會相互牽引升高,而這些又會積澱下來成為下次付出高起點的基礎。自然有人祖墳冒青煙中了幾千萬彩票,但無法利用機會化為積澱的話,作用也是有限。這似乎反而是激勵人們努力去提升自己,而不是對著上帝“差別對待”空悲嘆。雖然有些時候確實挺讓人挫敗的,但你不放下包袱去踏歌而行,也許也遇不到命中的李太白啊。
小學二年級課本上就有《贈汪倫》,只是主角是李白,沒講汪倫的故事。汪倫一生詩作文工,不抵靈機一動的「踏歌」相送,李白臨別時一句“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把汪倫連同桃花潭深深地刻在了幾億人的腦海裡。然而汪倫只不過是個卸任後旅居黃山的小官,桃花潭邊更沒有十里桃花,但時至今日還有誰關心汪倫到底才情幾何桃花潭水又是不是千尺深。是不是更不平衡了?沒什麼不好平衡的。汪倫寫信邀請李白到家中做客。信上說:“先生好遊乎?此處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處有萬家酒店。”李白素好飲酒,又聞有如此美景,欣然應邀而至,卻未見信中所言盛景。汪倫搬出用桃花潭水釀成的美酒與李白同飲,並笑著告訴李白:“桃花者,十里外潭水名也,並無十里桃花。萬家者,開酒店的主人姓萬,並非有萬家酒店。”李白聽後大笑不止,並不以為被愚弄,反而被汪倫的盛情所感動。沒有什麼不好平衡的。如果不是汪倫的淡泊恬然,好花好酒,李白又怎會赴約,如果不是汪倫的妙語打趣,弄拙成巧,李白又怎會長留,如果不是汪倫盛情款待,別時放下偶像包袱赤足踏腳以民間《踏歌》相送,李白又怎會真情流露寫下這不算“好看”但名垂千古的《贈汪倫》。至於桃花潭,雖無十里桃花,但要不水光瀲灩碧波涵空,汪倫又怎會留戀,又哪會有後面的種種。所以這絕不僅僅是《踏歌》的功勞,雖然它確實是臨門一腳催發詩情成就千古一嘆。我們會經常發出努力、回報等相關又相沖的問題經常是因為在孤立考量付出本身。「看10小時世界史」「寫5k字文章”」總體來說是痛苦的,我們很自然地把它計入付出,只是很多付出是不那麼起眼的。有些是因為主體長期以來優秀的習慣,如自律、友善、厚道等在觀念裡變得理所當然,而“不計入成本”的,但要知道養成這些優良的習慣是個長期積累的過程,相比瞎jb玩也是付出,你說他就出生在書香門第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不要克服惰性就能習得的,那擁有這樣的環境的本身,也是因為父輩的付出啊。同時也要明白得償所願背後真正不可置換的因素是什麼。踏歌固然讓人動容,但也不是非他不可,也許汪倫最後選擇撫琴一曲李白也會有感動的稀里嘩啦,結果無非是《忽聞岸上踏歌聲》改成了《忽聞岸上撫琴聲》,反正前兩句會背的也不多嘛。說了這麼多,只是想說不要只著眼於付出行為本身和其結果之間的對比以致於徒增感傷。宏觀地看,付出和回報當然是不平等的,這種不平等不僅存在於不同階級不同行業不同人之間,甚至存在於此時的你和彼時的你身上。環境、知識、眼界、人脈、資本、技術甚至運氣,這些因素都會相互促進發酵,你擁有的越多在付出同等的情況下收益肯定會相互牽引升高,而這些又會積澱下來成為下次付出高起點的基礎。自然有人祖墳冒青煙中了幾千萬彩票,但無法利用機會化為積澱的話,作用也是有限。這似乎反而是激勵人們努力去提升自己,而不是對著上帝“差別對待”空悲嘆。雖然有些時候確實挺讓人挫敗的,但你不放下包袱去踏歌而行,也許也遇不到命中的李太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