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翻雲史說
-
2 # 大漠孤煙9926
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這樣一群讓人無法忽視的人,對於國家他們有時甚至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說的就是太監,也叫宦官。其實宦官這個名稱在歷史上給人的感覺並不好,因為他們其中出現了很多禍國、干政之徒。但是也許大家只知道他們大多是奸佞,卻不知他們也是文武雙全之才。
例如秦朝的趙高,可以說他就是毀滅秦朝的主要人物之一,但不為大家熟知的是,趙高也是一流的書法家、文字學家,也是精通法律的專才。他體魄高大強壯,騎術車技精湛,武藝非同尋常,是秦帝國宮廷中不可多得的文武雙全的人材。
再比如說高力士,後世對他的評價是"恃寵弄權,奸佞猥瑣,諂言媚上",大家一定覺得他是個形象猥瑣諂媚之人。其實呢,高力士身高六尺五寸,文武精通,其真實的個人形象,也應該稱得上是颯爽英姿。雖是太監,但高力士卻是個勇猛過人的人,完全沒有因喪失了男性性徵而變得懦弱。他不但弓馬嫻熟,在三軍陣前也毫不膽怯,後被李隆基封為驃騎大將軍,齊國公。
不過我們今天不講這些為大家熟知的宦官,講幾個不太為大眾所知的文武雙全卻又建功立業的宦官。首先我們講的這個宦官一生為國為民,去世后皇帝百姓皆為其痛哭。那麼他是誰呢,他就是北宋的秦翰。
秦翰雖然是太監,但是卻能文能武。北宋年間,遼國大舉興兵侵犯,為了保家衛國秦翰與楊延昭、李繼軒一起抵禦遼軍。作戰期間遼軍眾多,楊延昭不慎被遼軍包圍,多虧秦翰及時帶兵趕到,才救了楊延昭一命,同時也抵擋住了遼軍的進攻。後來在他們三人的合謀下終於擊退了遼軍,拯救了很多被遼軍擄走的邊境百姓。秦翰是一明非常有戰鬥頭腦的人,不僅擅長進攻,更擅長防守。之後的宋遼之戰,遼軍大舉攻打澶州,但是在秦翰的防守下澶州堅固的如鐵桶一般,遼軍不得不求和,隨後簽訂的歷史上有名的澶淵之盟。
下面再說一位同為北宋年間的宦官,那就是李憲。
李憲於宋神宗年間多次參與北宋與西夏的交鋒。李憲出身微寒,不得不淨身進宮維持生活,但是他喜愛讀書練舞,以至於不僅略懂武藝還精通兵法。後來得到宋神宗的賞識,先是隨軍小試牛刀,後來活躍於西北邊境,抵抗西夏立下無數戰功。
而我們最後一位要說的是唐朝宦官楊思勖。
楊思勖是玄宗時期的宦官,楊思勖進宮後,先是平叛有功,被封為大夫,後又憑著一身武藝剷除韋氏,成為唐玄宗的心腹,坐到了將軍的官位。楊思勖武功高強,治軍嚴苛,對叛徒又十分殘忍,所以戰無不勝。後來南越王起兵謀反,楊思勖掛帥出征,只用了一年便收復失地,這也是歷史上第一次宦官掛帥出征。
-
3 # HannibalLecter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太監,其中也不乏做了好事的太監,比如馮保,但是真正算得上文武雙全,建功立業,光宗耀祖還廣為人知的太監只有一位,那就是鄭和。
鄭和的名氣固然是家喻戶曉的,但是因為他的光芒,人們就本能的遺忘了一個很重要的人——
他的最好的夥伴,幾乎和他官職和貢獻一樣的同僚,王景弘。
王景弘又名王貴通,福建龍巖縣人,明朝太監,著名的Nautilus,外交家,曾擔任南京守備,多次與鄭和一起率船隊下西洋。
據推測,王景弘可能出生於洪武二年(1369年),和鄭和一樣,他最早被分配到燕王府,伺候朱棣及家人。由於在靖難之役之中表現出色可靠,後來和鄭和一樣,成為燕王近侍。
朱棣即位後,王景弘跟隨他北伐蒙古,過後獲得正使太監的職位,與鄭和一起,共同率領艦隊下西洋。
沒有史料詳細記載他大概屬於哪個部門,但是應該和鄭和一樣,都是內官監太監。
鄭和主要是在大政,人事,外交上把關,而具體的航海知識,王景弘掌握得更多一些,所以他專門負責管理艦隊與制定航線。他們兩個完全是平級的,都是“正使太監”。從功能上說,鄭和倒是更像艦隊政委,而王景弘更像是管理具體業務的艦隊司令員。當然在今天的軍隊中,司令員是決定性的。
1407年-1409年,第二次下西洋期間,王景弘曾出使占城,也就是佔族人於今越南中部地區建立的古國。
1421年-1422年,第六次下西洋以後,1424年,王景弘奉命鎮守南京,擔任南京守備的職務,他比鄭和先一年擔任這個職務。此間,王景弘指揮重修了大報恩寺,照顧南京王公貴戚的日常起居,訓練士兵,操練水師,並且向京師督運物資。
1431年-1433年期間,鄭和在最後一次下西洋時去世,王景弘負責指揮整隻船隊返回大明。
晚年,王景弘結合自己畢生航海經驗,編著了航海專著《赴西洋水程》,後來在民間廣泛傳播以後,成為出海之人導航的“秘本”。
據推測王景弘可能於正統二年(1437)逝世,享年約68歲。
歷史上因為鄭和的光芒太盛,對王景弘的記錄偏少,除了他的專著以外,2012年考古學家在南京賽虹橋街道鳳凰村發現的“王景弘地券”可以證明這個人的存在,勾勒他生前的一些生活面貌。而電視劇《鄭和下西洋》中,也很好地塑造了這個人物,突出了他忠勇,機智,和鄭和並肩作戰的細節。
回覆列表
歷史上有哪些文武雙全,建功立業卻不為人知的宦官呢?
中國歷史上關於太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殷商時期,聽到“太監”我們想到的往往是出身卑微、結黨營私、涉權干政,但歷史上有兩個太監確是才華橫溢、深謀遠慮。
李輔國說到李輔國大家可能並不瞭解,他出身卑微,處事圓滑深得高力士青睞。在高力士的舉薦下,李輔國被舉薦給時任太子的李亨(後來的唐肅宗),李輔國僅初次見面就給太子李亨提出六字真言:奪權、北撤、稱帝。
奪權、北撤、稱帝
李輔國結識李亨時正處於安史之亂,唐玄宗攜楊貴妃南逃,留下李亨獨擋安祿山,李亨過得苦不堪言,李輔國認為玄宗在北方大勢已去,盡失民意,此時只有太子親自掌握政權,擁兵北撤才能安居亂世之中。安史之亂平定後,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在李輔國步步緊逼下唐玄宗想要復位的想法徹底被打消,後李亨為深表感激更是拜李輔國為相,李輔國當上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官拜宰相的太監。
相比於李輔國中國歷史上還有一位更了不得的太監,他就是童貫。
童貫談到童貫,剛剛入宮的童貫能文能武於是被安排到民間為皇帝蒐集名畫,童貫一身本領卻不得重用只能暗中投拜權臣蔡京。在蔡京的賞識下,被送到西北當了個監軍,可未曾想到童貫一握兵權就是二十多年,在戰場上無往不利,差點舉兵滅了當時的西夏。後因戰功顯赫竟被冊封為外姓王。
歷史上有名的太監有很多,有亂權的、有輔國的,但往往由於出身卑微、立場不同常被史官們所黑化,對此我們應該保持中立客觀而不是一味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