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此李小龍非彼李小龍

    同治皇帝載淳六歲登基,可是十七歲才真正掌握實權,成為清代歷史上最晚親政的少年天子。

    那麼慈禧為何遲遲不肯把皇權還給兒子,難道她真像很多人說的那樣是一個嗜權如命的女人嗎?答案或許會讓人有些意外。

    清朝皇帝幼年登基的不在少數,順治帝和康熙帝都是十四歲就親政了,為什麼同治帝偏偏要熬到十七歲?

    是慈禧貪戀權力,不肯歸政,還是另有原因這就值得探討了。

    如果我們將目光回到同治帝的讀書時代,就能得到答案。

    載淳六歲登基,也是六歲開始接受系統的教育,慈禧對她這個唯一的兒子是寄予厚望的。我們先看一下載淳的學習計劃,這個學習計劃是恭親王奕訢奉兩宮太后懿旨制定的。

    按照計劃,載淳每天要學習拉弓射箭,然後是文化教育,依次學習滿文、蒙文和漢文。

    每隔五天,下課以後還要在宮中長街學習騎馬。

    這個課程表,應該說既包括文治,也包括武功。自大清入關以後,歷朝皇子基本都是按照這個思路進行教育的,所以培養出了康熙、雍正、乾隆這些傑出的帝王。

    慈禧按照這個思路來培養同治帝,希望將他塑造成一代明君聖主。

    不管是百姓的孩子,還是皇帝,開始讀書時都會覺得很有趣,同治帝也是如此,一開始學習時也很賣力。

    慈禧經常假裝從窗外經過,偷偷看兒子讀書讀得怎麼樣,她發現兒子坐得很端正,讀書很認真,心裡非常高興,也很欣慰。

    可是過了不久,小皇帝對讀書就不耐煩起來了。

    這也可以理解,一個六歲的小孩,學習任務重,又基本沒有休息日,怎麼可能會不枯燥,所以他想著法子請假逃學。

    但是老師李鴻藻是個嚴師,不準小皇帝胡鬧,小皇帝經常發脾氣,把書本扔在地上,不想學習。

    李鴻藻氣得厲害,經常被小皇帝搞得一把鼻涕一把淚,他認為大清國的天子,要掌管一個國家的命運,不認真讀書,如何管理國家和駕馭群臣呢。

    所以李鴻藻對小皇帝要求十分嚴格,總是讓他認真讀書,這對師生很快就呈僵持狀態,但畢竟大清有祖制,小皇帝必須嚴格遵守皇家教育制度,再不情願也得耐著性子讀書。

    硬逼下的同治帝自此以後,就一副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態度,讀書非常不用心。

    可以說,同治皇帝是清代十二個皇帝中最沒有文化根基的皇帝。

    從史料的記載可以看出,同治帝在十六歲的時候仍然不能通讀奏摺。

    試想,作為皇帝,連大臣的奏摺都看不懂,那如何處理朝政呢?因此,這也是慈禧遲遲不肯歸政的原因之一。

    但把所有問題都推給同治帝那顯然也不符合事實,客觀地說,慈禧的確有貪戀權力的成分。可同治帝畢竟是她的親兒子,即使有貪權的念頭,恐怕也不至於不讓兒子親政。

    她在垂簾聽政的懿旨裡說過,一旦皇帝“典學有成”,學業達到要求,她就歸政。

    親政早一點或是晚一點其實問題都不是最關鍵的,關鍵的是同治帝親政後是否具備一個帝王該有的特質。

    顯然,同治帝並不具備,而且他在內心和生母慈禧有著很大的隔閡。

    大清走到這個節骨眼上,比任何時候都期待一位英主,帶領清王朝走出困境,然而慈禧所組建的龐大教育隊伍以及一脈相承的教育體系,並沒有使同治帝成為明君。

    相反,在慈禧拔苗助長的教育方式下,引起了同治帝在皇權問題上的猜忌。

    據說載淳十二歲的時候,有一次讀書,故意把皇帝的“帝”字讀成了“屁”字。這當然可以看成是小孩子的頑皮,但是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載淳已經對做傀儡皇帝有了很大的反感。

    一方面是慈禧望子成龍,但是管教非常嚴格,另外一方面是一個小孩子,很希望親政,對嚴厲的管教非常反感。

    所以在這兩方面原因的互動之下,一直到了載淳十七歲的時候,慈禧才感到這個時候可以歸政,不能再拖延了。

    這大概也是同治相較於順治、康熙而言,比他們晚親政的直接原因。

  • 2 # 歷史的新解

    這裡的親政,其實就是皇帝大婚成年。在中國古代代表成年,而成年是要行冠禮的。

    這時始於周朝,按周制,男子二十歲行冠禮,然天子諸侯為早日執掌國政,多提早行禮。傳說周文王十二歲而冠,成王十五歲而冠。

    到漢朝非常重視冠禮,漢代皇帝冠禮稱加元服,漢惠帝行冠禮,宣佈“赦天下”,開帝王行冠禮而大赦天下之始。漢昭帝加冠,大加賞賜、減免稅賦、普天同慶。昭帝加元服,為與臣下冠禮區別,還專撰冠辭,為後世帝王另撰冠辭之始。

    這樣冠禮一直是漢人的習慣,直至到元朝。元朝蒙古入主中原,史載,“元之五禮,皆以國俗行之,惟祭祀稍稽諸古。”宮廷沒有冠禮,而民間仍有儲存。

    明朝恢復了華夏禮儀制度,冠禮實現了第二次復興。明洪武元年詔定冠禮,從皇帝、皇太子、皇子、品官,下及庶人,都制訂了冠禮的儀文,總的來看,明代冠禮比較盛行。

    到清朝,因為取消冠禮,皇帝大婚成為其成年的標誌。順治十四歲大婚,然後親政;康熙是十二歲大婚,然後十四歲親政的。這兩位皇帝剛好也是孝莊在位時,而孝莊的優點的對權力沒有慾望,會更希望皇帝儘快親政。

    到同治時,十六歲大婚,十七歲親政。當時為慈禧當政,慈禧非常眷念權力,因此,推遲了幾年同治皇帝大婚。而後來的光緒更是18歲才大婚,親政。這兩位皇帝遇到眷念權力的太后,並未如他們的祖先順治和康熙好運,就算親政以後其實並未真正有權力處理朝政。

  • 3 # 風景最酷

    先糾正一點,同治六歲登基,於同治十二年親政,所以同治親政時時十八歲。

    在清朝的歷史上,幼年登基也不是個例,比如順治,康熙,同治,光緒等。但同治和光緒與前兩位皇帝相比,命運卻截然相反。最直接的表現就是,順治與康熙都早早的親政了,掌握國家大權,而同治與光緒的親政卻一拖再拖,甚至在他們的皇帝生涯中都沒有感受到過皇帝的榮耀。

    那麼,同樣的開始,為何之後的發展就這麼迥然不同呢?

    我認為,主要是內外環境不同:

    首先,康熙和同治年幼時,垂簾聽政的分別是孝莊和慈禧。對於孝莊和慈禧,用我們現代人的角度看就是妥妥的女強人,即事業成功者,兩個人都果斷、精明幹練、臨危不亂等等。但是兩人的不同就是,對於權力。孝莊能拿的起,也能放的下,而慈禧能拿的起,卻放不下。

    然後,康熙需要面對的是垂簾聽政的孝莊和結黨營私的鰲拜;同治面對的是慈禧和恭親王奕欣;從這一點來看,兩人還是相同的。但是,孝莊把權力還給了康熙,並且幫助康熙剷除鰲拜,而慈禧卻是與奕欣 一起瓜分了國家大權。

    正是因為這些內外因素的不同,造就了這幾個皇帝雖都是幼年繼位,但截然不同的命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樓夢》裡的胭脂能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