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吳茂柏
-
2 # 小佳景
用壓蹺蹺板一樣的東西(俗稱舂:前頭有個木杵伸下來,人踩尾巴讓它跌落在臼裡,然後就把乾燥的穀物殼衝壓脫落了),之後用篩子或簸箕,或風櫃弄去穀殼、米糠……就成大米了。
-
3 # 友哥在農村
在古代人們在沒有現代工具的輔助下,為了能吃上可口的米飯?
先來簡單瞭解下人類發展的文明歷史,從能直立行走和簡單工具的運用,就越來越體現出人類的獨特,從茹毛飲血到火種的發現運用,再從以捕獵到區域種植植物而定居下來,人們不斷的發展可吃的食物越來越多可利用的工具種類也不斷增加,到種植出,稻、黍、稷、麥、菽,由於基本糧食出現相應發明出能加工這些糧食的工具,最早用於糧食的加工具就是"舂",透過石臼和臼杵把糧食搗碎或是去除外殼,再借助其它工具把米糠個米分離,據考證目前仍有一部分少數民族地區用"舂"來加工糧食;
這是最早的利用工具加工糧食,隨著人類的進步相應又出現石磨和藉助水力舂米的水碓。這就是人類的進步,一步步走來坎坷而又艱辛,人類用智慧征服了地球,用科技改變著未來!
-
4 # 農民也優雅
古代農民沒有打米機器,農民怎麼樣吃到大米飯?一看這個問題,就知道這個提問的是個年輕人。像我這樣的老頭子,不但知道沒有打米機器的時候怎麼樣吃到大米飯,而且自己還經歷過那個時代,滿滿的都是辛酸啊。
沒有打米機之前,咱們農民想要吃到大米飯,都得先舂米。說起舂米,最為原始的還只是簡單的杵臼和石磨盤,就是一個簡單的石頭窩放入稻穀或者粟米,然後用杵不停的錘擊。這個方法甚至一直沿用至今,現在我們鄉下打餈粑還一直使用這樣的方法。
一直到了漢代,杵臼才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變成現在還在使用的踏錐。石窩還是那個石窩,但是杵卻有了很大的變化,杵不再是一條簡單的木棒,變成了鋤頭一樣的7字形,尾部有一個支點,可以一個人用腳踩,這不但省了很大的勞力,而且杵臼跟踏錐的效率不可同日而語。
這玩意我小時候就使用的多了,舂米、舂高粱、小麥,記得那時候每天晚上的必須課,就是舂米,必須把第二天做飯需要的大米全部舂好,才能睡覺。一般來說踏錐都是幾家人合用一個的,所以我家一到晚上就變得非常熱鬧了,點個煤油燈放在石臼邊,一邊翻動著稻米,一邊還拉著家常。
到了南北朝時代,就有了更為先進的碾。說句實在話,碾我還只是在影視劇裡見的最多。記得小時候家裡有一個,但卻不是用石頭做的,而且用竹籤和黃泥做的,從我開始記事起,就再也沒有使用過,只聽大人們說那個東西碾的大米,做的飯有點黃而且非常粗糙,所以用的極少。
到了後來,我們這裡還出現了水碾機,利用水力帶動石磨盤加工大米。這是個完全新鮮的高科技玩意,記得小時候特意跟著大人們去看過,還沒到水碾房附近,就聽到轟隆隆的水聲和磨盤聲,聽在耳裡覺得極為驚歎。等到了裡面看到那磨盤轉的飛快,不由的感嘆真的好先進、好高科技哦。
到了現在,人類科技都已經是進入太空了,但是舂米裝置卻還依然保留了遠古的那些手段,每年的秋冬季節,農村裡都還在用杵臼打餈粑,雖然有了電動的粉碎機,但是大家都認為杵臼打出來的餈粑味道特別的不一樣,不但耐煮而且口味特別的香。
-
5 # 守護家園抗外敵
古代沒有打米機怎樣才能吃到大米,很久以前普通農民是田種稻谷的,只有地主才有地種稻谷,普通農民只能給地主打零工,那來的稻穀,更別說大米了,只於你說沒有打米機才樣才能吃到大米,只要有稻穀肯定就有辦法的,以前的稻穀是用土辦法磨出大米出來,那就是很原始的辦法,那就稻穀倒在石磨裡磨出大米出來,不過用石磨磨出來的大米,當然沒有打米機打出來的大米飯好吃!
-
6 # 樓蘭都護
文明的種子
大米是人類最重要的農作物,從它最初只是山野河邊一個不起眼的野草的種子,到被我們端上餐桌,成為食物,其間走過了多少不為我們所知高山大河,崇山峻嶺。
在過去數千年乃至數萬年間,大米隨著人類活動的不斷增加,深深的嵌入到了我們的生活、經濟、宗教、戰爭中去,為人類帶來了獨特的文化景觀和社會形態。
一粒籍籍無名的種子,翻越了怎樣的星辰大海,透過一粒大米,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平凡世界背後多少不為人知的故事。
華人的祖先為什麼放棄狩獵生活,而要馴化水稻呢。我們的先人是從何時開始這麼做的呢?湖南道縣一個並不起眼的小山村,有一個神秘的巖洞,就有我們想要的答案。
科考隊在這個巖洞裡找到了稻殼的化石,當科學家小心翼翼把稻殼拿去化驗到時候,得到了驚人的答案,稻殼距今已經12萬年,對,你沒看錯,12萬年。
稻殼化石
又過了很多年,大概距今9000年前,中國的長江中下游地區開始大面積的種植稻米。
又過了很多年,大概距今6000年前,開始有了水田,水田天然的對稻米進行了分割。人們可以透過觀察不同水田裡稻米的產量、性狀、是不是有些稻米脫殼,有些不脫殼。人們把不脫殼的、顆粒包滿的、口感好的稻米儲存下來,留作種子。
隨著鐮刀的發明,人們可以成片的收割稻米,稻米收割回家,要想變成桌餐上的主食,還要大約經過一個月的時間。
人們把收割的稻米,曬在專門的穀倉裡,長江中下游的穀倉常被設計成四面通風,上有頂棚防雨,下有高高柱子立在水裡的樣子,這裡既防雨,又防鼠。下面的水裡還可以養魚。
經過一個月的涼曬,稻穀已經幹了,可以進行下一道工序,舂穀。乾燥的稻穀,經過石舂的反覆捶打,變得很容易跟莖幹分離。
舂穀
再進行下一道工序,磨谷。已和莖幹分離的稻穀再經過透過水力驅動的石磨的輾壓,石磨慢慢碾壓上去,稻子與稻子之間受到擠壓後相互碰撞、磨擦,外皮很自然的被擠掉了,而米粒之間是有縫隙的,它只會略微滃動,不易碎很容易完成脫殼,稻米終於完美的呈現在我們先人的面前。
石磨
如果想得到更高階的食物,還可以用圓形石磨加工,大米可以加工成米漿,再幻化出五花八門的食物。
磨米漿的石磨
正是透過我們先人的不斷努力,大米才走進千家萬戶,成為我們的主食,也成為現在這個地球上60%人口的主食。
今天的人們已經很難分清到底是人類馴化了大米,還是大米馴化了人類。是表面上看起來,是我們馴化了大米,其實站在大米的立場上看,又何嘗不是大米馴化了人類。
我們的先人們站在田間地頭,不辭辛勞的耕地、除草、插秧、施肥,人們開始定居,開始長時間的守候,守候著那片沉沉甸的土地,守候著自己的家園,守候著所有的希望。
回覆列表
我家住北方,自幼沒看過稻穀,那時我的家鄉種植小麥、穀子、玉米、黃豆、高粱等品種,上述作物成熟收回後放到場園曬乾,後用人或牛馬拉上碌砫碾壓,百姓們將利用風速揚場,收穫原糧成品。要成為食品還將原糧用石碾碾壓。大米是否用這一程式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