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930064678816

    一、人物生平

    1、宗室王孫

    李賀於唐德宗貞元六年,出生於福昌縣昌谷一個破落貴族之家,遠祖是唐高祖李淵的叔父李亮,屬於唐宗室的遠支,武則天執政時大量殺戮高祖子孫,到李賀父親李晉肅時,早已世遠名微,家道中落,隱淪昌谷。

    在大曆的三年中,他曾在公安場合見過表弟杜甫。,“漂泊”一生,到李賀出生的貞元年間,晉肅稍得升遷,任陝縣令,但他很快就去世了。鄭女士有一個女兒和兩個兒子,是一個長期服務的長谷。大女人結婚後,家庭越來越窮。

    從童年開始,身體又瘦又瘦,爪子長而且長。他很聰明,七歲就可以詩歌,也擅長“疾書”。據傳,李賀在元朝十二年七歲。韓雨和黃甫訪問。李和源寫了一首關於高軒的詩,韓愈和黃甫感到震驚。李賀以景羅而聞名。

    唐順宗永貞元年,李賀十六歲,當年順宗帶病繼位(中風),任用王叔文、韋執誼等除弊革新,史稱永貞革新。八月宦官俱文珍勾結貴族官僚改元永貞,逼順宗稱病退位,新政遂敗。

    2、仕途失意

    唐顯宗元和兩年,李賀大約18歲,就是詩歌意義深遠。在第三年和第四年,李賀寫了“雁門太守行”,韓愈,聽說韓愈在洛陽,李和。

    他沒有參加金石考試,對李賀非常努力。他寫了許多憤怒的詩,然後回到了長谷。由於李唐宗的後代,韓愈也獲獎。同年5月和5月,李賀回到長安。經過部落的推薦,經過評估,父親是官員並擔任牧師。

    來自九個產品。從此,“牢落長安”已經持續了3年。在官員的3年期間,李賀親自經歷過很多事情。他組建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對當時的社會狀況有著深刻的理解。雖然個人生活並不令人滿意,但他創作了一系列反映現實和鞭打黑暗的詩歌。

    但它增加了生活經驗,拓展了知識領域,並在詩歌創作中取得了豐收。所謂“深刺當世之弊,切中當世之隱”,大部分作品都是在此期間產生的。他在唐代詩歌和唐代文壇的傑出地位應該說是在這一時期寫成的近60件作品。

    3、晚年漂泊

    由於遷調無望,功名無成,哀憤孤激之思日深。加之妻又病卒,李賀憂鬱病篤,元和八年(813年)春告病回昌谷休養了一段時日。但他不甘沉淪,又舉足南遊,希望在南楚或吳越一展才華。離長安時,他的友人無可和尚也曾寫過一首《送李長吉之任東井》的詩,預祝他南遊成功,但結果大約也不妙。

    他決然辭去奉禮郎之職,重回昌谷“歸臥”。然後取道宜陽、洛陽、經河陽,入太行,過長平、高平,於深秋到達潞州。此後在潞州張徹的薦舉下,做了3個年頭的幕僚,為昭義軍節度使郗士美的軍隊服務,幫辦公文。

    元和十一年,因北方藩鎮跋扈,分裂勢力猖獗,郗士美討叛無功,告病到洛陽休養,友人張徹也抽身回長安。李賀無路可走,只得強撐病軀,回到昌谷故居,整理所存詩作,不久病卒,時年二十七歲。

    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一個代表者。他所寫的詩大多是慨嘆生不逢時和內心苦悶,抒發對理想、抱負的追求;對當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人民所受的殘酷剝削都有所反映。

    擴充套件資料:

    一、成就

    1、官場

    元和六年五月,李賀經宗人推薦,結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對當時社會狀況有了深刻的認識。李賀個人生活雖不如意,但卻創作了一系列反映現實、鞭撻黑暗的詩篇。

    2、詩詞

    李賀的詩,據杜牧序,是自己編後交由集賢學士沈子明儲存的,凡233首。宋以後,始則傳詩四卷220首。稍後,南宋吳正子作注,又據鮑欽止本增外集一卷,唐宋志皆稱賀詩5卷。

    詩詞《雁門太守行》列入蘇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學期第六單元誦讀與欣賞,7年級下語文版25課古詩5首之一。《李憑箜篌引》選入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 中國古代詩歌欣賞》

    他寫這樣的作品並具有一定的現實基礎。在家鄉的早年,長谷,從洛陽到長安的道路附近,有必要收集交通工具,以至於他被人民大量剝削,統治階級是一種險惡的行為。

    後來京城羈旅,遊歷南北,貴族官僚的腐朽驕奢,太監集團的混亂和無能,國家的毀滅和腐敗官員的無情,腐敗官員的毀滅,下層階級的苦難,進一步激發了詩人的憤慨。

  • 2 # 使用者9426588694365

    嘔心瀝血”這個成語的形成很特別,前兩個字來自唐朝詩人李賀的故事,後兩個字出自唐朝文學家韓愈的詩。這種組合方式在成語中並不多見。

      李賀,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人,唐朝著名詩人,人稱“詩鬼”。他自幼聰慧,七歲能寫詩作文,十餘歲便名揚文壇。

      韓愈和友人皇甫漫聽說李賀的才名後,親自前往李家試探,當場出題,要李賀即興賦詩,李賀一揮而就,再試再賦,篇篇精彩。兩人大驚,這才相信李賀名不虛傳。

      相傳李賀寫詩不先立題,而是注重到生活中去發掘素材。

      每次出門,他總是騎著一匹瘦馬,肩背一個布錦囊,後面跟著一個小童僕。他邊行邊思索,吟得佳句,就用隨身所帶筆硯,在馬上寫成詩條,投入錦囊。有時滿載而歸,囊中鼓鼓的;有時終日窮思苦索,竟不得佳句,囊空如洗。

      知子莫若母,李賀的母親知道兒子創作勤奮,更瞭解兒子身體經不起這樣的折騰。一天晚上,李賀回了家,他母親就讓侍女接過布錦囊,倒出李賀所記的詩條,一看,寫的真不少。母親又是高興又是心疼,說:“這孩子,非要把心嘔出來才肯罷休啊!”李賀立在一旁,並不說話。飯後,他從侍女那裡取回詩條,研好墨,鋪好紙,把白天所記的詩句連綴成篇,然後存到別的袋子裡,除非喝得大醉或有其他重要的事,他通常都是這樣。

      由於作詩太刻苦,損壞了健康,李賀只活了二十七歲便去世了。但他短暫的一生,卻給後世留下二百四十餘首詩歌,其中有許多世代相傳的名句,如“天若有情天亦老”、“黑雲壓城城欲摧”、“雄雞一聲天下白”、“石破天驚逗秋雨”等等。

      “瀝血”一詞出自韓愈《歸彭城》:“刳肝以為紙,瀝血以書辭。”既是說挖出心肝來當紙,滴出血來寫文章。後來,人們便把“嘔心”和“瀝血”合在一起,表達費盡心思、用盡心血的意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螺蟲乙酯效果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