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難道真的因為“韓”“汗”諧音,而汗為天子,怕僭越嗎?
8
回覆列表
  • 1 # 無限輪迴

    中國古代,朝代名號有講究,不是亂起的。

    1.朝代數量不多。按照正史來算,不過24個朝代。即使把小朝廷都算上,也不過幾十個。因此,不一定會出一個叫"韓"的。但中國戰國時期,有個叫南韓的諸侯國。

    2.朝代名號如何起名。朝代名稱有三類:

    一是以創立者故國封地來命名。如:商朝,始祖契曾居於商。後盤庚遷都於殷,又可稱商朝為殷。

    二是以創立者封號來命名。如:漢朝,劉邦曾被封漢王;唐朝,李淵曾被封唐國公。

    三是自找淵源來命名。如:元朝,從易經"大哉乾元"取元字命名,以顯示疆域廣闊;明朝,以朱元璋出身明教而命名。

    3.韓王知多少。按此邏輯,中國歷史上共有28人曾被封為韓王,其中明朝佔15位。比較著名的有:

    漢代:與韓信同名的韓王信,後投降匈奴被殺。

    南唐:李從善

    宋朝:趙普、曹彬,都是追封的。

    明朝:都是皇子,明朝的皇子皆不成器。

    從以上可知,韓王中沒有能開基立業的人物和條件。

    4.現代南韓。如果說有以韓為號的,只有現在的南韓。箕子被封在北韓,到漢朝時,後人箕準被漢朝叛將衛滿擊敗,佔領馬韓,自封韓王。

    因此,沒有以韓為號的朝代很正常。

  • 2 # 曉帆輕舟

    先秦的“韓”沒有被後世用作朝代名稱,一多半原因是歷史的偶然因素。

    朝代名稱的取名,很多是開國皇帝依據自己發跡時的爵位名稱、或者曾經任職的某個地名,這幾乎成了一條不成文的慣例。例:漢王劉邦——漢朝,曹操魏王——(曹丕)魏王朝,楊堅隨州刺史、隨國公——隋朝,李淵唐國公——唐朝,趙匡胤歸德軍(即宋州)節度使——宋朝 …… ……

    (元明清的開國皇帝取國號時,不是依據和自己經歷有關的某地名,他們另有考慮,所以不屬於上述慣例。)

    歷史上,貌似沒有哪個開國皇帝或者做過“南韓公”、“韓王”,或者以做過“南韓公”之類為榮。如果誰有過這樣的經歷、後來做了皇帝,他興許也會建立一個“韓朝”吧。

    遺憾的是,歷史上,做過“南韓公”、“韓王”的人往往並沒有得到稱帝的機會,機會落到了其他人(“隨國公”、“唐國公”……)手中。“韓朝”也就沒有機會出現於歷史舞臺。

    顯然,歷史上沒有出現“韓朝”,並不是因為戰國的南韓不強大、名頭不響亮、不入後來開國皇帝們的法眼,而是很大程度因為:開國皇帝們的個人經歷與“韓”這個地名沒什麼關係。否則,他們也會取名“韓朝”。

    開國皇帝不取名“韓朝”,也不是因為擔心什麼“韓汗諧音”。沒有這方面的資料依據。

    原因恐怕更多是因為本文所述的歷史陰差陽錯,純屬巧合吧。

  • 3 # 剛剛圖774

    沒有什麼原因,只因為戰國時候的南韓實在是太弱太弱了,基本上開國皇帝都不會以“韓”為國號吧!

    第一種,在前朝的封號,比如:曹丕在漢朝就是魏王,所以稱帝后國號就是“魏”;楊堅在北周的封號就是隋國公,所以楊堅稱帝后就是“隋”;李淵在隋朝歷任唐國公、唐王,所以李淵稱帝后就用“唐”作為國號……

    第二種,祖宗用過的國號,比如劉秀建立了新朝代後,就是使用了祖宗劉邦使用過的國號,以表示自己是承繼大統,復國成功。後面的後漢、後燕也是此例。

    第三種,國號取自某部經典,比如元朝的“元”取自《易經》中的“大哉乾元”,明朝國號取自明教“明王出世”的預言……

    而南韓,以上的三點都不符合,再者,但是取“韓”為國號恐怕也會遭到重大反對吧,有哪個帝王敢難天下之大不諱。

  • 4 # 回望陝甘寧

    姬周王朝的三個宗室南韓: 1-南韓:周武王之子所建,位於今天韓城市,立國280多年!! 2-南韓:周武王姬姓近親宗族所建,位於今遼北開原一帶,立國700餘年!! 3-南韓:周武王之子唐叔虞後代姬萬所建,立國前後450年!其中君子國200多年,君侯國近百年,君王國176年!君王國時期即為:戰國七雄之南韓!!

  • 5 # 歷史有知社

    秦漢以後的王朝與政權,大多是以先秦時代的諸侯國名為其國號的。如魏晉宋齊梁陳、前秦、前燕、北齊、馬楚等等,但是卻沒有以戰國七雄之一的南韓的“韓”為國名的。有人認為是南韓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國家,故其國名也不受青睞。

    其實不然,歷代政權通常都是以其“龍興之地”為國號的。如慕容鮮卑乃源於東胡,鄰近戰國時的燕地,故對“燕”情有獨鍾,其建立了前燕、後燕、南燕、西燕等一系列的政權。起源於山西省境內的政權,通常以晉/唐為其國號(晉國早期的國號也叫唐)。元末,朱元璋的勢力在江南一帶,其地春秋時期為吳地,故朱元璋起先稱吳國公、吳王。後來一統天下,才定國號為大明(“吳”具有地域性色彩)。

    隋朝與宋朝:楊堅的父親-楊忠曾被封為隨國公,故楊堅定國號為“隨”,而又因忌惡“隨”字帶“走”旁,乃變“隨”為“隋”。趙匡胤因曾為宋州(今河南商丘)歸德軍節度使,故定國號為宋。而"隨"與“宋”地名最早的來源乃是先秦時期的隨國與宋國。作為戰國七雄之一的南韓,其實力再不濟,也不會比隨與宋的實力差吧?更有甚者,隋末之際,宇文化及的政權為“許”,許國在春秋時期更無影響力。

    所以,沒有朝代與政權以“韓”為國名,並非其弱,而是其作為地名的影響力比較弱。戰國時期的南韓,其疆域主要在今山西省南部及河南省中北部一帶。其疆域原本就小,而屬於山西省部分,“韓”的影響力遠不如“晉”。屬於河南省部分,其東接魏國,影響力不如“魏”,西接周國,周國雖實力微不足道,但名義上為天下共主,且國祚綿長,更不能與之相比。

    再則,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國,並遷都於鄭,而命之曰“新鄭”(今河南鄭州)。自此,南韓也被稱為鄭國。從地名上而言,“韓”與“鄭”在某種程度上也就合流了。魏與梁也是同樣的道理,戰國時期魏惠王遷都於大梁(今河南開封),自此魏國也被稱為梁國(孟子見梁惠王即源於此),魏與梁在地名上也便合流於一了。漢初彭越的梁國及劉氏諸侯國-梁,皆為故魏之地。五代時期的後梁,也是因其勢力基地在汴梁(今河南開封)。

    而秦漢以後的朝代與政權,其國號唯一能夠跟“韓”扯上關係的也就只有隋末唐初,洛陽王世充所建立的政權--鄭(從地名上而言,“韓”與“鄭”在某種程度上的合流)。

  • 6 # 三隻腳的大烏鴉

    以什麼朝代為國號,一般是和建立者的爵位或者頭銜有關。比如漢朝,因為劉邦是漢王;魏朝,因為曹操和曹丕的爵位是魏王;晉朝,因為司馬三代的爵位都是晉王;隋朝,因為楊堅是隨國公(隨、隋兩字通假);唐朝,因為李淵是唐國公;宋朝,因為趙匡胤是歸德軍節度使,治所在宋州。

    所以為什麼歷史上沒有以韓為號的朝代,因為確實沒有王朝的建立者的頭銜和韓字有關。如果當年元末小韓王能取得天下,說不定能建立一個韓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村委會收回土地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