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董董研究員

    死在諸葛亮手中的有劉封、魏延、孟達、馬謖。

    劉封是劉備義子,曾在打漢中的時候,在陽平關天天討戰,魏將無人敢迎戰,氣得曹操說如果黃鬚兒曹彰在此,必敢戰劉備養子。史載曹彰武力過人,力能搏虎。曹操於是緊急調曹彰過來,可惜曹彰還未到達,曹操已經兵敗撤出漢中,可見劉封武藝高強,魏將看了就怕。劉封武藝這麼高強,諸葛亮怕以後控制不住劉封,進讒力勸劉備殺了劉封,劉備殺完得知劉封被重重包圍堅決拒絕投降魏軍,拼死才殺回蜀國,就後悔了,老淚橫流。

    魏延是三國後期第一猛將,魏國無人能敵。諸葛亮臨死一邊密奏劉禪說楊儀性格狹隘脾氣暴躁,不可重用,一邊又秘密召開大會,火線提拔魏延死敵楊儀為三軍統帥,結果楊儀果然殺了魏延,殺完回成都就安排奪去楊儀兵權,改任閒職,可見諸葛亮提拔楊儀唯一目的就是殺魏延。魏延是劉備的部曲出身,對蜀國是忠心耿耿。

    孟達得罪魏國高層和司馬懿,率領上庸郡投靠蜀國,諸葛亮假意答應卻不派一兵一卒接應,導致孟達被司馬懿全殲。其實孟達雖然以前有問題,但是他得罪司馬懿已經無路可走,敵人的敵人就是“老鐵”,接納他回到蜀國,他對魏國瞭解很深,必可以獻很多計策,想想許攸在官渡之戰投降後就曾給曹操獻計燒烏巢糧草,且孟達還有數萬兵。

    馬謖守街亭雖然失敗,但也罪不致死,換誰都無法守住,因為街亭寬十公里,一馬平川,張頜兵快,紮寨已經來不及,而且張頜兵多。馬謖如果不死,作為參謀還是可以的,比蔣婉、費瑋肯定要強。馬謖之敗,諸葛亮自己得負首要責任,因為是他力排眾議把沒有實戰經驗的馬謖送上前線。再說,失敗乃成功之母,每個將領都是從失敗中成長的,打個敗仗就得死罪,那曹操、劉備都得砍自己腦袋很多次了吧?

    更離譜的是,趙雲是疑兵,迎戰魏軍主帥曹真,作為偏師與疑兵本來就不該勝,只需起到吸引敵軍主力就算完成任務,而且趙雲退軍的時候親自斷後損失很小,不但無過反而有功,應該嘉獎,但是諸葛亮卻貶趙雲,趙雲回去很快就死了,應該是鬱悶而死的,因為他七十歲出徵,英雄一世,寶刀未老,本該受獎卻被貶。

    第四次北伐的時候,李嚴為運糧官,說是發明了水路運糧,運糧維持了近半年供給,這個功勞其實不得了,因為以前北伐都是出祁山一個月就斷糧。本次相持甚至司馬懿後來都斷糧了,因為司馬懿的糧草也得從關中運來。但是考慮到關中離天水才幾百裡,而天水離成都有二千多里山路,這個運糧成績簡直是奇蹟了,可見李嚴執行力驚人。但是事後諸葛亮不但沒有嘉獎李嚴,反而將李嚴從託孤大臣和車騎將軍直接貶為庶民,連貶十幾級。

    俗話說,人無完人,每個人都難免會有錯誤,曹操就是任人唯才,他的手下並沒有超級將領,很多都是降將,比如張遼、張頜都是敵軍降將,多數都打過敗仗,就算郭嘉也被舉報過,但是曹操都能包容,“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因此成就了魏國的強大。而以上公認的蜀國能人,卻被以各種雞毛蒜皮的理由要麼殺頭要麼被貶。

    假如上述人才都在,那麼諸葛亮死後,魏延為主將,劉封、王平為先鋒,姜維、鄧芝領左軍,趙雲、孟達領右軍,馬謖為運糧官,李嚴為尚書令總管後勤,這個陣容是很有戰鬥力的,遠超魏國陣容(魏國後期其實也是人才短缺,司馬懿手下也只有郭淮一個老將了),何愁蜀中無大將呢?

  • 2 # xfl7233890

    一個均未殺!劉封自作劉備繼子,能力越強,劉備越要殺之,所以劉封之死與諸葛亮無絲毫關係;孟達之死,與自己麻痺大意有關,輕視司馬懿的快速反應;魏延之死與諸葛亮更沒關係,一是太過自傲,二是與蜀大臣均關係緊張,這種情況,一旦真正掌權,必是血雨腥風,欺主殺臣是可預見的,本是弱小的蜀國必葬其手。馬謖之死與軍令狀有關,不聽王平之勸,不死難以治軍。如果聽其他人勸誡,即使失敗,必有迴旋餘地。劉備死後,正是幾大勢力集團角力階段,失去迴旋餘地之後,死是必然,除非聖意干預,可惜劉禪沒做。李嚴也是如此,劉備死後,就想建立自己的割據勢力,這對已是非常虛弱的蜀國來說非常危險,一旦形成,離心之勢不可阻擋。

    諸葛亮遇劉備,並非是他心中的最佳選擇,但恢復漢室也只有名義上劉備這支力量,曹、孫是異姓。劉備無帝王之氣概,本質是三人集團的大王的氣魄。從接管荊州之地拒劉表之託和蜀地劉章中就可以看出,太過虛偽,該出手時因虛偽導致情況變得複雜艱難。荊州遺留失敗的最大導火索,蜀地白白死了一個頂級謀臣龐統。稱王之時,對謀臣法正又過於放縱,把諸葛亮處於閒置狀態,加重了劉備集團的內部權力分配的矛盾,其在位時不顯現,一旦死亡,這矛盾就會爆發。

  • 3 # 東東一一

    回答這個問題估計會有很多三國迷被羅貫中先生洗完腦後,會像挖了他家祖墳一樣暴跳咬人了!

    嚴格來說,諸葛亮一個人都沒殺過,因為他那麼大的官是不會親手去殺人的,如:馬謖違亮節度,以至慘敗,弒謖以謝眾,但殺馬謖的一定只劊子手!另外一個是否是良將也不好下定義,如馬謖,彭羕,魏延,李盛是良將嗎?所以把標題改一下:因諸葛亮而死的人要哪些?

    彭羕,因諸葛亮不喜歡他!

    劉封,因諸葛亮進饞言而被殺!

    馬謖,因諸葛亮兵敗的替死鬼!

    張休,李盛:原因同上!

    魏延,因豬哥亮的腦殘軍事安排而死!

    楊儀,牧豎小人,因沒了諸葛亮的靠山自殺!

    孟達,因諸葛亮慢三拍的軍事行動而死(志大而不見機,反應太慢)

    吳班,因諸葛亮錯誤的軍事計謀而死!

    高翔,陳式:死於諸葛亮的北伐!

  • 4 # 愛在地球毀滅時

    謝邀。一看有好多呢:劉封,諸葛勸劉備殺的;魏延,諸葛遺令殺的;李嚴,成了諸葛政敵而被殺的;彭羕,曾經懺悔但還是被諸葛勸劉備殺了;廖立,被流放後曾希望諸葛再次起用自己,但諸葛不理他,結果在諸葛死後,抑鬱而死;楊儀,在諸葛死後發現諸葛沒將政權交給他,而是交給了蔣琬、費褘,憤怒之下口出反言,最後被殺了;馬謖,在重要的地點街亭被諸葛派去當大將,結果失敗而逃,被抓回來斬了,陪他去的將軍還被斬了好幾個。

  • 5 # 山居不記年

    又來了,首先得說,諸葛亮沒有“無緣無故”殺過任何一個蜀國將臣。

    包括三國演義中虛構的諸葛亮設計殺魏延,更是無中生有。

    諸葛亮病逝後,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人安排了身後事,但唯獨沒有說要殺掉魏延。諸葛亮說的是“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但魏延認為,不能因為諸葛亮一人的死,放棄北伐的機會。而且他也不願聽楊儀的指揮。於是魏延楊儀都互相上表劉禪說對方謀反。結果楊儀的奏表先到,劉禪問蔣琬和董允,他們倆都支援楊儀懷疑魏延。

    魏延佔據南谷口,率軍攻打楊儀大軍,楊儀命令王平在前抵禦魏延。王平對著魏延大罵:“丞相屍骨未寒,你們這些人竟敢做出這種事情!”於是魏延的部將都跑了,魏延帶著他兒子也跑,楊儀派馬岱追上了魏延,砍下了他的頭。馬岱把魏延的首級拿給楊儀,楊儀把頭扔在地上,然後踩了一腳罵道:“庸奴!你還能作惡嗎?”然後就滅了魏延的三族。

    魏延的死跟諸葛亮一點關係都沒有,相反,諸葛亮十分賞識魏延,“亮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

    說完了殺魏延的冤案,再來說說諸葛亮真正殺的人吧。

    大家最熟悉的就是“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因為馬謖失了街亭,致使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根據軍令,諸葛亮下令斬了馬謖。

    謖泣曰:"丞相視某如子,某以丞相為父。某之死罪,實已難逃;願丞相思舜帝殛鯀用禹之義,某雖死亦無恨於九泉!"言訖大哭。孔明揮淚曰:"吾與汝義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囑。"左右推出馬謖於轅門之外,將斬。……須臾,武士獻馬謖首級於階下。孔明大哭不已。——《三國演義》

    而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也是如此記載:“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即諸葛亮下令處斬了馬謖。

    諸葛亮真正殺的也就這一個而已。

  • 6 # 蕭湘居士__

    三國演義被老羅太神化了,姜子牙管仲張良鄧禹劉伯溫是實際的謀略家,他們遠遠超過諸葛的,起碼他們一統成功,他只有三分自留地還全部充公。

  • 7 # 全新視角觀歷史

    說起諸葛亮,那可是一代名臣。然而,諸葛亮也有不為人知的一面。為什麼他會設計殺死蜀國的蜀國良將呢?其中包括劉封、孟達、馬謖和魏延。

    一、劉封之死

    劉封是羅侯寇氏之子,後來過繼給一戶劉姓富豪人家。第一次見面,劉備對劉封甚是喜愛,於是收下做了義子。

    劉封追隨劉備時,年方二十。已然是一個虎背熊腰、英勇過人的將領。在劉備取西川時立下了汗馬功勞,隨劉備、諸葛亮進攻劉璋,戰無不克、攻無不取。更是在取漢中的時候,與孟達合兵一處,取得上庸諸郡。如此英勇,深受劉備和諸葛亮的喜愛。

    東吳偷襲荊州,劉封未予救援,受到了劉備的猜忌和懷疑。自孟達投降後,屢次勸說劉封投降曹操。劉封因是劉備的養子,於是始終不肯投降。

    後來,劉封逃歸益州。諸葛亮考慮到劉封剛烈勇猛,劉備死後恐怕難以駕馭,勸劉備藉此機會除掉他,於是劉備賜死了劉封。

    二、孟達之死

    孟達,字子度,扶風郡郿人,三國時期人物。原來效力劉璋帳下,後投降劉備。劉備封他為宜都太守。

    進攻漢中時,攻下房陵,與劉封合兵一處,直搗上庸諸郡。連戰連捷,深受器重。

    關羽兵敗荊州,以上庸未穩為由,拒絕出兵接應關羽,被劉備所遷怒。孟達畏懼被治罪,更因為和劉封不和,於是投降曹魏。

    曹丕得到孟達很是高興,對他大肆封賞。封為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平陽亭侯。曹丕將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為新城,命為新城太守,委以西南之任。足見曹丕對於孟達的信任和器重。

    曹丕死後,孟達在曹魏似乎找不到立足之地,於是謀劃歸降蜀漢。但魏興太守申儀與他有隙,密告司馬懿。司馬懿以書信穩住孟達,率兵直指上庸,斬殺孟達。

    三、馬謖之死

    馬謖,字幼常,襄陽宜城人,是侍中馬良之弟。早年追隨劉備,歷任綿竹縣令、成都縣令、越嶲太守。

    馬謖自幼聰明伶俐,十分好學。長大為官,才智過人,經常給諸葛亮提出利國利民的建議,深受諸葛亮的信任和器重。

    諸葛亮出兵征討南蠻。馬謖獻上“攻城為下、攻心為上”的計策,被諸葛亮採用。後來孟獲歸降,馬謖功不可沒。由此,諸葛亮更加器重馬謖,經常找他諮詢意見。

    但殊不知,馬謖只是華而不實,沒有經歷過戰場的洗禮,因此街亭大敗。在街亭,他不顧王平的勸阻,將營壘駐紮在高山之上,意欲以逸待勞。結果被魏軍切斷水源,遭此大敗。使諸葛亮的北伐在關鍵時刻功虧一簣,不得已退回漢中。諸葛亮班師後,揮淚斬馬謖。諸葛亮親自為他弔喪,出錢安撫他的妻子和兒女,可謂是仁至義盡。

    四、魏延之死

    魏延,字文長,義陽平氏人。後追隨劉備,作戰勇猛,深受劉備喜愛。

    征伐劉璋的過程中,魏延和黃忠平定廣漢郡,立下戰功,升任牙門將軍。劉備很器重他,派他鎮守漢中,封他為漢中都督、漢中太守、鎮遠將軍。自此,魏延便鎮守漢中,保護著蜀中門戶。

    劉禪繼位後,諸葛亮表奏魏延為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剛剛出師便打了勝仗,擊破曹魏後費瑤和郭淮的大軍,諸葛亮也很器重他。

    魏延作戰勇猛、衝鋒陷陣,只是為人孤傲,人人都避其鋒芒。魏延與楊儀交惡,曾經擎刀在手欲殺之,被諸葛亮阻攔。後來諸葛亮和費禕都為他們調解,希望二人和好。

    諸葛亮病倒在五丈原後,秘密吩咐後事。召楊儀,說如果魏延謀反,就誅殺,楊儀聽從。在諸葛亮去世、蜀軍班師的途中,魏延率領大軍,燒燬棧道,截住大軍去路。魏延兵敗逃亡,最後被夷滅三族。

    諸葛亮治蜀多年,堪稱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設計殺死蜀國將領,都是為了保住大漢的江山,希望有朝一日能北伐中原、恢復漢室。

  • 8 # 歷史畫中人

    首先得說,諸葛亮沒有“無緣無故”殺過任何一個蜀國將臣。包括三國演義中虛構的諸葛亮設計殺魏延,更是無中生有。

    諸葛亮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早年避亂於荊州,隱居隴畝,藏器待時。建安十二年(207年)十月,劉備三顧茅廬,始出。諸葛亮對他縱談天下形勢,並建議劉備聯合孫權,抗拒曹操,以益州為基地,興復漢室,此後一直佐劉備。

    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集忠、孝、義、謀於一身,可以說是公認的中國歷史上的智慧神的最傑出化身。

    歷代朝野都對諸葛亮有很高的評價,“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成了無數仁人志士的座右銘。

    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蜀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係;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

    前後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終因積勞成疾,於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岐山境內),享年54歲。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身為丞相,諸葛亮深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他不僅帶頭廉政,樹起一面旗幟,同時還把廉政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設來抓,對蜀漢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諸葛亮時期的廉政建設,首先表現在對蜀漢宮城規模和惠陵規模的嚴格控制上。

    在諸葛亮執政時期,年青的後主,常欲採擇以充後宮。當時負責宮中事務的董允以為古者天子后妃之數不過十二,今嬪嬙已具,不宜增益,終執不聽。

    後主皇妃之數是一個複雜問題,涉及到皇宮規模建制等諸多問題,非董允所能決定。當時,“及備殂沒,嗣子幼弱,事無鉅細,亮皆專之”。“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

    諸葛亮在蜀漢上層創造了一個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圍,蜀國官員以諸葛亮為榜樣,為官節儉,力戒奢華,造就了整整一個廉政時代。

    諸葛亮總共都殺死過哪些蜀國良將?

    劉封是劉備義子,曾在打漢中的時候,在陽平關天天討戰,魏將無人敢迎戰,氣得曹操說如果黃鬚兒曹彰在此,必敢戰劉備養子。曹操於是緊急調曹彰過來,可惜曹彰還未到達,曹操已經兵敗撤出漢中,可見劉封武藝高強,魏將看了就怕。劉封武藝這麼高強,諸葛亮怕以後控制不住劉封,力勸劉備殺了劉封,劉備殺完就後悔了,因為劉封既忠誠又勇猛。

    魏延是三國後期第一猛將,魏國無人能敵。諸葛亮臨死一邊密奏劉禪說楊儀性格狹隘脾氣暴躁,不可重用,一邊又秘密召開大會,火線提拔魏延死敵楊儀為三軍總指揮,結果楊儀果然殺了魏延,殺完回成都就奪去楊儀兵權,可見提拔楊儀唯一目的就是殺魏延。

    孟達得罪魏國高層,率領上庸郡投靠蜀國,諸葛亮假意答應卻不派一兵一卒接應,導致孟達被司馬懿全殲。

    馬謖守街亭雖然失敗,但也罪不致死,換誰都無法守住,因為街亭寬十公里,一馬平川,張頜兵快,紮寨已經來不及,而且張頜兵多。馬謖如果不死,作為參謀還是可以的,比蔣婉、費瑋肯定要強。馬謖之敗,諸葛亮自己得負首要責任,因為是他力排眾議把沒有實戰經驗的馬謖送上前線。再說,失敗乃成功之母,每個將領都是從失敗中成長的,打個敗仗就得死罪,那曹操、劉備都得砍自己腦袋很多次了吧?

    更離譜的是,趙雲是疑兵,迎戰魏軍主帥曹真,作為偏師與疑兵本來就不該勝,只需起到吸引敵軍主力就算完成任務,而且趙雲退軍的時候親自斷後損失很小,不但無過反而有功,應該嘉獎,但是諸葛亮卻貶趙雲,趙雲回去很快就死了,應該是氣死的。

    第四次北伐的時候,李嚴為運糧官,說是發明了水路運糧,運糧維持了近半年供給,這個功勞其實不得了,因為以前北伐都是出祁山一個月就斷糧。本次相持甚至司馬懿後來都斷糧了,因為司馬懿的糧草也得從關中運來。

    但是考慮到關中離天水才幾百裡,而天水離成都有二千多里山路,這個運糧成績簡直是奇蹟了,可見李嚴執行力驚人。但是事後諸葛亮不但沒有嘉獎李嚴,反而將李嚴從託孤大臣和車騎將軍直接貶為庶民,連貶十幾級。

    總結:死在諸葛亮手中的有劉封、魏延、孟達、馬謖。

  • 9 # 帝國五千年

    不論演義論歷史,諸葛亮殺死過哪些蜀漢良將,實際上死於諸葛亮之手的只有馬謖,但是劉封的死與諸葛亮也脫不了干係,至於魏延純粹是演義之說並非真實。

    劉封之死

    劉封者,本羅侯寇氏之子,長沙劉氏之甥也。先主至荊州,以未有繼嗣,養封為子。《三國志》

    熟悉三國的都知道劉封是劉備的養子,劉備到荊州的時候已經四十歲了但是由於常年東奔西走至今沒有留下子嗣。劉備到荊州之後便收了劉封為義子,劉備也是為了以後能夠繼承他的衣缽。

    如果劉備一直沒有子嗣的話不出意外劉封就是未來的主人,但是在收劉封不久劉備便有了劉禪這個親兒子。劉封此時就無緣主位只能為將,但是此時劉備勢力不足也不存在權利爭鬥。

    劉備得了諸葛亮之後先佔荊州後又得到益州,劉備三分天下有了與曹操和孫權爭奪天下的實力,劉封的變局是發生在失去上庸三郡之後。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奪取漢中之地,又讓孟達和劉封進取上庸三郡。同年關羽領荊州軍進攻襄樊,關羽曾向劉封、孟達求援讓其領兵相助但是劉封孟達“以山郡初附,未可動搖”而拒絕。後來關羽兵敗被殺,劉備對此事很生氣,但這不足以致死劉封。

    孟達和法正曾是劉璋的手下後來投降劉備,孟達後來被派往東三郡但是劉封在孟達之上。在東三郡期間劉封屢次欺負孟達,後來還奪了孟達的樂隊致使孟達叛魏。之後曹丕派兵奪取東三郡,劉封因為申耽等人的投降被擊敗,討回成都。

    封既至,先主責封之侵陵達,又不救羽。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賜封死,使自裁。封嘆曰“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先主為之流涕。《三國志》

    劉封前因不救關羽已經惹劉備不高興,此時又因為欺負孟達導致東三郡丟失,自然逃不了處罰。此時諸葛亮告訴劉備,劉封素來勇猛,如果我們兩人都走後恐怕劉禪不能抑制他,勸劉備殺了劉封。劉備聽諸葛亮之言賜死劉封。

    劉封之死雖然不是諸葛亮親手殺死但是也是他勸劉備殺的,劉備當時在氣頭上所以賜死劉封,後來發現孟達曾勸降劉封,劉封都拒絕可見其忠心,所以覺得他自己錯怪了劉封悔恨不已。

    揮淚斬馬謖

    馬謖是荊州人馬良的弟弟,馬謖深受諸葛亮喜愛,劉備死前曾告訴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但是諸葛亮並沒有聽劉備的話,而馬謖在南中之戰時曾告訴諸葛亮徵南中需要收服人心為上,而諸葛亮也是採取這種策略贏得南中的穩定局勢。所以諸葛亮是很器重馬謖的。

    馬謖如果作為參軍確實不錯但是畢竟沒有實戰經驗。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時將至關重要的街亭交給馬謖鎮守,實際上就是給馬謖立功和積累實戰的機會。諸葛亮為此拒絕讓魏延等人把手可是煞費苦心,但是馬謖卻不聽諸葛亮排程上山紮營,又不聽王平之言導致街亭丟失,第一次北伐因此失敗。

    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三國志.馬良傳》

    諸葛亮為了平息眾怒不得不斬掉馬謖,還有說法是馬謖死於獄中。在用人這點上諸葛亮確實不如劉備看的透徹,也許是諸葛亮太過於急躁,所以馬謖是死於諸葛亮之手。

    魏延之死

    蜀漢中期的大將魏延,魏延在劉備奪取漢中之時被破格提拔鎮守漢中,這也是劉備會用人的另一處體現。到了後主時期魏延成了蜀漢第一大將,而在正史中諸葛亮也是很器重魏延的。

    魏延字文長,義陽人也。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三國志.魏延傳》

    先主表琦為荊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範、零陵太守劉度皆降。《三國志.先主傳》

    正式中並沒有魏延反叛一說,魏延是劉備部曲並非韓玄手下,而且韓玄是自己投降並沒有抵抗,所以更不存在有反骨的說法了。

    諸葛亮北伐時基本上都是依靠魏延,曾數次加封魏延,而楊儀與魏延不和之時也曾多次勸阻兩人,因為愛惜兩人才華。既然不存在反叛之說諸葛亮為何會殺魏延呢?

    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三國志.魏延傳》

    魏延之死實際上有他自己的責任,魏延和關羽一樣能力強但是不喜歡士族之人,所以魏延和同事之間想吃不好。特別是和楊儀多次鬧矛盾,諸葛亮也曾數次相勸,但是矛盾還是無法化解。

    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病逝於定軍山,生前曾吩咐讓魏延斷後撤軍,但是魏延想的是繼續領兵與曹魏作戰。因為魏延曾有自己的想法從子午谷進兵但是諸葛亮不許,所以魏延希望繼續北伐。而楊儀卻執意讓魏延後撤,諸葛亮曾告訴楊儀如果魏延不撤就不用管他。結果魏延先於漢軍後撤的路上組織大軍回撤,楊儀和魏延本身就有矛盾便都寫書信給劉禪說對方謀反。

    劉禪一時也拿不定主意就問蔣琬,蔣琬和一干大臣都信楊儀而不信魏延,這也是因為魏延與同事之間關係不好所致。最後楊儀派馬岱殺了魏延,一代名將因此而死。

    魏延因何而死?實際上死的和關羽差不多,關羽被糜芳,傅士仁投降東吳所害,魏延因為和同事關係處不好被楊儀誣陷而死。關羽也是因為和糜芳傅士仁關係不好才導致他們投降。

    至於和諸葛亮有無關係呢?其實多少還是有的,應該召集魏延前來參加會議,而且既然知曉楊儀和魏延關係不和就應該將某一人先調回成都才能避免此事。但是也不能責怪諸葛亮,諸葛亮都說了不管魏延,但是魏延終被楊儀所害。

  • 10 # 左將軍

    這道題怎麼說呢?

    並沒有史料明確記載諸葛亮親手殺過誰!當然諸葛亮要殺誰也不需要親自動手!

    其死與諸葛亮有關的還是不在少數,我們可以分為兩波,分別是軍事領域和政治領域。

    在軍事領域中,有名有姓的記載就是馬謖、張休、李盛等將領。這些人都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街亭戰役的主要負責人。

    作戰失利而被諸葛亮下令斬首,雖然可惜,但也合情合理!

    然後就是在政治方面。

    自打劉備死後,諸葛亮就成為了蜀漢實際上的領導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由於那時的天下局勢緊張,蜀漢內部又政治派系複雜。諸葛亮要想治理好蜀國就必須得拿出點政治手段來!

    《三國志.蜀書》的第九傳是《劉彭廖李劉魏楊傳》,該傳記中的人物之死幾乎都和諸葛亮有關係。

    該傳記的第一個“劉”是劉封。

    《三國志.蜀書.劉封傳》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

    那時的劉封不僅僅是因為先前沒有支援關羽,更重要的是他欺負孟達致使其降魏,而最後還把東三郡給丟了。

    劉封之死其實是註定的,就憑他是養長子的身份這一條。但諸葛亮向劉備的建言還是有一點推波助瀾的作用。

    接下來就是廖立和李嚴。

    李嚴是託孤之副,廖立是被評價與龐統齊名的荊楚大才。

    二人都是因政治因素而被諸葛亮所貶,在得知諸葛亮死後,二人覺得自己不可能被再次啟用了,所以都抑鬱而終了。

    二人的情況何其相似,可能諸葛亮考慮到二人在蜀國的聲望地位,所以在貶他們的時候為他們做出來口頭承諾,大概就是說:“只要你們表現好就能官復原職。”

    諸葛亮這一操作可能是為了穩定國內團結,雖是欺哄,但也是屬於可以理解的政治手段。

    最後就是魏延和楊儀。

    諸葛亮沒有殺他們,也沒有殺他們的意思。

    據《三國志》記載,諸葛亮其實很器重二人,視他們為左膀右臂。

    二人的死是因為諸葛亮臨終前的人事安排。

    諸葛亮臨終前讓楊儀領兵而導致魏延不服,最終在內部鬥爭中被殺。諸葛亮又讓蔣琬為繼承人而又導致楊儀不服,最終被貶,自盡。

    ......

  • 11 # 大愛無恨劉成

    蜀漢有幾員大將之死跟諸葛亮關係密切,有的是因為違抗軍令,被諸葛亮下令或者是建議斬殺的;有的是因為諸葛亮處置不當,間接致死的。下面,我就盤點一下:

    第一、被諸葛亮直接下令斬殺的有兩人:

    1、陳式。

    在爭奪漢中的戰役中,劉備開始啟用陳式,後跟隨劉備伐吳,與吳班統水軍。後在建興七年攻克武都、陰平二郡。在《三國志》中陳式早在劉備時代便被點用,在諸葛亮時代也是被重用的大將,不過其中並沒有記載其被殺一事,或者說其死都沒有記載。劉備在奪取漢中和討伐孫權的戰爭中,都重用了陳式,說明劉備是把他當做蜀漢軍隊中的第二梯隊來培養的。

    在《三國演義》中,陳式是被諸葛亮親自下令斬殺的。

    第三次北伐,後主派陳式帶領五千士兵前去助戰。諸葛亮派魏延、陳式、張嶷、杜瓊四將,引一萬兵,取箕谷而進。

    四將正行進間,諸葛亮又派參謀鄧芝前來傳令:“如出箕谷,提防魏軍埋伏,不可輕進。”這個時候,陳式頗有微詞。我們看《三國演義》第一百回《漢兵劫寨破曹真、武侯鬥陣辱仲達》:

    陳式曰:“丞相用兵,何多疑耶?吾料魏兵連遭大雨,衣甲皆毀,必然急歸,安得又有埋伏?今吾兵倍道而進,可獲大勝,如何又教休進?”芝曰:“丞相計無不中,謀無不成,汝安敢違令?”陳式笑曰:“丞相若果多謀,不致街亭之失!”

    就這樣,陳式跟鄧芝就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激烈爭辯起來。鄧芝就認為諸葛亮用兵如神,大家只管服從命令就是;陳式則認為諸葛亮的謀略,似乎有些言過其實,否則又怎能有街亭之敗?

    陳式只記得自己是後主派來的,為了表示自己身份、地位的特殊和超然,就以敢公開批評諸葛亮,來充分顯示自己的鶴立雞群。當然了,背後嘀咕幾句,也不至於被殺頭。誰背後還不議論人呢?

    關鍵是魏延開始在旁邊煽風點火了,把諸葛亮不聽自己的建議,不從子午谷進兵,造成今日跟曹魏曠日持久的戰爭。魏延甚至大言不慚地說道:

    “丞相若聽吾言,徑出子午谷,此時休說長安,連洛陽皆得矣!”

    我的個天,魏延狂到了這個程度,也真是不可救藥了。按照魏延的說法,如果兵出子午谷,曹魏就被滅了,北伐早就成功了。是這樣嗎?魏延簡直就是:

    眼睛長在腳背上了——自看自高。

    陳式還真扛不住魏延的忽悠,魏延在陳式面前發發牢騷,是因為陳式是後主親自派來的,魏延可能也幻想透過陳式把他的戰略構思反映給後主,以顯得自己的軍事才能不低於諸葛亮。魏延二就二在這裡:即使你獲得了後主的賞識有什麼用?後主能喊你魏延做“相父”嗎?

    後主當時跟諸葛亮的關係很微妙。後主的作用,基本就是:諸葛亮不好出面辦的事,他出面(比喻廢黜李嚴);而不是諸葛亮不想辦的事,後主能辦。

    諸葛亮不想從子午谷進軍,即使後主下令,也沒有任何作用。後主劉禪也是大智若愚,他才不會去忤逆諸葛亮下達什麼軍令的。

    當然,此時魏延也儘管可以信口開河、大膽設想兵出子午谷的種種好處,反正諸葛亮最終也不會採納。自己空想一下,還是可以的,但是他不該以此去蠱惑別人。

    不管魏延怎麼想的,反正陳式是相信了。魏延的一番牢騷,使得陳式更加堅信諸葛亮的決策是保守的、錯誤的,於是他抗命出了箕谷。

    結果,陳式的五千士兵幾乎全軍覆沒,只剩下十分之一。原因正如諸葛亮所料,他中了司馬懿的埋伏。魏延從後面趕來,救了陳式。

    陳式回去以後,指定是魏延攛掇他這樣做的,諸葛亮以他違抗軍令為由,將陳式斬首示眾。

    諸葛亮執法如山,斬殺了陳式,向所有的將士表明:不管是誰,到了我的帳下,違令必斬。

    從此以後,違抗軍令的事件徹底杜絕。魏延為老老實實,不敢再提兵出子午谷一事。

    不管怎麼說,陳式也是後主派來助戰的。諸葛亮殺了陳式,頗耐人尋味。

    2、馬謖。

    先主劉備臨終之際,留下了“馬謖此人言過其實,不可重用”的遺言。諸葛亮當成了耳旁風。

    馬謖也的確不是一點才幹沒有,他出了三次主意,都被諸葛亮採納,而且收效顯著。

    第一次出主意:建議“攻心為上,攻城為下”。

    是諸葛亮南征孟獲的時候,馬謖代表後主前去勞軍。諸葛亮徵求馬謖的意見,馬謖提出了這八字方針。諸葛亮深以為然,最後對孟獲七擒七縱,終於使得南方少數民族地區誠心歸化。

    第二次出主意:

    孟達要來投降,諸葛亮擔心孟達不是司馬懿的對手,必被司馬懿所擒。馬謖建議趕緊修書一封給孟達,使孟達能夠有所警惕。應該說,這也是馬謖慮事周全、未雨綢繆的一面。

    遺憾的是,孟達自以為是,沒有聽從諸葛亮的建議。但是,馬謖的補救措施是正確的,失敗的原因在孟達身上,而與馬謖無關。

    第三次出主意:是在政治上幹掉了司馬懿。

    諸葛亮準備北伐,而司馬懿卻在雍涼訓練兵馬,成了諸葛亮的心腹大患。諸葛亮無計可施,馬謖提出了以離間計從政治上幹掉司馬懿的策略。當然,如果從肉體生命上能幹掉司馬懿就更好。

    諸葛亮再次採納了馬謖的建議,立即組織實施。諸葛亮派奸細到洛陽散佈司馬懿要造反的流言。曹睿中計,撤掉了司馬懿,以曹休代替他統領雍涼兵馬。這樣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戰爭的早期,打得順風順水,直逼得曹魏重新啟用司馬懿。

    馬謖幾次出主意,都被諸葛亮接受,而且都達到了預期的效果。由此可見,馬謖是一個合格並且較為優秀的參謀人才。但是,這並不代表馬謖就是一個合格的統兵大將。

    馬謖自告奮勇要去守街亭。諸葛亮這次就忽視了劉備生前的告誡,竟然放著魏延、趙雲、王平等身經百戰的大將不用,而使用了馬謖。匪夷所思的是:竟然讓王平擔任了馬謖的副手。那麼諸葛亮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低階錯誤呢?原因應該不在乎以下三點:

    1、守街亭的任務並不是十分艱鉅。

    只要比司馬懿先到一步,扼住路口即可。諸葛亮萬萬沒想到的是,馬謖竟然會自作聰明,違抗軍令,把士兵囤于山上。結果,馬謖被曹魏切斷了水源,軍心渙散,慘遭大敗。

    2、諸葛亮有意栽培馬謖。

    只要馬謖不折不扣地服從軍令,扼住街亭的咽喉,就能順利完成任務,就立下了大功一件,有利於以後的提拔重用。所以,諸葛亮是送給了馬謖一個出人頭地的機會。

    3、可能是出於習慣。

    諸葛亮已經三番兩次地聽從馬謖的建議,形成了對馬謖言聽計從的習慣了。所以,馬謖突然主動要求去承擔責任,諸葛亮一時找不到反駁的理由,就順口答應了馬謖,結果釀成了悲劇。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這是他親自下令斬殺的大將,歷史上是這樣,《三國演義》中也是這樣寫的。

    第二、諸葛亮間接安排斬殺的大將是魏延。

    這是一個真正的一代名將。魏延的功勞罄竹難書,我在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魏延因為在諸葛亮死後,堅持北伐,拒不退兵,被楊儀、馬岱等殺死。馬岱假裝支援魏延,跟隨在魏延的左右,趁魏延不備,一刀斬了魏延。

    之所以說是諸葛亮安排殺死的,是因為馬岱的做法是諸葛亮留下的錦囊妙計裡邊指示的。

    第三、因為諸葛亮的緣故,抑鬱寡歡而亡的人是李嚴。

    李嚴因為後勤保障不力,竟然提供假情報,說東吳要來進犯,使得正在北伐的諸葛亮無功而返。李嚴因此被貶為庶人。

    李嚴從此抑鬱寡歡,等待著東山再起的機會。但是,諸葛亮一直沒有給他復出的機會。直到諸葛亮死後,李嚴感到前途渺茫,再無機會出山,也抑鬱而亡了。

    所以說,對於李嚴的死,諸葛亮也難辭其咎。諸葛亮知道自己不行了的時候,安排好了蔣琬、費禕、楊儀、姜維等人,唯獨忘記了李嚴,使得李嚴絕望而死。

    陳式(歷史上起因不明)、馬謖、魏延、李嚴四人的死,或多或少地跟諸葛亮有關。但是,他們基本都是死有餘辜的,諸葛亮並沒有迫害他們。諸葛亮把畢生的精力都獻給了蜀漢的建設事業和北伐大業。

    壯志未酬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這就是對諸葛亮的真實寫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牙發黑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