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降低輸入速度 難以置信的是,鍵盤之所以排列成“QWERTY”,竟然是因為這樣能降低輸入速度。原來,電腦鍵盤是從打字機那兒原封不動搬過來的。世界上第一臺打字機由美華人克里斯托佛·萊瑟姆·肖爾斯發明,起初,他的確是按“ABCD”來排列鍵盤,但受限於當時的鍵盤用金屬棒製作,當打字員擊鍵速度太快時,相鄰鍵杆容易撞到一起,並造成卡殼。 無奈之下,肖爾斯請他的內兄重新設計。新鍵盤的設計思路很簡單:打亂字母的順序,讓打字員的手指必須在鍵盤上跨越更長的距離,從而降低輸入速度! 為此,設計者可謂挖空心思。鍵盤有三行,按理說中間一行是主行,接近手指,常用字母應該擺在這兒。可偏不。設計者讓英文中10個常用字裡的8個遠離手指,比如e和t,出現頻率分別高達12.702%和9.056%,卻被趕得遠遠的,須抬起手腕才能碰到。相應的,不常用的j、k放到了中間行,而最少用的z也離手指較近。 如此設計,打字員不得不頻繁地上下移動手腕,當然,速度是降了下來!但從人體工程學的角度看,QWERTY鍵盤實在缺點多多。據統計,一個熟練打字員工作8小時,手指移動距離長達25.7公里。此外,這種設計偏重於左手,而多數人是右撇子,一大通網聊下來,左手便會更勞累。尤其絕的是,小指等相對“瘦弱”的手指,承擔的任務往往更重,勞損度自然水漲船高。 實際上,當今流行的“鍵盤病”,如手腕過度勞損等,多多少少與QWERTY鍵盤的坑爹佈局有關。因此,QWERTY鍵盤被戲稱為“人類歷史上最糟糕的發明”。 2、難被取代 中國的70後、80後應該都有印象,中學時有一門“打字課”,下發專門的教材,還有老師指導,苦練一學期,才能達到“鍵字如飛”的夢幻境界。儘管效率如此低下,這個“最糟糕的發明”卻遲遲不肯退出歷史舞臺。 實際上,替代品早有了。1936年,美華人德沃夏克就發明了Dvorak鍵盤。他把常用字母歸到了一起,67%的打字活動在中間排進行,左右手平衡為47%:53%。這符合最優鍵盤的三大標準:左右手的負荷相近;最大化中間行的負荷;兩手順序交替的頻率最大化,並且相同手指的頻率最小化。 到1970年代,發明家進一步改造。鍵盤被做成彎曲狀,分左右兩部分,用兩隻手控制。這種設計更符合人體工程學,能使打字員在打字時保持舒服的姿勢,手腕不容易痠痛和受損。 據《吉尼斯世界記錄大全》,目前世界上最快的英文打字速度,就是2005年由一位打字員使用Dvorak鍵盤創造的。她連續打字50分鐘,平均每分鐘輸入150個詞,峰值速度為212個單詞/分鐘。 然而效率的提高並沒有帶來市場佔有率。70多年過去了,即便是手機鍵盤或虛擬鍵盤,主流仍是QWERTY鍵盤。不過,Dvorak鍵盤好歹還能買到,理連·莫特發明的MALT鍵盤據說更先進,市場上卻基本找不到。 對此,專家歸結為“消費者惰性”。誰讓QWERTY鍵盤最早誕生,而且讓一代又一代人付出了大量學習成本。何況,用它輸入中文,其實蠻方便的。 但世事無絕對。隨著手寫輸入、語音識別、觸控等技術發展,說不定哪天QWERTY鍵盤會銷聲匿跡,被後來者取代,例如生活週刊曾報道過的“Aeviou滑行漢字輸入法”。
1、為降低輸入速度 難以置信的是,鍵盤之所以排列成“QWERTY”,竟然是因為這樣能降低輸入速度。原來,電腦鍵盤是從打字機那兒原封不動搬過來的。世界上第一臺打字機由美華人克里斯托佛·萊瑟姆·肖爾斯發明,起初,他的確是按“ABCD”來排列鍵盤,但受限於當時的鍵盤用金屬棒製作,當打字員擊鍵速度太快時,相鄰鍵杆容易撞到一起,並造成卡殼。 無奈之下,肖爾斯請他的內兄重新設計。新鍵盤的設計思路很簡單:打亂字母的順序,讓打字員的手指必須在鍵盤上跨越更長的距離,從而降低輸入速度! 為此,設計者可謂挖空心思。鍵盤有三行,按理說中間一行是主行,接近手指,常用字母應該擺在這兒。可偏不。設計者讓英文中10個常用字裡的8個遠離手指,比如e和t,出現頻率分別高達12.702%和9.056%,卻被趕得遠遠的,須抬起手腕才能碰到。相應的,不常用的j、k放到了中間行,而最少用的z也離手指較近。 如此設計,打字員不得不頻繁地上下移動手腕,當然,速度是降了下來!但從人體工程學的角度看,QWERTY鍵盤實在缺點多多。據統計,一個熟練打字員工作8小時,手指移動距離長達25.7公里。此外,這種設計偏重於左手,而多數人是右撇子,一大通網聊下來,左手便會更勞累。尤其絕的是,小指等相對“瘦弱”的手指,承擔的任務往往更重,勞損度自然水漲船高。 實際上,當今流行的“鍵盤病”,如手腕過度勞損等,多多少少與QWERTY鍵盤的坑爹佈局有關。因此,QWERTY鍵盤被戲稱為“人類歷史上最糟糕的發明”。 2、難被取代 中國的70後、80後應該都有印象,中學時有一門“打字課”,下發專門的教材,還有老師指導,苦練一學期,才能達到“鍵字如飛”的夢幻境界。儘管效率如此低下,這個“最糟糕的發明”卻遲遲不肯退出歷史舞臺。 實際上,替代品早有了。1936年,美華人德沃夏克就發明了Dvorak鍵盤。他把常用字母歸到了一起,67%的打字活動在中間排進行,左右手平衡為47%:53%。這符合最優鍵盤的三大標準:左右手的負荷相近;最大化中間行的負荷;兩手順序交替的頻率最大化,並且相同手指的頻率最小化。 到1970年代,發明家進一步改造。鍵盤被做成彎曲狀,分左右兩部分,用兩隻手控制。這種設計更符合人體工程學,能使打字員在打字時保持舒服的姿勢,手腕不容易痠痛和受損。 據《吉尼斯世界記錄大全》,目前世界上最快的英文打字速度,就是2005年由一位打字員使用Dvorak鍵盤創造的。她連續打字50分鐘,平均每分鐘輸入150個詞,峰值速度為212個單詞/分鐘。 然而效率的提高並沒有帶來市場佔有率。70多年過去了,即便是手機鍵盤或虛擬鍵盤,主流仍是QWERTY鍵盤。不過,Dvorak鍵盤好歹還能買到,理連·莫特發明的MALT鍵盤據說更先進,市場上卻基本找不到。 對此,專家歸結為“消費者惰性”。誰讓QWERTY鍵盤最早誕生,而且讓一代又一代人付出了大量學習成本。何況,用它輸入中文,其實蠻方便的。 但世事無絕對。隨著手寫輸入、語音識別、觸控等技術發展,說不定哪天QWERTY鍵盤會銷聲匿跡,被後來者取代,例如生活週刊曾報道過的“Aeviou滑行漢字輸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