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萬能de雞蛋

    是不是不知道

    但是順德吃魚是出了名的

    廣州也出來了很多 吃生魚片的

    山坑鯇魚之類的

  • 2 # 毅而三思吳六奇

    我想想,前些年記得有人鼓吹過用黑魚做生魚片,這個事情很滑稽,但是有典故。晉代葛洪的《神仙傳》中,曾提到過僕人騎竹杖去成都買姜,以及在宮殿中的方井釣到了海魚(鯔魚)做成魚鱠食用。這個鯔魚在今日國內,方言別稱上會被稱為烏魚,訛傳之後就成了黑魚(一種淡水魚,多見寄生蟲)。

    可以說這件事即證明了今日有些華人的不學無術斷章取義,又可見對歷史的不熟悉,和盲目的崇洋媚外。吃黑魚……這猶如今天去日本買電飯鍋的那些人,愕然發現裡面印著“Made in China”一般,實在是挺可悲的。

    中國吃生魚片的歷史,脈絡清晰的從春秋戰國就開始記載了。或者很多人熟知的只有唐宋時期,那時生魚片在中國被稱為“斫鱠[zhuó kuài]”,在《酉陽雜俎》中還記錄了一段切鱠化蝶隨風飛去的神奇刀技:

    “進士段碩常識南孝廉者,善斫鱠。縠薄絲縷,輕可吹起……略……鱠悉化為蝴蝶飛去。南驚懼,遂折刀,誓不復作。”

    前幾日我在別處作答“中式菜刀”時,也曾提到河南偃師出土的一塊“斫鱠畫像磚”,別名叫“廚娘刀技”。如圖所示:

    斫鱠這個詞大致延續到元明時期,而後到清代為止都還有人食用生魚片,比如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裡就有記載作法。可如果往前扒拉,不說秦漢時期《風俗通》所言的“祝阿不食生魚”可證魚膾的普遍性。僅就春秋戰國時期而言,便可看到如《儀禮·公食大夫禮》中有關於魚膾的記載,比如“以西豕胾、芥醬、魚膾。”

    大塊豬肉、芥菜籽醬,搭配生魚片,挺講究的……可惜它會鬧病啊。像《後漢書·方術列傳》裡介紹廣府太守陳登的死因,這就是吃生魚膾吃出了病:

    廣陵太守陳登忽患匈中煩懣,面赤,不食。(華)佗脈之……須臾,吐出三升許蟲,頭赤而動,半身猶是生魚膾……登至期疾動,時佗不在,遂死。

    從這故事裡能看出來,對吃生魚會鬧蟲子是古人很早就認識到的一件事,可這並未影響到古人將之繼續傳承,直至新中國建立為止。說到這裡覺得有些可惜,沒人知道這些歷史,大眾已經忘記了,我們的先人因為食用生食受到了哪些教訓,於是才有了今天那些滑稽不堪的荒唐事出現。

  • 3 # 鯨魚煮夫

    生魚片是誰發明的,這個問題沒法答,只要是靠水吃飯的地區都魚生的吃法,但是以時間的先後順序為基準的話不是日本人發明的,有可能是一個華人傳過去的。

    中國自古就有魚生的吃法,古稱魚膾、膾或鱠,是以新鮮的魚貝類生切成片,蘸調味料食用的食物總稱。最早的記載可追溯到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

    南宋出土青銅器“兮甲盤”的銘文記載,當年周師於彭衙(今陝西白水縣之內)迎擊獫狁,凱旋。大將尹吉甫私宴張仲及其他友人,主菜是燒甲魚加生鯉魚片。《詩經·小雅·六月》記載了這件事:“飲御諸友,炮鱉膾鯉”,“膾鯉”就是生鯉魚。

    《禮記》又有:“膾,春用蔥,秋用芥”。

    《論語》中又有對膾等食品“不得其醬不食”的記述,故先秦之時的生魚膾當用加蔥、芥的醬來調味。

    日本的歷史開始於彌生時代(公元前300年),按照時間來說,我們老祖宗吃魚生要比日本人的歷史還要早500多年。

    日本魚生的盛行大約在鎌倉時代(1192-1333)也就是中國的元代,如果按照這個時間計算的話華人吃魚生比日本早2000年。

    個人覺得把魚生帶到日本的最有可能的人就是徐福,當年在秦始皇的命令下,徐福兩次東渡,到達了今天北韓半島、日本等地,並於第二次東渡時一去不回。徐福東渡和日本的彌生時代在時間上也是基本吻合的,他帶去的不止是當時先進的文化技術,還帶去了當時中國的飲食習慣。

    題外話:有沒有注意到好多日語的發音和中國的古漢語發音相似或相同,日本語很有可能是那時候徐福一起帶過去的。

  • 4 # 風中談歷史

    日本人最喜歡吃生魚片是沒錯的,但生魚片絕對不是日本人發明的。生魚片在中國最早的記錄是在周朝,《詩經·小雅·六月》中記載:“飲御諸友,炮鱉膾鯉”,“膾鯉”就是生鯉魚片。《禮記》也有:“膾,春用蔥,秋用芥”,《論語》中又有對膾等食品“不得其醬不食”的記述,所以在先秦之前的生魚膾當用加蔥、芥的醬來調味,沒有醬料是不能直接生食的。而在先秦以前,日本可能還處於一種原始的未開化狀態。

    中國吃生魚片發展最鼎盛時期在唐代。唐朝人不管是什麼樣的魚都喜歡切成薄片蘸著蔥蒜芥吃。那個時候對於魚膾的處理是非常講究的,杜甫有首詩“無聲細下飛碎雪,有骨已剁觜春蔥”,說的就是做魚膾的場景。《膳夫經手錄》裡記載:“鱠莫先於鯽魚,鯿、魴、鯛、鱸次之。”,這裡的鱠通膾,可見鯽魚是做魚膾最好的材料。

    唐人為了做魚膾,還研發了專門的刀具,段成式的《酉陽雜俎》裡記載唐玄宗還曾賜給安祿山鯽魚和專做魚膾的刀具,“鯽魚並鱠手刀子。”很多有關唐代的史書裡有大量神乎其技的切鱠高手的記載,據說,刀法如神的切鱠高手,切出來的魚片其薄如紙,一吹就能飄起來。唐朝的集市上還有專門講授做魚膾的《砍鱠書》賣,書裡詳細講解了砧板的選擇和使用、原料的選取、刀具的運用、佐料及烹製方法的掌握等等。《砍鱠書》裡還詳細列舉了做魚膾的刀法,每一種刀法都起了名字,有“大晃白”、“小晃白”、“舞梨花”、“柳葉縷”、“千丈線”等等。

    由於魚膾對保鮮的要求很高,所以也不是隨時想吃就能吃到的。聰明的唐朝人發明了乾魚鱠的做法。據《大業拾遺記》裡記載“ 當五六月盛熱之日,於海取得鮸魚。……即於海船之上作鱠。去其皮骨,取其精肉縷切。隨成隨曬,三四日,須極幹,以新白瓷瓶,未經水者盛之。密封泥,勿令風入,經五六十日,不異新者。取啖之時,並出乾鱠,以布裹,大甕盛水漬之,三刻久出,帶布瀝卻水,則皦然。散置盤上,如新鱠無別。”就是把鮮魚一捕撈上來立刻就切成魚片,當時就曬到極幹,放在白瓷瓶裡用泥密封,放二個月左右。想吃的時候拿出幹鱠用布裹上,放水裡泡發,就跟鮮魚片一樣可口了。

    哦,對了,唐朝人都愛吃魚,但有一種魚是不能拿來做魚膾的的,最起碼不能公開做了吃,它就是鯉魚。如果捕魚人捕到鯉魚,就必須要立刻放生,你要貪財不放進行買賣的話,賣鯉魚的人可能要杖責六十!“國朝律,取得鯉魚即宜放,仍不得吃,號赤鯶公。賣者杖六十,言“鯉”為“李”也。” “鯉”、“李”同音,唐朝的統治者都是姓"李"的,所以為避皇帝諱,在唐朝就有不能吃鯉魚的規定了。不過即便政府規定這麼嚴格的政策,但是依舊阻擋不了那些“吃貨”的心,畢竟自古以來,華人民都是比較好吃的。而鯉魚又是如此的美味,所以即便是法令嚴苛,他們也依舊會偷偷的吃鯉魚, 但一定謹記,必須偷偷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生活讓我們如何面對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