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就是老三

    獲勝而歸,即是“凱旋”,奏樂,高唱凱歌。

    如果是天子親征凱旋,大臣皆出城迎接,有時遠至數十里之外。

    如果是將軍出征凱旋,有時皇帝也會親率百官出城至郊外迎接,以示慰勞;有時則派遣大臣出城迎接。

    這些都稱為“郊勞”。

    之後,皇上要宴請功臣,論功行賞。

    上古把這種“享有功於祖廟,舍爵策勳”的禮儀稱為“飲至”。

  • 2 # 笑笑小仙

    為了認證透過……我來回答一下。

     軍隊凱旋後要在太廟、太社告奠天地祖先,並有獻捷獻俘之禮,即報告 勝利,獻上滷獲的戰利品。在兩週一些銅器銘文中常記有戰爭勝利後獻捷獻 俘之事,象《小盂鼎》銘文說,盂征伐■方,執獸(首領)四人,獲聝(馘) 近五千,俘虜一萬三千餘人,及車、馬、牛、羊,數以百計。馘,即作戰時 將殺死的敵人的左耳割下,獻捷時作為計功邀賞的憑證。所以,這個字在金 文裡,以耳為偏旁。“獻馘於王”(見《虢季子白盤》和《詩•魯頌•泮水》), 正是獻捷之禮。《小盂鼎》銘文還記載,盂將捉獲的敵人首領獻於周王后, 周王下令審訊敵酋,然後將他們處死。在其他銅器銘文裡還提到一些別的戰 利品,如矛、戈、弓、箙、矢、甲冑等(見《■■》等)。

      獻捷獻俘之禮,歷代大致沿用,只細節各有不同。宋代,大軍凱旋後遣 官奏告天地、宗廟、社稷、嶽瀆、山川、宮觀及在京十里以內神祠,以酒脯 行一獻之禮。獻俘儀式將被俘敵酋以白練捆縛帶往太廟、太社作象徵性的告 禮,然後在宣德門行獻俘禮。皇帝在門樓前楹當中設帳幄座位,文武百官及 獻俘將校在樓下左右班立,樓前稍南設獻俘之位。百官到齊後,侍臣將班齊 牌用紅絲繩袋提升上樓,報知皇帝。皇帝就座,百官三呼萬歲行禮。侍臣宣 布“引獻俘”,將校把被俘者帶到獻俘位。侍臣當眾宣讀戰勝敵軍的“露布”(捷報)。刑部尚書奏告,將某處所俘執獻,請交付所司處置。這時,如果 皇帝下令處以極刑,就由大理卿帶往法場;如果皇帝下令開釋,侍臣便傳旨 先釋縛,隨即宣佈釋放。被俘者三呼萬歲,再拜謝恩。文武百官也都再拜搢 笏(把笏版插在腰帶上)舞蹈,三呼萬歲。明、清兩代與宋制相似,獻俘儀 式在午門樓舉行。

      “露布”制度,始於後魏。東漢時,本來把官文書不加緘封者稱為“露 布”。後魏以“露布”發表戰勝訊息。每當攻戰克捷,欲使天下遍知,便以 漆竿上張縑帛,寫上捷報。這種辦法後來被廣泛採用,露布就成為“佈於四 海,露之耳目”的“獻捷之書”。隋代文帝起,有宣露布之儀。當時在廣陽 門外集中百官及四方客使,宣讀露布。宣讀畢,百官舞蹈再拜行禮。

      諸侯戰勝敵方,向天子或大國報告勝利訊息,也稱為獻捷。後代,將帥 統領軍隊在前方作戰獲勝,雖然不曾還師回都,遣人向朝廷報告勝利,也稱 為獻捷。捷報一般在早朝時當廷宣讀,叫做“宣捷”。明代,前方有大捷, 朝廷宣捷後要遣官告祭郊廟,中捷以下則不舉行告祭慶賀之禮。

      戰爭結束,如果敵方投降,則有受降之儀。宋代起,國家禮典中都有受 降儀式。宋代受降儀與獻俘大致相同,也在宣德門舉行,降王率降眾穿戴本 國衣冠俯伏而拜,口稱萬歲。皇帝下旨赦罪,賜給冠服袍帶,降王等拜受, 更換所賜冠服袍帶後,再拜稱萬歲。清代受降儀,降王對皇帝行三跪九拜禮, 皇帝賜筵宴。大將軍在前方受降,須報請皇帝批准,再露布中外周知。受降 之日,于軍營外築壇,壇旁建“奉詔納降”大旗。降者立於旗下,鼓吹鳴炮 後,大將軍登壇就座,降者匍伏膝行至壇下,俯首乞命。大將軍宣皇上旨意,

      予以赦免,並酌量給予齎賞。降者叩頭謝恩而退。

  • 3 # 萬方談人生

    就叫做獻捷獻俘之禮

    先還是來答題主的問題:古時舉行凱旋、獻俘的儀式叫什麼?我認真查了一些資料,這個名稱從上古一直到明清,一直都沒有變過:就叫做獻捷獻俘之禮,或叫做獻捷獻俘儀。這時不包括少數民族政權的一些名稱,比如金代時,叫做牽羊之禮。

    凱旋、獻俘之禮分三種情況:一,大軍凱旋獻俘;二,報捷,大軍沒有班師回朝,而是向朝廷奏報捷報;三,敵方舉國投降等情況。

    舉行凱旋、獻俘先要祭祀太廟和太社

    在古代,舉行凱旋、獻俘的要祭祀的場所主要有兩處:一處是太廟,一處是太社。何謂太廟,太廟是供奉和祭祀帝王家族祖先的地方;何謂太社,因為古人都信奉天地,在各種重大慶典都必須祭祀天地,太社就是祭祀天地的地方。說一個大家熟悉的內容:在北京現在還有天壇和地壇,曾經是明清帝王在舉行重大慶典時,祭祀天地的地方。打勝了仗,不但要在太廟裡告慰祖先,還得要在太社中祭祀一番,一是感謝天地的護佑,二是祈求天地護佑。

    《小盂鼎》上的銘文就是記載西周時的一次獻捷獻俘的內容:包括俘虜的人,滷獲的戰利品,同時還包括獻馘(馘,割取敵人的左耳,以計算殺敵數目,作為請賞的憑證)

    獻捷獻俘之禮的儀式

    獻捷獻俘之禮,歷代的內容大致相同,都是要告訴天地和祖先,在細節方面有所演變。比如在宋代,大軍凱旋後,要先行一獻之禮,派官員以酒和肉脯奏告天地、宗廟、社稷(土地神和五穀神)、山川、宮觀等,以及京城十里以內神祠。

    然後將被俘敵方首腦以白練捆縛帶到太廟、太社行告訴之禮。

    具體儀式在宣德門舉行:在門樓前楹當中的帳幄之中設皇帝之座,文武百官和獻俘將校在樓下分左右兩班站立,在樓前稍南處設獻俘之位。待文武百官到齊後,由侍官將百官到齊文書,吊傳上門樓,皇帝入座,百官行三呼萬歲拜扣之禮畢。侍臣宣佈“引獻俘”,獻俘將校把俘虜帶到獻俘位。侍臣宣讀戰勝敵軍的“露布”(捷報)。刑部尚書奏告,將某處所俘執獻,請交付所司處置。

    這時,如果皇帝下令處以極刑,就由大理寺卿帶往法場;如果皇帝下令開釋,侍臣便傳旨先釋縛,隨即釋放。被俘者行三呼萬歲之禮,拜扣謝恩。文武百官行三呼萬歲,拜扣之禮。明、清兩代與宋制相似,獻俘儀式在午門樓舉行。

    捷報的禮儀

    還有一種獻捷方式,軍隊在前方作戰獲得勝利,可能還在作戰過程中,還沒有班師回朝,派人向朝廷報告戰勝的訊息,也稱為獻捷。捷報一般在早朝時當廷宣讀,叫“宣捷”。明,如果前方大捷, 朝廷“宣捷”後還要告祭太廟和太社。

    受降之儀式

    在戰爭之後,如果敵方投降,則有受降之儀式。受降儀式與獻俘儀式大致相同,在宣德門舉行,降王率降眾穿原國衣冠俯伏而拜,口稱萬歲。皇帝下旨赦罪,賜本國冠服袍帶,降王等拜受, 更換所賜冠服袍帶後,再行拜扣三呼萬歲之禮。清代受降儀,降王對皇帝行三跪九拜禮,皇帝賜筵宴。

    大將軍在前方受降,要奏報皇帝批准,再露布天下。在軍營外築壇,受降之日,壇旁立“奉詔納降”大旗。降者立於旗下,鼓吹鳴炮 後,大將軍登壇就座,降者匍伏膝行至壇下,俯首乞命。大將軍宣皇上旨意,予以赦免,並酌量給予齎賞。降者叩頭謝恩而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霍金3月14號去世了,關於霍金,你瞭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