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物考古聊歷史
-
2 # 郭來說歷史
從崇禎元年到康熙平定三藩,人口到底有多少,有人說五十年的戰亂,人口就剩一千四百萬了,就沒有一個準確的數字的。每一方都各自的觀點,都說對方屠殺大量百姓,造成人口銳減。因此,近五十年改朝換代的戰亂是人口銳減的最大原因。中國古代是一部改朝換代史,也是人口不斷的增加和減少的迴圈史。每當社會矛盾積累到解決不了的時候,就會爆發改朝換代的戰爭,它就是一場場殺人的經典大戲。明末也是這樣,崇禎元年,陝西爆發了大饑荒到了異人相食的地步,李自成就是在這樣情況下,掀起了明王朝滅亡的序幕。為了取勝,他也是殺人無數的。在這場拉鋸戰中,農民軍、明軍還有滿清,他們為了能夠取勝,在戰場上拉鋸。守城的一方為了能夠收住城池,往往會把百姓也拉上守城,進攻的一方為了震懾另一方,往往會以屠城相威脅,得手後往往會對士兵有十日不封刀的獎勵。明末的北方一直是戰亂的爆發地,因此在滿清打過來的時候很順利,因為敢於反抗的都殺光了。而南方受的戰亂少,可惜南方百姓還是沒有躲過滿清的殺戮,可以說滿清征服南方的過程,基本上是靠屠殺征服的!仗打完後人口銳減,關於明末人口,有的觀點是崇禎元年,人口1.65億,到清朝順治入關人口剩八千多萬。還有觀點崇禎元年,人口1億,到清朝建立是剩六千萬,而等康熙時期,又有吳三桂的三藩之亂,八年左右的戰亂人口就剩一千四萬了!總之,不管怎麼歌頌歷史上的英雄人物,戰亂受苦的還是老百姓!
-
3 # 吾名趙七夜
明末保守估計1.5億,到清初人口統計5千萬,人口消失嚴重主要原因是滿人入關實行屠城政策,後面又實行剃髮易服漢人反抗的都被屠殺盡,滿人入主中國後實行文字獄掩蓋暴行經過二百多年奴化華人基本忘記了被入侵的記錄,滿人杜鵑式的融入了中國這個大家庭
-
4 # 大汕十
明末到底有多少人口?我們要從明代前期、中期至後期的各地區人口分佈和增長趨勢來分折,形成一個總體上的認識。
明代前期,明政府透過大規模移民、獎勵墾荒、興修水利、穩定社會等政策,使人口在元末戰亂損耗的基礎上迅速得到了恢復。洪武二十六年,全華人口達到69875513人。這一時期超過1000萬的地區有兩個:南直隸和淅江。這兩個地區的人口占了全華人口總量的32.5%。人口在500—1000萬之間的地區有3個:江西、山東、湖廣,其中江西人口也接近1000萬。
明代中期,在安定的社會環境和經濟發展的作用下,人口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弘治四年全華人口總數達到104145598人,比前期(洪武二十六年)增長50%多。隨著人口總量的增加,人口的地域分佈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動。這一時期,南直隸仍然是全華人口第一大省,淅江和江西則緊隨其後,分列第二、第三。與前期相比,江西人口首次超過1000萬,全華人口超過1000萬的地區增加到3個,而人口在500—900萬之間的地區有4個,合計起來,人口規模超過500萬的地區增加到7個,佔全國總人口的比例為71%。
明代後期,經過近200年的人口發展,到萬曆六年人口達到歷史上一個較高點,這一時期,2000萬人以上地區有兩個:南直隸和淅江;1000萬人以上的地區有3個:江西、山東和湖廣;500萬—1000萬人之間的地區則達到7個:山西、福建、河南、京師、陝西、四川和廣東。全國總人口達到148423767人。
-
5 # 風中小草59
朱元璋時期統計人口接近六千萬,到萬曆時期還是六千萬
其餘的過億人口都是後來人自己給明朝加的
這裡面嘉靖到萬曆明朝糧食產量平均大致六千萬噸一年
網路上出現的明人均糧食一噸,按照的就是明朝官方的人口
這裡面有個問題,明朝後期實際上就是糧食不足,但是按照專家最高自己給明朝加到兩億,另外六千萬噸是平均數子,明朝最高時期糧食產量在七千萬到七千五百萬,這些原糧,按照專家最高兩億,人均不過三百公斤,而且古代和今天不同,少油少肉,糧食出米率低,按照兩億演算法萬曆時期恐怕天下早亂了,估計兩億可以排除
古代人均五百公斤原糧應該是底線,少於此天下亂
按照糧食六千萬噸,人均五百公斤折算,明朝人口一點二億
-
6 # 平十狼
我來回答,1602年期間明朝統計過一次人口大約五千五百萬人注意統計是丁不是人口,丁是指十二歲到六十五歲有能力納稅的男人不統計女人小孩,無戰亂統計應該準確,在那個重男輕女的時代男人肯定比女人多的多的,女人就算四千萬,9900萬人口,過去孩子也多,一家好幾個,我們最多就算一千萬人口,我們這麼大人口基數十二歲以下才多少.就算1.1億,此後四十年,明朝瘟疫饑荒不斷,僅僅華北就有接近二千萬人口喪失其他地方就不算了,南方損失人口同樣慘重,加上出生人口四十年小冰河時期樂觀來看明朝人口到滅亡前維持在1.1億,到一億左右,到清朝康熙統一全國平定三番終於沒有戰爭了人口大概七千萬左右,準確,
回覆列表
根據人口史學家的估計明代後期(1620),估計至少在1.6億人。明初(1370)的人口有較可靠的統計,大約不少於6000萬人。但是在明清史學家梁方仲(1908-1970)《中國曆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一書中明朝的人口統計如下:
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
在位皇帝為明太祖朱元璋
人口數為近6千萬
萬曆三十年(公元1602年)
在位皇帝為神宗朱翊鈞
人口數為近5千6百萬
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最早的戶口統計工作,是周宣王三十九年(公元前789),周王朝在太原地區(今甘肅東部)“料民”(料:計點,清查)。而現存最早的較完整也較可靠的人口統計資料,是《漢書·地理志》所載,西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全國共有1千2百萬戶,6千萬人。
古代人口統計表《中國曆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梁方仲
上表中明朝人口的統計資料明顯的有些不合理,明朝歷經276年,總體來說還算穩定,萬曆年間由於神宗朱翊鈞年幼,李太后與張居正輔政,社會經濟持續發展,有“萬曆中興”之稱,既然如此,按照常理來說怎麼也應該比剛剛經歷改朝換代的明太祖朱元璋時期人口多吧。
明神宗朱翊鈞像
表中的資料,相比較而言唐代以前的資料可能會稍微靠譜一些,後面的參考價值不太大。因為自唐代中葉以後,作為戶調製物質基礎的均田制已漸趨廢止。尤其是宋代以後,私有土地日益發達,土地分配日益不均。地籍的編制開始變得重要起來,戶籍又逐漸退居次要地位。到了明代後期,地方政府關心的只是稅冊的整頓及其使用,戶籍與地籍是否符合實際都可以滿不在乎了。此時中央所能掌握的只是各地的納稅戶口和納稅田地的數字,並不是全國的實際數字。
而且從這個表中我們也大致能看出一點歷朝歷代的人口規律基本上是由升到降,再升再降……有個迴圈在的,而到了明朝人口數是該上升的。所以,還是近代人口史學家的估計更可靠一些。明朝後期的人口怎麼也得多於6千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