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物質決定意識原理 2、意識能動作用原理(或意識反作用於物質原理) 3、物質和意識辯證關係原理 4、一切從實際出發(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 5、運動與靜止的辯證關係 6、規律的特徵(客觀性、普遍性) 7、規律客觀性和主觀能動性辯證關係原理 8、實踐的特徵 9、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係原理 10、真理的特徵(客觀性、條件性、具體性) 11、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反覆性、無限性、上升性) 在生活中各個領域應用與發展!案例
8
回覆列表
  • 1 # 潘易

    物質決定意識是唯物主義觀,也是我們遵循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論前提。

    物質決定意識包含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任何一件事都可以這樣去理解與解釋。舉個例子,地球圍繞太陽公轉這是客觀事實,本來存在的,我們透過日積月累的研究認識到這個規律。而不是我們強加意識讓地球圍繞太陽公轉。所有的問題都如此。

    問題太多,最好分多個提問。

  • 2 # 13563713440

    物質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是第一性的,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比如隨地吐痰,如果地上鋪有地毯,吐痰者就得考慮一下,地上鋪有地毯,我不能把痰吐到地毯上。如果那裡有個垃圾桶當然就得吐到那裡。再如,隨地大小便,正是廁所少,才出現隨地大小便的現象,如果廁所多,該人就得考慮一下,還得忍耐一下到廁所大小便文明。

  • 3 # 青槓木

    比如你老爸和你媽結婚就生了你,你就是他們意識中的兒子。當然,沒有你父母這樣的物質就不會存在你是他們兒子的意識。

  • 4 # 魯卡爾

    就用物質領域和意識領域就行了,就都包括了,分這麼細就是物質決定意識光分別說就把意識累死了,累死了還談什麼存不存在,意識不意識?如果一個承包荒山老闆說:這座山是老天爺給俺的,命裡註定的,誰要上山砍我一個樹枝我揍死他!誰信?

  • 5 # 山澗一清泉

    到底是物質決定意識?還是意識決定物質?又或者物質與意識之間並沒有決定性的關係?幾千年來,物質和意識到底誰決定誰?誰是第一性?誰是天地萬物的本源?是哲學上一直探討不休的問題,持何種觀點會直接影響我們的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一、唯心主義

    唯心主義說意識決定物質。意識是第一性的的,世界的本源是意識。心即理,理是萬物的本源,心外無物,無心則無物都是唯心主義的觀點。在中國程朱理學、陽明心學都是典型的唯心主義者。西方黑格爾認為這個世界上的萬物都是由“絕對精神”創造的,所以他說“凡是合乎理性的東西都是現實的;凡是現實的東西都是合乎理性的”。也是主張理在物先,是唯心的。老子說“道生萬物,德養萬物”,在天下萬物是如何起源上,黑格爾和老子的觀點差不多都是客觀唯心主義觀點。

    二、唯物主義

    唯物主義主張物質決定意識。物質是第一性的,是本源,意識依附於物質而存在。唯物主義又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機械唯物主義、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古代我們有荀子、王充、王船山等唯物主義大家,近代以來的共產主義者也都是持唯物主義思想的。

    三、生活中,唯物主義在各個領域有哪些應用呢

    總的說所有的實踐都是以唯物主義為基礎的,畢竟我們要去實踐的物件都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實踐實踐你不可能對著虛無去做實驗。下面我們以唯物主義的觀點來具體來說:

    1.學習。我們首先得先學習具體知識(物質),當知識被存進大腦以後,我們才可以再次加工形成智慧來指導我們的生活。一個人不可能生下來天天坐著冥想就可以具有智慧,那是因為我們從具體的事物上去磨才有的。至於那些所謂修行者,也是因為他們有了具體經歷作為修行的基礎。古時儒家強調:格(格這裡就是實踐的意思)物致知,那也是先格物,物在前知在後,這樣你才能懂得事物的發展規律。如果意識決定物質,那就不需要先格了,直接想就可以知道萬物的規律了。

    2.工作。工作就是去具體做事,做事必然有物,只是間接的還是具體的而已。如果我們持唯物的觀點,那麼我們通常是先去研究這個物、研究他的來龍去脈執行規律,然後再著手開始幹。如果持唯心的觀點,我的智慧已經夠強了,無需再去研究事物的具體情況,那麼多數情況下都會不得其法。毛主席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強調的就是物質第一性的問題。

    3.生活。生活無外乎兩類:家庭圈子、朋友圈子。家庭雖然是靠感情維繫在一起,但根本上基礎是物質。如果沒有物質做基礎,終究是不長久的。這就是愛情不能代替麵包的現實,如果沒有面包,再堅貞的愛情也無法保鮮;親情也是一樣的道理,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道理不用多說。真正的朋友圈雖然不重物質利益,可坐而論道,但若想所論之言長久,必然輪及實事,皆是實在的東西。沒有見過誇誇其談、天花亂墜的交流可以長久的。

    總的說:物質決定意識的觀點是指導我們生活各個領域的基礎,但也不能完全進入唯物的心態,那樣根容易為物所累,成了拜物主義者那就悲劇了。從人類整體來看,可以用唯心的心態來指導我們思考天地萬物的起源以及其執行規律,而用唯物的心態來指導具體的實踐去證偽所思所想。兩者不可分,一體兩用,陰陽二氣,辯證統一才是正道!

  • 6 # 尋道底呢

    物質從何而來!第一物物質從何而來!你父母未生你之前你是誰???在那裡’???還物質決定意識!無稽之談!!!!

  • 7 # 陶靜平愉

    先捋清了人是如何理解事物的本質這前提後才能得出問題的答案。

    個人淺見,人在宇宙中是一種很特別的存在,我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要定義準人的本體究竟是什麼有極高的難度,因此人類認知事物就出現了唯物與唯心兩派,我認為唯物和唯心都用了一個字“唯”,這樣就走向極端了,與現實的現象不符。

    我認為,認知事物的主角是意識亦可稱之為“靈”(下同),這種意識是有限的,因此物質的產生不是出於這類有限的意識,這意識就是人的真本體,但人需要依附在一個載體上才能構成一個真正認知事物的人,這載體就是物質,物質遵循物質的規律和法則,也就是人們通常說的“宇宙法則”,而意識是不遵循物質所遵循的法則規律,從這推匯出意識由物質運動而產生的觀念是錯誤的。

    一個有限的意識不能獨立於物質以外去認知另一個獨立於物質以外的意識,所以意識與意識的交流必須透過物質的運動才能體現出來,所以物質是意識交流的工具,因此得出人是意識和物質結合體的結構,相信接下來的舉例大家都可以舉出很多例子來……

    例子一、陳生想表達對李生的好感,於是用微笑的意念作用在面部表情上給對方看,李生看見微笑的物質運動就知道對方的善意。

    例子二、一臺全自動化機器,人要實現機器自動按人的意識去工作,首先要設計一組代表人的意識的程式,然後將程式輸入機器,機器的運作按程式的指令生產出產品。機器的運作反映了人的意識。

    綜合以上得出……物質決定意識是錯誤的,至於人的意識從何來,用人的有限意識是無法找到的,只能用人意識中的信仰本能去超越這鴻溝,只有相信上帝的存在,才能得到合理解釋,否則人想知道意識和物質的源頭,只能無限期地等下去,一代一代地寄望下去。

  • 8 # 綠約風影

    物質是什麼,意識是什麼,意識來源於物質,反過來影響物質,所以意識也是物質,物質的另一表現形式,怎麼的形式,動態形式,動態了意識可傳導轉移,但沒有靜態物質機制形式,意識是無源補充不能長持續,而意識形式反過來改變著物質機制形態,實現物質形態的生長,生活一個口令重複多了,就可以形成無意而為。就是意識已經改造物質形成意識相一致的形式,習慣成自然就這意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段不被認可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