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範老師談兒童創造力

    教育需要適當的“懲戒”——請歸還老師的“授戒尺”

    好的老師必然是管教同步、嚴慈同體的,好的教育必然是寬嚴相濟、獎懲分明的。現代教育中,家長和輿論環境過分強調快樂教育、個性化教育,甚至保姆式教育,從而導致規則教育、懲戒教育缺失。近年的種種案例充分說明,教育必須有適當適度的懲戒、批評,教育不能完全放下“戒尺”。

    “戒”,警戒,懲戒;“尺”,尺度,標尺,標準。古語講,“矩不正,不可為方;規不正,不可為圓。”雖然我們不需要每個家庭、每個老師都準備一個體罰孩子的木板,但是在孩子的教育中,必要的懲戒教育不能放棄。今天所謂“戒尺”,是一種教育理念,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希望這把“戒尺”能夠戒除邪氣,戒除傲氣,戒出規則,戒出敬畏!

    希望每一位老師都能手握“戒尺”,心中有愛,敢於擔當;希望每一位同學都能心懷敬畏,不丟信仰,追逐夢想。

  • 2 # 教育瞭望

    是的,教育從來不是隻有講道理。講道理只是教育手段之一。即便現在的學校教育,也有違反校紀校規後的不同程度的處理,包括開除。

    廣義來講,為達教育之目的,動用法律乃至國家機器也是手段之一,只不過那種立即執行死刑的手段則只是為了威懾教育生者。

    再回到學校或家庭教育,因為更多面對的是未成年人,考慮到他們身心發展的不成熟,能動用的手段有限,更多的是說服講道理的手段,至於各種體罰及其他皮肉之苦的懲戒手段,目前爭議較多,要視不同孩子的實際情況及心理承受度而定,不一定普遍適用,不具有普遍意義。比如有的孩子批評幾句就能達到效果,而有的孩子打過就忘了痛。

    還有一種懲戒,比如像國外常有的,免費為社群服務多少天等等,對這種方式持保留意見,是否能達到威懾警告效果,那可能還與特定的文化社會制度等相關了。

    但不管怎麼說,懲戒手段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是為目的而服務,可以有很多豐富的方式,所以,如果說講道理是一種正面引導及疏通,那麼懲戒就應該是一種反面警告威懾及堵截,只要把握一定的度,達到效果,別忘了初衷(否則可能還適得其反了),就好。

  • 3 # 媽媽沒時間

    這種想法在我看來,還挺可怕的。

    覺得教育必須有懲戒,說明您有兩個隱含的觀點。

    1、教育的目的是為了約束孩子的行為,讓他們聽話,不犯錯,而不是讓他們變得更好。

    2、孩子的天性是壞的,他們沒有向好的願望,也沒有自我管理能力,只能被動地等待老師、家長的教育和懲罰。

    當我們用這種消極的想法來看待孩子,孩子就沒辦法變好,因為孩子是根據身邊大人的評價來看待自己的。

    當一個人覺得“我就是壞,就是差勁”,他又有什麼力量和辦法去變好呢?

    教育應該是把孩子看成獨立,有能動性的個體。每個孩子都有優點,尤其是在小時候,雖然行為會有錯誤,但他們本質上都是好的。

    只要我們能看到孩子的好,相信他,幫助他,就能讓他把能量用在好的方面。

    比如孩子去超市會亂跑,但如果我們把他當成小幫手,讓他幫忙找東西,他就會變得認真、懂事。

    比如孩子犯了錯,把東西打壞了。懲罰只能抵消孩子的愧疚感。越懲罰,孩子越不服氣,越想搗蛋。

    但如果我們相信他是個有責任感的好孩子,讓他幫忙清理、維修,或者用零用錢買一個新的,還給家人。

    並且在這個過程中,教他避免打壞東西的生活經驗,誇獎他的責任感,誇他像個大孩子,他就會在錯誤中成長,積累自信,願意變得更好。

    孩子很多的行為問題,都是因為年紀尚小,能力不足,或者有一些錯誤的觀念,我們要做的是幫助他成為更好的人。好的一面發展起來,壞的、錯誤的一面自然就變渺小了。

    多說一句,吸菸是一個成癮的行為,就算用懲戒,也只能管住一時。但為了家人的健康、自己的健康戒菸成功的人大有人在。

    所以,如果想要擁有一個好孩子,就努力去發掘他的優點,同時學習一些積極、有效的養育方法吧。

  • 4 # 創新教育者叢叢

    我覺得還真不能這麼類比,畢竟教育和戒菸不能畫上等號。

    不過認同題主說的“教育不只是講道理”,“教育”(Education)一詞源自拉丁文Educare,意為“引導、支援、啟發”,更多的是陪伴孩子的成長,啟發他們的好奇心和內在力量,引導向著正確的方向成長。

    《說文解字》中對“教育”的解釋是:“教,上所行,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簡單理解也就是“言傳身教”。

    所以我的觀點是教育和懲戒沒有任何關係,即教育並非需要對孩子的懲戒。

    對孩子的懲戒無怪乎是父母想要對孩子的控制,是自上而下的管控,而不是平等、尊重的關係。

    正面管教創始人簡·尼爾森說,“我們從哪裡得來的可怕信念,認為想要孩子變好,先讓他們感覺更糟糕!”

    正確的理念應該是“孩子感覺好,才會做的更好。”

    所以教育孩子就是在平等的關係基礎上,尊重孩子,給與他們不斷地引導、鼓勵,賦予孩子自主權、能力感和價值感,有方法、有愛心的陪伴成長每一天,如此,教育才會變得簡單。

  • 5 # 劉芮希Luna

    正好昨天剛讀完

    《P.E.T父母效能訓練》,用書中學到的知識回答您這個問題。

    1.無論是講道理還是懲戒,都不是好的教育方法。

    2.想請問您,是把孩子當作獨立的個體,還是家長的所有物呢?是認為家長一定要站在高處俯視孩子,要以權威的身份教導孩子,還是可以像朋友一樣平等對話呢?

    3.當我們認為孩子有問題的時候,先要了解清楚問題的本質和根源是什麼,那麼如何讓孩子坦誠地告訴我們他的感受和想法呢,就是要接納孩子的情緒,有效地傾聽,瞭解孩子內心真實的感受,不做任何評價,也不提出建議或者講道理,當然也不能懲罰孩子,僅僅是讓孩子能表達出真正的感受。

    4.當我們接納了孩子的情緒和感受,再給孩子機會讓他明白問題出現在哪裡,進而給他自己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機會。

    5.也可能不是孩子有問題,是我們自己有問題,是我們無法接受孩子的一些做法,而孩子自己不覺得是錯誤的。那麼我們要跟孩子明確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她的哪些做法影響了我們,我們對哪些事覺得不舒服,我們希望一起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共同找到解決方案。

    6.“沒有輸家”方法的6個步驟:1)確認並界定衝突 2)找出各種可能的備選解決方法 3)評估備選解決方案 4)確定最合適的解決方案 5)執行解決方案 6)對解決方案的效果進行追蹤評估

    講道理經常不能深入人心,理解和接納才是讓孩子敞開心扉的辦法。而懲戒只會帶來怨恨、反抗。這些都不是好的親子關係。我們都希望跟孩子之間開開心心的,希望有快樂的家庭生活和親子關係,那麼我們該換換思路,學會“沒有輸家”的辦法,能讓家庭生活更加和諧幸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非常好吃但又不貴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