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仲蟻
-
2 # 每日鴨訊
從國家的角度,以及食品安全的角度去理解這次農副產品價格上漲,可能會好一些。
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與過去相比較生活質量得到了較大的發展,而且農副產品種類也不斷的得到增多,食品安全事件頻發也到了必須要整頓的時候。過去,中國還處於一個解決溫飽的需求水平,對食品安全不夠重視,而當下的需求已經發生改變。
在轉型的過程當中,一段時間內的食品價格上漲是必然的,經過整合發展後,農產品的供應得到補充,就會迴歸理性,一個更為合理,群眾能接受的水平。
農民朋友種植出來的產品透過一定抽樣檢測,達到安全衛生標準,從而引導農民種植更上一層樓,農業就會按照市場的需求進行有效供應。
-
3 # 泉鄉師師
最主要是跟二道販子有關!
一是農產品的銷售渠道主要還是靠批發,零售價格雖然很高,但是量太小。以我家鄉的柑橘為例,村子裡每家每年的產量大約在8萬斤左右,如果靠小車拉進城裡賣,那就費時費力了,賺的錢還不夠每天在外的開銷。
二是運輸的問題。農村運輸以小貨車、三輪車居多,而這些車在很多地方是不允許進城的,偷偷進去又面臨扣車和罰款的威脅。如果請專門的運輸車拉貨,成本又太高,如果僅靠自己的肩膀和雙手,那一天也賣不了多少斤。
三是限時限地的問題。農民進城銷售農產品只能在規定的時間,進入規定區域內銷售。違者仍然屬於無證經營。其實,對於這一政策,很多地方執行不是很好,選取時間、地點根本不考慮農民的實際,而是偏重於城市的市容市貌,尤其是涉及文明城市評比的地方,農民想進城賣東西很難實現。
四是農民和城市商販的矛盾加大,農民都很淳樸,不是生意人,因此在遇到糾紛的時候,往往吃虧的是農民。農民進城自銷引起商販的不滿,被商販集體排擠,你自銷產品,價格肯定便宜,賣貴賣賤沒有太大問題,但是商販靠這個生活的,你這一下就擾亂了市場的價格,遭人群起圍攻是正常的
-
4 # 依依爺爺35
沒有關係,在農村,農副產品價位並不高,而是中間環節過多,層層加價,如去年的大蒜,在蒜農手裡只有一元一斤,有的幾角一斤,到市場就是三四元一斤。
-
5 # 5539369
無關!真正的果農主要精力用在管理和採收上,自己拉到市場交易時間都不夠,根本沒有精力沒有時間也沒有條件自己拉到城市中去賣。
-
6 # 柚谷
也有一定關係,也跟禁麼託車電車,禁麵包車拉貨,貨車超載有很大關係,都說路通財通,路好了但運載工具又被限制也就相當於路沒通,要把農產品運到城裡成本就會增大,城裡農產品貴就理所當然了。
-
7 # 貓仔9596
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與過去相比較生活質量得到了較大的發展,而且農副產品種類也不斷的得到增多,食品安全事件頻發也到了必須要整頓的時候。過去,中國還處於一個解決溫飽的需求水平,對食品安全不夠重視,而當下的需求已經發生改變。
在轉型的過程當中,一段時間內的食品價格上漲是必然的,經過整合發展後,農產品的供應得到補充,就會迴歸理性,一個更為合理,群眾能接受的水平。
農民朋友種植出來的產品透過一定抽樣檢測,達到安全衛生標準,從而引導農民種植更上一層樓,農業就會按照市場的需求進行有效供應。
-
8 # 城中村2018
這個問題問的好。先不說對這事怎麼看,只想再問一句,自古以來,有禁止農民進城銷售農產品的事情嗎?遠了史料不實,又要考古又要論證的,就說說近代吧,近代分幾個時期,那個時期有這事情?
新中國成立至今七十年了,即便在改革開放前的計劃經濟時期,農民也可以把自已產的農產品,運到城市農貿市場銷售。改革開放、實行市場經濟也四十多年了,現在更是不應該禁止農民,進城直銷農產品的。
如果說真的禁止農民直接進城銷售農產品了,城市農產品價格肯定會大漲。這個連問都不用問,是明擺著的道理。
首先,農民直接進城銷售,省去了二道販子批發商那層加價。這一層加價,在10一20%之間,這還是指正常情況。一些大批發商,有時能串通起來,實行壟斷性囤積哄價,擾亂正常的市場秩序。曾幾何時的“姜你軍”、“蒜你狠”不正這麼回事 嗎?
各商店超市,從批發商那裡進貨,出售給消費者,毛利一般在20一30%之間,這還只是剛保本的毛利率。一個二、三線城市的農產品超市或商店,但凡具備一定規模,一年的房租均在十萬左右,加上人工、水電等其它費用,又得十五到二十萬左右,僅這幾項,就多出近三十多萬元的費用來。這些費用,只能均攤在農產品價格裡。
由此算來,從批發商那層加價,到農產品商店超市出售,單從價格方面,就要較農民直接進城銷售,至小高出30%左右,這是一個很客觀保守的數字,凡是到農貿市場和商店超市買過農產品的都應該知道。
另外,農民直接進城銷售的農產品,特別是蔬果一類,更新鮮水靈,這又是商店超市不可比的。至於說到農產品的衛生安全問題,據我所知,大多數正規商店超市裡面的,和農貿市場攤位上的,沒有太大區別。因為商超裡面的農產品,大都不是自營的,而是外面攤販租賃商超的攤位經營,賣的是和農貿市場同樣的貨色。無非整理的乾淨漂亮一點,而農貿市場的原生態的多一些。
從目前農村的種植情況看,確實有一部分農民,實現了規模化種植,特別是果品類,這一類農產品,完全靠農民自已到城裡直接銷售,是不現實的,必須依靠批發商從中週轉調運,實現產銷平衡。
同時,還有相當一部分農民,零星種植一些蔬菜和應季瓜果類,這一部分農民,基本是靠自產自銷的。種三、五畝地,在城市農貿市場租個攤位,一年費用也就幾千塊錢,便可以應付一家三五口人的日常花銷。這部分人,所佔城市農產品市場銷售份額,從二三線城市來看,應該在60一70之間。這裡的市民,能夠吃到新鮮便宜的瓜果蔬菜,與這部分農民的付出是分不開的。
市場從規模上講,有大、中、小三種類型;商品從檔次上講有高、中、低三個檔次;一個城市的居民,單從生活收入和生活水平上,也分高、中、低三個階層。大市場有大市場的完美,小市場有小市場的便利。高檔商業樓的高檔商品,自有高消費群體富人圈光顧;小商小販小市場,自然是低收入群體的經濟圈。一個城市真正要活起來,繁榮起來,必須兼顧各個階層、各個群體的相關利益,而不是圖表面美觀整潔,去禁止這個禁止那個。
事情說白了就是這麼簡單。現在即便一個三、四線的小城市,城管、工商、環保方面的隊伍,也有一兩千人之多,解決一個城市攤點的衛生問題,還有多大困難嗎?
所以總理進而強調:政府必須要提高規劃、管理能力,決不能光圖省事:“一禁了之”。“說難聽點,這不就是懶政嘛!”
回覆列表
關係不大,批發商還是可以進城的,農民可以自己拉倒批發市場啊,一樣的,所以,還是回到科學上來,市場決定價格,都是市場決定的,因素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