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唐悠悠5

    根本就沒有夏朝這個朝代,之所以大家認為有夏朝,是建國後某些人認為央央大國怎麼可以只有3500年的歷史,就搞了一個斷代史研究,活生生的把神話傳說搞成了一個朝代,到選在也沒有找到一件實物或遺址證明夏朝的存在,也不可能找到,因為本來就沒有

  • 2 # 共享投票

    “武丁滅夏”這種說法理論上不能排除其可能性。但作者提出來的一系列“證據”都是有問題或有事實性錯誤。

    首先沒有任何證據證明“土方”為夏或夏的後人。這純粹是一種猜測。

    從卜辭中我們只能瞭解到土方是武丁時期一較強大的敵對力量,商王曾多次對其進行戰爭,其中有命令屬國進行的也有商王親征,後來土方在卜辭中消失,可以認為是被消滅或逃遁。土方的方位被推測為來自西北方向,但這也是一種猜測,沒有任何與殷墟同期的考古遺存可以直接與土方掛鉤。因此我們並不能將土方與任何歷史時期的文字中任何一個族群掛勾。

    其次,作者對於殷墟小屯與之前的幾個考古遺存的考古成果有基本的事實錯誤。比如偃師城、鄭州城、洹北城和小屯的城垣或大型建築朝向都是北偏東若干度。小屯雖然沒有城牆,單其核心區的主要宮殿,西北崗王陵區內的絕大多數四墓道大墓(一般認為四墓道大墓為王陵)朝向都是北偏東,因此小屯的營建朝向與之前的幾個“商城”是一致的。而小屯核心宮殿區挖掘出來的建築基址分為甲乙丙三組,可能是最早的甲組靠近洹河河邊,門的朝向的確為東,但這一組基址規模小,體例不同,一般認為性質與乙丙兩組不同,可能是府庫一類建築,並不是具有禮儀和政治作用的宮殿或宗廟。

    (小屯核心區三組建築遺址,來自李濟《安陽》,侵刪)

    鄭州城發現了大規模的骨器作坊,其原料大部分為人骨,偃師城的祭祀遺蹟中也發現使用人殉的很多證據,這些都是被小屯繼承的。

    小屯沒有城牆不能說明其文化水準低,中原地區第一個廣域國家的遺址二里頭遺址也同樣沒有城牆,西周王都也沒有城牆。沒有城牆可能恰恰說明但是王權強大,沒有修建城牆作為防禦的必要。而且小屯的面積要遠遠大於洹北城牆。壕溝內區域僅相當於王城,小屯的全部面積應在3200萬平方米,而洹北城面積僅有470萬平方米,完全不是一個級別。

    作者要提出武丁滅夏,可以的,但是基本事實要搞清楚了先。

    最後,我需要說明的是,無論是營造特徵、遺址分佈等等這些,並不能作為王朝更替的直接證據。二里頭遺址朝向北偏東,偃師/鄭州/洹北/小屯朝向改為北偏西,完全可能是古地磁方向發生的變化,而當時人們可能已經有了某種檢測地磁方向的方法,並以此安排營建朝向。再說,朝向變化背後的觀念變化在同一個朝代內也可以發生,如宗教觀念的變化,或其它任何我們目前不能確知的原因。把營建朝向與王朝更替掛鉤,這隻能說是一種猜測而已。不存在明確的邏輯鏈條和證據鏈。

    反過來,我也需要說明的是,雖然沒有證據證明武丁滅夏,但同樣也沒有證據能夠證否土方就一定不是夏。因此我並不完全否認武丁滅夏這種假說的可能性,二里崗文化為夏的可能性不能排除,甚至洹北為夏也不是完全不可能。我們現在能夠確知的是小屯肯定是商,它之前的任何遺址,與傳世文獻中的族群都可能存在對應或不對應的關係。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只能期待類似甲骨文這樣的出土文獻發現。

  • 3 # 亞布

    伊洛竭而夏亡。商邑最為華夏大城幾易其主,最初是少昊摯都城,後來顓頊,契,大禹,都經營過此地,最後的封主是夏朝帝相之子相土,所以商湯也是夏人子孫。在商湯的心目中,他們建立的王朝也是夏朝,他們不承認自己滅了夏朝。而是因為氣候變遷,夏朝和商邑的人遷徙了,遷徙的主體是商人。

  • 4 # 君山話史

    看到這種題目,我不由得想:現代人是不是把史料都當作大便呢?

    若是史料不是大便,那麼咱們就有一說一,有二說二。

    夏朝的歷史,史記寫在那裡,竹書紀年寫在那裡。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文獻,包括諸子百家,詩經,尚書,楚辭等等,資料多得數不勝數,現在都被當作一坨大便了。

    如果大家不嫌臭,我就引用某些人眼中的“大便”資料,回答這個問題。我甚至可以把商湯的每一場戰爭,都羅列出來。孟子說商湯“十一徵而無敵於天下”,總共有十一次的征戰,《竹書紀年》則記為“九徵”。我收羅史料,把商湯指揮的十一次戰役如下:

    (1)滅葛之戰;(2)滅有洛氏之戰;(3)徵荊之役;(4)滅溫之戰;(5)伐韋之戰;(6)伐顧之戰;(7)徵昆吾之戰;(8)有姒之戰;(9)鳴條之戰;(10)三朡之戰;(11)郕之戰。

    這十一次戰役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商湯討伐諸侯、擴張勢力的戰爭,包括滅葛、滅有洛氏、徵荊三次戰役;第二個階段是討伐昆吾氏及其小嘍囉,包括滅溫、伐韋、伐顧、徵昆吾四役;第三個階段是討伐夏桀,包括四次戰役。

    那麼《竹書紀年》為什麼記為“九徵”呢?這是把有姒之戰與鳴條之戰合併為一次,兩次戰役其實是一個整體,可稱為“伐桀之戰”;同樣,三朡之戰與郕之戰也可以合併為一個戰例,可稱為“擒桀之戰”。

    中國古代史料記載得如此完整,偏偏有人視而不見,奇哉怪也。

    再來看看更原始的資料。

    《尚書》的《湯誓》,這是商湯討伐夏桀前的檄文,大意如下:

    “你們大家都仔細聽好了:不是我小子敢膽犯上作亂,只是夏帝犯下罪行,懲罰他乃是上天的旨意。你們可能會說:‘我們的首領也太不體恤我們了,為什麼讓我們荒廢農活去討伐夏室呢?’我已經聽到你們的話,但我告訴你們,夏帝確實有罪,我敬畏上帝,不敢不去懲罰他。現在你們會問:‘夏帝犯了什麼罪呢?’他耗盡民力,在都城為非作歹,民眾都倦怠了,不想擁護他。他們都這樣說:‘這個太陽什麼時候滅亡呢?我寧願與你一起滅亡。’這就是夏帝的德性,所以我決心要征伐。我希望大家幫助我,實施上帝對夏的懲罰,我將重重地獎賞你們。你們不要懷疑,我絕不會食言的。但如果你們不聽從我的命令,我就要懲罰你們,還要把你們孩子一起懲罰,或淪為奴隸,或處以死刑,絕不寬恕。”

    《湯浩》,是商湯滅掉夏朝後的一篇重要講話,大意如下:

    “上天護佑民眾,罪人夏桀終於被放逐。天命是不會有差錯的,它讓人類像草木一樣得以繁衍,又讓我得以安邦定國。只是我實在不知道有沒有得罪天地神靈的地方,我誠惶誠恐,如臨深淵。凡是在我帝國統治的範圍內,不能沒有法度,不可傲慢放縱,你們要各自遵守你們的典章律法,這樣才能接受上天的恩賜。你們要是做了善事,我不敢掩蓋隱瞞;要是我犯了過錯,我也不敢寬赦自己。這一切上帝都會看得清清楚楚的。要是諸侯們犯了過錯,那就是我一人的過錯;要是我一個人犯了過錯,絕不會推卸責任給各諸侯。嗚呼!如果能做到至誠,大概可以善始善終吧。”

    這麼多史料,還有疑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共享汽車怎麼查車輛是否年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