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唐十二少12
-
2 # 嗨喲嗨喲搬石頭
謝邀。個人愚見藝理相通,雅俗共賞才得傳唱。引起共鳴才經久不衰。美食山珍海味也要搭配點青菜豆腐才營養均衡。真如國畫兼工帶寫為至美。盛唐繁華,四夷賓服。太過晦澀難懂,抽象曲解不利於文化傳播。張志和漁歌子傳之日本,竟被鬼子天皇膜拜。後來宋詞元曲越來越俗,直如街坊鄰居對話一般。
-
3 # 老街味道
問題:為什麼部分唐詩明白如話、意蘊無窮?
如“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幾近大白話,卻不僅勾勒出優美畫面,還能給人許多美妙的感覺。前言唐詩用意象說話,特別是我們接觸最多的是絕句,而絕句用典相對比較少。另外這些容易流傳的詩很少用生僻字,因此我們讀起來明白如話。至於意蘊無窮就是詩家的功力了。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這兩首詩很明顯沒有生僻字,小學生都能閱讀下來,而且詩中沒有用高深的典故,“江楓”似乎含有暗典:《楚辭•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但是這個典故不知道的話,也不影響閱讀。知道的話更能體會”愁眠“二字。
唯一比較難解的是第一首的第二句:江楓漁火對愁眠。江楓漁火相伴遊人難以入睡。
另外這首兩首詩的句法和章法都比較簡單,所以很好理解。
二、意蘊意蘊就是指詩詞中包含的意思,有的在詩中說了出來,有的沒有說出 ,如同水墨畫的留白。
例如第一首,詩中描寫了楓橋夜泊的遊人難以入睡,此時夜半鐘聲入耳。詩到此結束,但是言外之意令人產生遐想,是鐘聲令遊人難以入眠嗎?還是因為睡不著所以更清楚的聽到鐘聲?
這之後呢?詩人在想什麼,為什麼難以入睡呢?據說張繼是唐朝安史之亂後, 途經寒山寺時,寫下的一首羈旅詩。想必時逢國難,前途未卜,或是詩人難以入睡的原因。不知道這個心事重重而失眠的詩人明天會是怎樣呢?
結語白居易作詩要求自己達到”老嫗能解“,因此他的詩歌流傳很廣。我們觀察一下自己熟悉的詩歌,一定具有這幾個特點:沒有生僻字,較少用典甚至不用典,句法與章法簡單,多有深遠的意蘊。
這就是這種型別的詩歌流傳廣的原因。
-
4 # 天高雲淡839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的這首鄉思的小詩,大約家喻戶曉,婦乳皆知。床前明月光,這句詩純屬白話文,沒有半點修辭隱喻。試想:皓月當空,我們的床前撒下一片銀色的月光,這不足為奇吧?疑是地上霜,銀白的月光和地上的白霜巧妙地用“疑”字連貫起來。銀白色的月光,鉤起作者對家鄉滿地白霜,以及年邁父母滿頭白髮的忙碌形象的思念。因此,作者三番五次地“舉”頭觀望天上的明月,以致低下頭來久久思念故鄉的悲傷心情。本詩語言樸素,通俗易懂。實為大勞苦大眾所喜愛。傳頌至今,千古不衰。另有大詩人杜甫的名詩: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三別。及童關吏,興安吏,石壕吏,三吏三別,均語言純樸,意境深遠。唐代幾位大詩人,都以參討今古,久流百氐而深受勞動人民稱頌。他們寫出詩後,到群眾中走門竄戶,念給老翁老嫗聽。直到他們聽懂了才發表。不像今人寫詩,盡用華麗詞藻堆砌,弄得高深莫測,似懂非懂。全失文學為工農兵服務之宗詣。
-
5 # 梧桐樹邊羽
題主提問比較謹慎,不過其實自己就回答了。
為什麼部分唐詩明白如話、意蘊無窮?
看,題主自己也清楚,只是一部分而已。哪個時代的文學作品不是百花齊放?就拿現代小說來看,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能得到那麼多人的青睞,但是在中國的普羅大眾中,他是不是比陳忠實的《白鹿原》、賈平凹的《廢都》更得人心?未必吧。
而唐詩,正是由於時代的特殊性,將“陽春白雪”、“下里巴人”融合得比較好。將言簡意賅,意味深長兩個特色極好的融合成了盛唐詩歌的一種風格,就好像錢鍾書的《圍城》,內行看門道,外行也可以看熱鬧,大家都喜歡,才是經典作品。
晚唐時期的詩歌走向其實就變了。李商隱的詩很多人就讀不懂了,完全和直白淺近走上了相反的方向,表達的感情也晦澀艱深,讓讀者好費神思。
這是時代對詩風的影響,也是文字結構自身發展的變化。其實我們對詩的發展史有一個大的觀感,就能理解為什麼。
詩從最早的《詩經》開始,囿於文字表達能力不足,是簡單,質樸的,並沒有過多的花哨,寫的東西也多古樸、古拙,沒有後來文人的七竅玲瓏心。固然是從民間整理上來的詩歌,其實還是上層文人整理的,《古詩十九首》就是蕭太子整理的,說民間文化程度不好,這些高層文人水平卻高,所以漢魏之前的詩歌風氣就是如此,與階級關係不大。
隨著文化發展,漢朝詩作大量出現,脫離了音樂獨立存在,開始講究韻律。魏晉時期曹植的文采天縱,在翻譯印度佛經用於吟唱時發現了漢字的聲韻規律,在南北朝時期聲韻學極其昌盛,沈約等人整理出《四聲韻》用於詩歌創作。詩,越來越優美了。
但是,詩的內容從漢魏風骨之氣經過文人避世研究玄學,朝政動亂不堪,詩歌的意象已經衰落了,所以南北朝的齊梁體(又稱宮體詩),美則美矣,卻華而不實。
進入隋、唐,國家大一統,高層知識分子展開了對齊梁體的批判,陳子昂、李白這些詩人走的是復古路線,不但要學習漢魏遺風,詩文格式也以古風為主。而另一條路是經過齊梁體這種聲韻、格式精細化後,宮廷詩人在這個基礎上建立了格律體,也就是我們說的近體詩。
不過,不管古風還是近體詩,在內容上都不再走齊梁體頹靡豔色的路子。
詩是時代之風。大唐的興盛讓詩歌的創作走上了一個非凡的積極向上的時期。從軍者,有邊塞詩,漫遊者,有山水詩,為官者,有諷諫詩,但是在思想內容上都是合時代而作,走在昂揚的路子上的。都是從各種景色、情境、事件入手,抒發作者自身感受,尋求讀者的通感。
中唐詩的代表人物白居易,早年推行新樂府,晚年的詩溫和淺白,以人人讀懂為最低要求,因此形成了“白體”,成為後世詩人學習的物件。這種結合簡單易讀與思想境界的詩比李商隱所衍生的西昆體受眾更廣是自然的事情。
唐詩中有白話寫景,意蘊無窮的寫法很正常。現在也有,但是不多。
但是大唐詩歌是中國古詩的創作高峰,所以這類好作品最多也正常。
這其實是個大資料問題。
回覆列表
不考慮它的音韻,首先,是否感到好的唐詩的意境很美??? 尤其是絕句,意境更是開闊、美妙。做不到這一點,就不算是好的絕句。 意境,並不抽像,簡單說是一個“時空立體空間” 詩的文字只給一個大體的輪廓,好多時候需要讀者的“想像”去填充“空白” ,因此你會覺得“蘊味無窮”。 這像中國的山水畫,簡筆的山水畫仍讓人覺得內容豐富,因為作者留下廣闊的想像空間給讀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