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藝明書畫

    藝術家對藝術的需求與普通人對藝術的需求不會相同!

    我們知道對於藝術的需求是與生俱來,但隨著學習和環境的影響會不斷改變和深化。

    大眾的藝術審美是原始和初級的,藝術家的審美是經過培養與薰陶的,就如當大眾看到一幅畫得很逼真的畫往往讚歎不一,而藝術家對那些具象的東西缺乏興趣,而他們更喜歡抽象和個性化強的藝術。藝術的層次一般地說是由簡單、直觀、具象向複雜、含蓄、抽象過渡上升。藝術家眼裡的美是詩一般的,醜中藏美的,樸質中透著高雅。大眾的審美往往是直白的,花哨的,具象的。這並不存在對大眾審美的貶低,為什麼我的要上學?接受教育?就是改變我們的審美提高我們的學識!

    所以現實中我們要多聽聽專業人士的發言,不能楞頭青,否則就容易鬧笑話!

  • 2 # 魏墉WEIYONG

    藝術家對藝術的需求和普通人對藝術的需求不僅僅是不一樣,而且有截然相反之處。

    一,同樣一幅書法作品,普通人看的是這幅字寫的美不美,藝術家看的是這個書家寫的拙不拙,如果在藝術家嘴裡說出某某的字寫的很美,那是罵人,那是和說這個人的字很媚、很俗沒任何區別的。

    二,同看一幅書法作品,普通人在認字,經常在展覽館裡能聽到身邊看書法作品的人在讀出聲來:“遠上寒山石徑斜”如何如何,甚至有人會突然問你:“這個字念什麼?”,而書法家看的是這個字是從什麼貼裡出來的?哪一筆出自何處,哪些筆墨是書家自己的東西,哪些是傳統的東西,這個書家的創新符合不符合藝術規律,創新是否有可圈可點之處,哪些東西自己可以學習借鑑?

    三,普通人對作者的頭銜、門第、師承等藝術品之外的東西更感興趣,不然,世上就沒有那麼多大師、再傳弟子親傳弟子,更不用把十八代祖宗從墳墓裡刨出來裝點門面了。而這些東西對藝術家來說,不起任何作用,藝術家只看作品,一切以作品說話。

    四,普通人對藝術品的價值很在意,認為貴的必然好,不然為何貴?而藝術家從不以價值論高低,在藝術家眼裡,貴的未必是好的,土裡埋著的不一定都是石頭,也可能有鑽石!

  • 3 # 李羽白

    說說我個人的想法與感受吧^_^

    1.藝術家對藝術的需求和普通人對藝術的需求的共同點都是在尋找生活中的美而它們又有所不同^_^

    2.藝術家‍他對藝術的需求

    應該是一個輸出的主體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他需要把看到的東西,想到的東西,透過藝術語言創作表現出來。

    3.普通人對藝術

    應該是接收美的資訊

    我們去藝術展,去網紅點打卡,就是去接收藝術的魅力,去感受藝術給我們帶來的快樂。

    我是羽白,專注藝術^_^記得關注哦^_^

  • 4 # 燈影書畫

    通常在人們看來,藝術是一個很高大上的字眼,藝術家是很受人尊重的。

    那麼,藝術家對藝術的需求和普通人對藝術的需求是否一樣呢?

    筆者認為,藝術家對藝術的需求和普通人對藝術的需求有一樣的地方,也有不一樣的地方。

    說有一樣的地方,是因為藝術家也是人,而且是普通人中的一分子。藝術家和普通人生活在同一個世界,同一個時代,同樣的社會生活文化環境,有很多同樣的感受。藝術家也有七情六慾,也要吃喝拉撒,等等這些和普通人沒有什麼區別。

    說有不一樣的地方,是因為藝術家又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一般都接受過系統的藝術教育,經歷過長期的嚴格的專業的訓練和實踐,他們對藝術有自己的見解,有獨到的審美眼光,特別是對藝術的敏感領悟能力是常人所不及的。“藝術之所以高於生活”,就在於藝術家對藝術的感悟理解表現有超乎尋常之處。從這層意義上講,藝術家對藝術的需求和普通人對藝術的需求又是不同的。藝術家往往能從人們司空見慣熟視無睹的現象中發現一些閃光的東西和具有真善美特徵的細節,比如達芬奇《蒙娜麗莎》的微笑,比如安格爾《泉》中的少女和陶罐及泉水的連線,比如庫爾貝《篩麥婦》中的情景,比如羅中立《父親》的典型形象……

    藝術家以藝術的眼光觀察生活,從生活中提取有價值的素材經過藝術加工提升為藝術作品,既有大眾審美的共性,這是藝術家與普通人相同的地方,又有藝術家獨到的見解獨立的個性,這是藝術家與普通人不同的地方。將普通人的共性寓於藝術家的個性之中,形成了藝術的魅力和社會功能。

  • 5 # 詩詞文化歷史藝術源泉

    本質的需求是一樣的,都是在藝術靈魂的高境界裡,提升做人的標準,開鑿更智慧的人生心智,讓生活充滿Sunny,讓人生更強勁 ,讓心田裡的善根更佛光普照,禮儀圓明。其實藝術的根本,就是在改變著人類廣普的意識形態,向著更加輝煌,更加燦爛美好的生活挺近。藝術家和普通人對藝術的需求,是供與求的關係,是生產精神食糧與享受精神食糧的關係。藝術家就是採百花釀蜜的蜜蜂,而普通人則是享受蜂蜜豐富營養成份的人。藝術家將大千世界的百草吸納消化,才會有香甜的牛奶供給人們健康靈魂身心。藝術家的作品就是百川泉水淨化的甘泉,源源不斷的流進普通人們的心田。

    藝術家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不斷的朔造美好的靈魂,在不斷的鞭達社會的陰暗與醜惡。只有這樣,普通的人民大眾才會更加境界高尚。本質上脫離低階趣味,成為,為著更多人而生活而生存的公心無私的人。其實當我們即將結束這幾十年生命程序的時候,回頭看看人生軌跡,只有無私公心所做的一切,才是永久生命裡的一撇一豎。藝術家的心境必須是很高很高的,能給普通人一杯甘泉水,就必須有一缸水的容量。能源源不斷的將甘泉水流進讀者的心田,就必須要接納百川河流甘泉,心胸象大海一樣闊廣,靈魂智慧融合融化天地宇宙的大度靈感曠達。這是藝術家的基本標準。過去有人說,不怕流氓多流氓,就怕流氓有文化。其實這個觀點不十分正確。如果流氓有了更高深的文化藝術修養,還能走流氓的行徑嗎?人的先天都是善良的,是後天的利益生存環境影響了善惡美醜。沒有不可教化的民眾,只有爭奪不息的利益角逐。其根本,好人可以變成壞人,壞人也可成為好人。

    象電視連續劇花千骨,誰是誰非,誰善誰惡,誰正誰邪,誰好誰壞。不是人的固有觀念能下定義的。善的力量是無窮無盡的。善可以感動人的固有錯誤觀念而改變,人的無私為別人而死,這是善的事實改變一切。

    藝術家引領了社會潮流,引領主導了上層建築意識向著無私無我,忘我為人生大愛死,其實是永久生命的永存。

  • 6 # 水墨畫家陳莊

    藝術家創作藝術作品,是技藝上的,這就需要藝術家有紮實的藝術功底和豐富的思維想象。藝術家創作藝術作品,把個人的情感和思想充分表達在作品中,藝術既藝術家,作品既人。

    普通人對藝術的需求,是對美的追求,對美好事物的嚮往。世界紛繁複雜,在現實中,往往有太多的無奈,只有面對藝術作品,心才靜謐,思緒才有延伸,藝術可以帶給普通人無盡的美好,可以帶來自由自在的想象,藝術是一處溫馨的港灣。

    藝術家是藝術的創造者;普通人是藝術的享受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國時代與周邊少數民族關係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