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比如,北宋採取的戰略防禦政策,為什麼沒有防禦金兵的南下?
7
回覆列表
  • 1 # 水積不厚則負舟無力

    宋朝是真的不行,首先宋朝的軍事體制就不是為了打贏對外戰爭而設定的,其次就是內部矛盾多,朝廷無法形成統一的意志,堅持抵禦外辱,經常是不該打的戰爭亂打,需要堅持下去的戰爭打到一半就求和,說到底宋朝就是沒有戰略家,對於國家民族的未來沒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導致了宋朝空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裝備而不能用。

  • 2 # 淡定從容1314

    無力抵抗!

    蒙古騎兵,是中世紀一支訓練有素、紀律嚴明、戰術靈活、智勇兼備、令人生畏的旋風部隊。他們體格強壯,能適應戰鬥的需要;他們能在快速撤退時回頭射擊跟在其後的敵人;能夠吃苦和忍耐嚴酷的氣候條件,不貪圖安逸舒適和美味佳餚。不容忽視的是:訓練過程中形成的那種嚴格的紀律制度,使他們個個都服從命令,嚴謹不怠,這在中世紀的其它軍隊中是聞所未聞的。所以蒙古騎兵在中世紀亞歐大陸堪稱無敵,到13世紀,蒙古勢力更是達到了頂峰。其面積達到了三千五百七十萬平方公里,本該是一個小國家的蒙古,卻在短暫的歷史瞬間成為了世界第一帝國,不得不說是蒙古人強大的軍事力量的功勞。

    此時的南宋的情況怎麼樣?

    一 ,長年多線作戰的困境:宋金對峙,宋與西夏對峙;中央財政長期面臨空前壓力,地方財政長期處於崩潰邊緣;

    二 , 科舉制與文官政治的內在困境;職官體制、政治文化與基層武人中的信任危機。南宋政權派系林立,各個派系互相傾軋,容易在戰場上喪失主動權。南宋內部很難形成統一的抗蒙策略和意志。

    三 ,聯蒙滅金的戰略失誤。在北方,金國正面臨蒙古的步步緊逼,面臨亡國。朝中的對外政策也分成了兩派,一派認為應該聯蒙抗金;另一派認為應該銘記唇亡齒寒之道理以及海上之盟的教訓,援助金國,讓金成為宋的藩屏。宋理宗在國家和民族恥辱下,採取了連蒙滅金策略。南宋在蒙古族滅亡金國後,失去金國作為屏障,令南宋面臨比金更強大的蒙古南侵。至此,宋蒙開始了面對面的對決。

    1235年,蒙古開始大舉南侵,至1279年,崖山海戰,歷時44年,容易給人以蒙古軍隊不過那麼回事錯覺。真實情是那樣的嗎?當然也不能排除南宋軍民拼死抗蒙的氣節,而地形原因也起到重大作用。

    蒙古騎兵南湖泊叢林山地面前,他們無法大規模地穿插機動,甚至還不能騎馬作戰。更糟糕的是潮溼的空氣讓他們適應大陸氣候的鼻子無法呼吸,他們成了病夫或被瘟疫奪去生命,就象歐洲軍隊不能適應他們一樣,也無法快速滅亡南宋。

    從蒙古,南宋的雙方實力對比上看,南宋在軍事實力上,都遠弱於蒙古騎兵。南宋唯一所能採取的策略是以守待變,等待蒙古內部出現問題。在絕對實力面前,南宋被蒙古所滅只是時間的問題。

  • 3 # 南柯多萌

    自北宋開朝以來,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將軍權攬於一身,自此文盛武弱的局面開啟。其實宋朝軍隊實力較弱的原因就是軍制。什麼軍制呢?廂禁軍。禁軍一直以來就是精銳,都是由朝廷控制的。廂軍是地方軍,輔助中央軍作戰的部隊,人數雖多而且戰鬥力差。

    再說太祖還未開國之前,軍隊的人數雖少,但是“兵不在多,而在於精”就體現出來了,當時大約有二三十萬人,但是戰鬥力是非常強的。趙匡胤憑藉這支部隊相繼滅了荊南、後蜀、南漢、南唐、吳越、北漢。

    而到了太宗趙匡義時期,軍隊人數增加,但是對外作戰是屢戰屢敗,更甚的是到了宋仁宗的時期,其廂軍超過了一百萬,但是戰鬥力卻令人乍舌,就這樣的規模的部隊,被一個蕞爾小國西夏是大敗三次。。

    蒙元的軍事實力為什麼這麼強?原因有以下幾點:

    1、騎兵與步兵之分

    蒙古族由於長期在草原上游牧,依據水草定居,其放牧主要就是靠的馬,故以騎兵為主,步兵為輔。由於北宋當時雖然號稱是世界第一的科技強國,但它還是無法擺脫農耕文明的厄運,除了少數人喜歡騎術的人,基本上都是在地上奔跑。

    2、由於受北宋王朝科技的影響,敦促著蒙古人在軍事科技方面的進步;

    3、由於受自然條件的因素,北方遊牧民族不得不入侵南方的中原王朝。

  • 4 # 惜花公子

    暢談歷史風雲,看惜花講歷史。每個時代都是人才輩出的時代,不是沒有能人志士。而是由於時代的侷限性與所謂的傳統思想與陳舊觀念壓制與埋沒了那些能人志士們。

    前有兵變入東宮,後有武將不如人

    “陳橋兵變”才有了宋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避免出現唐朝的藩王叛亂、自身對武行的瞭解等經驗教訓。先後採取“杯酒釋兵權”“兵無常將,帥無常師”等措施,大大的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在法律與一些社會行為等,對於武人都有著一定的約束。讓武人在社會地位變得底下,讓武人心灰意冷退隱江湖。

    兵不知帥,帥不識兵,打仗靠請示,決定在監軍

    由於對於軍隊的各項防範措施,大大的削弱了部隊的戰鬥力。俗話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而在北宋朝卻變成了玩笑話。戰時臨時拼湊各類戰爭資源,兵不瞭解帥,帥不懂兵,本就違反兵家大忌。卻在宋朝變成了常態化,和平時期對於國家統治較為有利,戰時卻暴露出各種問題,上下不能一心,卻想贏得戰爭,真乃痴人說夢哎。更加,可悲的設立的監軍大多都是些,不懂軍事、膽小如鼠、玩弄權術的宦官。這樣的軍隊不敗也是一種奇蹟。

    重兵防關內,少兵守邊關

    宋朝的又一大創舉就是對於邊關的防守上與對外戰爭上,從開國皇帝到滅亡都是採取被動防守,從未積極進攻。而在邊關從不設定重兵把守,讓其他各國可以肆意擾邊。為著後期的靖康之恥埋下了禍根。重兵分散全國各地關中要塞,又不設定常帥之師。在國內遇到緊急情況後,不能很快的採取應對措施。就這樣,各種的奇葩之事都在北宋時代上演。

    武人無用,文官亂國

    從朝堂上武人官職、軍隊設定、民間打壓、地位低下等讓武人成為宋朝最為討人煩的職業。讓各種的能人志士只能混跡江湖或歸於田野。而大量文官在治理國家是很明智之舉,讓國家在各方面的科技都得到發展。宋朝也被成為最為富有的朝代之一。大量的文官治國下,在進行對外戰爭時期,就變得非常軟弱無能。“秀才遇見兵,有理說不清”就是最好的證明。

    由於高層的各種錯誤決定,讓武人出身建立起的國家。變成了一個任人宰割的肥羊。真是可笑,可悲也。

  • 5 # 老熊173806239

    既不是沒有抵抗蒙古入侵的能力,也不是沒有認識到蒙古入侵的危機,而是宋朝的軍事體制本身有問題。宋太祖本是後周的禁軍統帥,其部下透過發動“陳橋兵變”,擁戴他當了皇帝。為了防止軍隊仿效其透過兵變奪得政權,他首先解除了老部下的兵權(杯酒釋兵權),然後對軍隊管理體制進行了改革,實行樞密院管軍籍,三衙管訓練,兵權在皇帝的管理體制。這樣的後果是軍隊兵不識將,將不識兵,以致對抗擊遼金北方強敵產生了不良的後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天鵝燃氣熱水器打不著火怎麼維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