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學達人

    馬皇后是朱元璋的原配,早在朱元璋打江山的時候,朱元璋就娶了她。

    因為兩人是一起從貧賤中走過來的,朱元璋當然對馬皇后不薄了。而且朱元璋從來就沒有忘記過馬皇后,他對馬皇后不能說是言聽計從吧,但是,只要是馬皇后求他做的事情,他還是會答應的。

    這一點任何一個大臣,都不能給馬皇后相比的。

    馬皇后之所以,在朱元璋的心目中地位如此的高,是因為在他被郭子興抓到監獄的時候,是馬皇后冒死給他送過飯。

    那時候馬皇后為了給監獄裡的朱元璋送一個餅,她選擇把餅藏在自己的衣服裡,據說都把肉給燙壞了。

    可以說正是因為馬皇后的不離不棄,讓朱元璋度過了,人生的最低谷。

    所以,日後一旦富貴了,朱元璋肯定不會虧待馬皇后的。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是個眼裡容不得沙子的人。他對貪官汙吏之類的人,是一點都不留情,不管之前你是否為老朱打江山立下過什麼功勞。

    只要踩到了紅線,老朱一律都是不留情面,格殺勿論。為此,朱元璋也落得了一個濫殺功臣的一個罪名。

    當然了朱元璋到了晚年,濫殺無辜,也是逼不得已的事情,畢竟,他想給兒子朱標留一個太平江山。

    他想把哪些頭上帶刺的,不怎麼服從命令的臣子,全部給除去。

    太子朱標是個很仁慈的人,朱元璋怕自己百年之後,朱標搞不定他們。萬一留著哪些頭上長反骨的人,把自己家的江山給弄黃了,那就得不償失了。

    小說裡還有說,朱元璋為了把所有的功臣給殺掉,還蓋了一個慶功樓。想在這個慶功樓裡蓋宴請功臣,然後放一把火把他們給燒死算了。

    當然了這僅僅是小說裡描寫的。現實中可能朱元璋沒有想把所有的功臣,都置於死地。但是,他最起碼是想把大部分功臣給殺死的。

    這一切事情,肯定都躲不過馬皇后的眼的。

    馬皇后就經常勸朱元璋不要濫殺無辜,朱元璋殺侄子朱文正和外甥李文忠的時候,都是馬皇后求情,不讓殺他們的。

    當馬皇后意識到朱元璋要對功臣動手的時候,她就送了劉伯溫“一梨兩棗”,並且讓他儘快帶回家看看。

    劉伯溫如此聰明的人,他當然懂馬皇后的意思了,馬皇后送給他的“梨”就等於“離”,“棗”就等於“早”,意思就是讓他早早的離開,不要貪婪手中的權利了,離開之後。還有可能保住小命,劉伯溫也早就注意到了朱元璋到動態。所以,早早離開也正是他的本意。

    劉伯溫告別了朱元璋,說要卸甲歸他了,儘管朱元璋再三挽留,但是,朱元璋去意已決。最終朱元璋還是放他走了。

    不過,他最終還是沒有逃的一死,因為後來胡惟庸案告發,劉伯溫還是捲入了進來,並且最終也被殺死了。

  • 2 # 尚宮女史

    馬皇后是歷史上著名的賢后,在朱元璋建立大明以及統治天下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而朱元璋也常常將馬皇后比作唐朝時期的長孫皇后。朱元璋脾氣暴躁,而馬皇后則從容優雅,在很多時候能夠很快平息朱元璋的怒氣,這不失為大明臣子之福。

    朱元璋脾氣比較暴躁,登基之後,對過去跟隨他的那些臣子很少會手下留情,所以很多功臣都被處死,而劉伯溫也戰戰兢兢,生怕一不小心就掉了腦袋,但即便如此,生性耿直不圓滑的劉伯溫還是被朱元璋盯上了。

    朱元璋越看劉伯溫越覺得劉伯溫有不臣之心,有時候在和馬皇后一起的時候,朱元璋也顯露出想要除掉劉伯溫的意思,馬皇后心裡很憂慮,要知道劉伯溫對大明江山的作用是很大的,而且馬皇后知道想劉伯溫這樣的人是不會有什麼別的心思的。

    劉伯溫知道,馬皇后既然送水果來了,還送了這樣奇特的水果,必然是有深意的,究竟是什麼呢?突然,劉伯溫靈光一閃,這不就是“早早離去”嗎?看來皇帝是真的容不下他了。本來他最近就一直在尋思要不要告老還鄉,看來得加快步伐了。

    於是第二天上朝的時候,劉伯溫就乞骸骨,要求告老還鄉。朱元璋本想解決了劉伯溫的,但現在他要回老家,倒也可以,眼不見為淨,就留他一命吧,於是就批准了劉伯溫的請求,然後劉伯溫就回到了老家。

    其實細想一下,這個故事就不可能發生。如果朱元璋真的對劉伯溫動了殺心,馬皇后會這樣提醒劉伯溫嗎?答案是否定的。馬皇后是誰?她是朱元璋的結髮妻子,是大明的皇后,她會護著大明的臣子是為了大明江山考慮,其實就是為了朱元璋。所以在史書中我們會看到她數次勸諫朱元璋饒恕大臣。

    比如有人告發參軍郭景祥的兒子想要殺死郭景祥,朱元璋就決定殺了郭景祥的兒子,而馬皇后就勸住了朱元璋,她對朱元璋說:“景祥止一子,人言或不實,殺之恐絕其後。”查了一查果然如此。馬皇后還救過鎮守嚴州的李文忠,再就是太子朱標的老師宋濂。

    “民家為子弟延師,尚以禮全終始,況天子乎?且濂家居,必不知情。”

    但朱元璋置若罔聞,還是想要殺了宋濂。等朱元璋再和馬皇后吃飯的時候,馬皇后置辦的飯菜中既沒有酒也沒有肉,朱元璋好奇,就問了一下,馬皇后就說了:“妾為宋先生作福事也。”氣的朱元璋不清,太子朱標還因為救宋濂跳了湖。朱元璋最終決定流放宋濂。

    所以,如果馬皇后真要保一個功臣,那麼她會直接勸諫朱元璋,如果朱元璋執意要殺死功臣,那麼馬皇后也不可能去提醒那功臣告老還鄉,即便這個功臣是冤枉的,也是如此。馬皇后是朱元璋的妻子,夫妻本為一體,她盡了力,如果就是保不住,那就只能如此了。

    “臣疾惡太甚,又不耐繁劇,為之且孤上恩。”

    等到了1371年,61歲的劉伯溫被准許告老還鄉,但是這並沒有讓他真正遠離京城的政治。後來還是被胡惟庸抓住了錯處,朱元璋動了怒,雖然沒有問罪於劉伯溫,但卻把劉伯溫的俸祿都撤了,而進京後的劉伯溫也被扣留在京城。

    1375年的春節,劉伯溫生病,朱元璋終於決定派使者將劉伯溫送回老家,但是朱元璋回到老家後,很快就去世了,至於死因,則和胡惟庸脫不了干係。當初劉伯溫在京城生病的時候,胡惟庸曾帶醫生去看望劉伯溫,還給劉伯溫開了藥方,抓了藥。

    結果劉伯溫吃了那藥之後,感覺“有物積腹中如拳石”,也就是說劉伯溫之所以那麼快就死了,和胡惟庸有很大的關係。可憐劉伯溫,為大明鞠躬盡瘁,雖然沒有被朱元璋除掉,但也算是冤死的。

  • 3 # 袁聰

    為何馬皇后送給劉伯溫“一梨兩棗”後,劉伯溫就告老還鄉了?首先,馬皇后很清楚、很徹底瞭解朱元璋的做人原則、為人個性和風格,因為必僅是夫妻嘛。馬皇后也許很可能知道、估計、猜測和預兆朱元璋可能要大肆殺戮功臣。朱元璋之所以要大肆屠殺功巨,其主要原因是:等朱元璋坐穩了江山,原來與他一起起家打江山和邦他打江山知遇之恩的“難兄難弟”,功高蓋主、功高震主,嚴重威脅到古代封建統治“家天下”的朱家王朝,怕朱家江山不穩、不牢固,因為朱元璋知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很難,自己必須得堅定不移地狠心、毒心忍痛割愛、痛下殺心和誡心…………

    尤其是象劉伯溫這樣千古絕唱的功巨,他的睿智、智商、智慧、智慧,對於農民出生、從小家境貧寒極致、沒有什麼文化程度的朱元璋,心知肚明自己憑“運氣和福命”當上了皇帝,自己各方面的聰明才智、才華和才能都不如劉伯溫,心裡必定心存疑慮、心存誡律、心存防控、心存殺念…………只要劉伯溫在皇朝各方面的做人、為人細節稍微有一點閃失和過錯,作為皇權絕對至高無上的朱元璋,完全可以隨時、隨意、隨便找一個名義、理由和藉口,將劉伯溫幹掉和殺戮…………

    所以馬皇后沒有明說,也不可能明說,加上馬皇后知道劉伯溫是一位聰明絕頂、“舉世無雙”的人,就直接送他“一梨兩棗”的暗示,劉伯溫瞬間就會完全徹底的明白、清楚是什麼意思、怎麼回事,劉伯溫自己本人也完全知道、徹底明白、預測、預兆、推算自己的運命:“迫害、打壓、流放、酷刑、坐牢和殺戮”,終將有一天遲早會到來,也許“劉伯溫沒有算計到馬皇后的提醒、暗示來得這麼早、這麼’突然異外、措手不及、備不及防”’。劉伯溫接到馬皇后的暗示後,心理完全知道、懂得明白:先下手為強,趁熱打鐵,疑遲不如疑早,乘東風過江,順水行舟、順水推舟、“趁火打劫”、順勢而為、“跟風而去”,辭官歸隱,看風使舵,趁早告老還多,防不勝防,以防萬變不測,以便招來自己殺戮之死、殺身之禍、殺族滅門之災…………

    馬皇后送給劉伯溫“一梨兩棗”的暗示,意即為:趁朱元璋相信你的時候、信得過你的時候、敬仰你、崇拜你、尊重你、重用你…………等,還沒有完全起疑心、誡心和殺心,痛下殺手的時候,你一個人離開,一是趁早辭官,二是趁早告老還鄉,遠離朱家政治王朝的是非旋風之地。歸隱田園,頤養天年…………

  • 4 # 使用者4454202311836

    馬皇后送給劉伯溫“一梨兩棗”這個故事裡面牽扯到三個關鍵性人物:一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即朱元璋,二馬皇后,即馬秀英,劉基,三即劉伯溫,我們一一表來。

    朱元璋其人 朱元璋(1328年—1398年),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東北)人,幼名重八,參加農民起義軍後改名元璋。明朝開國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史稱明太祖。朱元璋幼時貧窮,放過牛,當過和尚。他在位期間,獎勵墾荒;興修水利;他徒富民,抑豪強;解放奴婢等,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了,史稱洪武之治。

  • 5 # 機械工程師雷紅

    劉伯溫,這位歷史上著名的謀士。開國之後朱元璋大肆誅殺功臣,一時間鬧得是人心惶惶,劉伯溫也害怕某天皇帝就要了自己的小命。擔心總歸是擔心,可若劉伯溫不顧朱的猜忌冒然離開,皇帝便一定會懷疑他的,但若是不離開,皇帝一定會對他下手,所以,走或是不走一時之間成了兩難的問題。就在劉惶惶不可終日時,他接到了馬皇后的禮物,一梨兩棗,當他看到這個東西時,他很快就明瞭,當即激流勇退告老還鄉。為何馬皇后送來這個東西后,劉就會離開?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所以,不到萬不得已馬皇后是不會突然造訪,更不會無緣無故的給劉送禮,因此,劉從馬皇后的禮物中推算出自己大難將至,必須遠走高飛。

    尤其是在開國之後,馬皇后的表現更是讓朝臣讚歎有加,除此之外,馬皇后還極其愛惜人才,所以,她勸劉快些跑必定是不忍看劉慘死於刀刃之下。

    兩棗一梨本身的意思

    梨顧名思義是通離開,而棗通早,兩個棗加一個梨的字面意思是早早離開,這樣的解釋也不是沒有依據的。

    在古時,雖然物資匱乏,但位高權重的人基本上都能享受到豐富的資源,不論是米麵,還是說蔬菜瓜果,雖然皇宮也有賞賜,但一般來說都是很貴重的水果,而且量都比較大,不至於說是一個或者兩個,一個是為了不失皇家風度,一個是為了彰顯對於臣子的重視,所以,一般不會用梨或者棗來賞賜人,所以,更別提只拿一個梨和兩個棗這樣小家子氣的東西了。劉是跟著皇帝南征北戰數十年的老人,所以,他熟悉皇帝的脾性,而且他還是個足智多謀的人,聯想起身邊這麼多的前車之鑑,以及皇帝的所作所為,一定會造作防範。

    所以,當皇后送給他這些東西時,她一定是知道了些什麼,要不然也不會有如此的舉動,離開就是保護自己。

  • 6 # 一半秋色

    其實,朱元璋自始至終沒把劉伯溫當作自己人。

    劉伯溫是浙江溫州人,屬於半路加入朱元璋陣營的,當年朱元璋佔領了南京之後,聽聞劉伯溫有神機妙算的本事,就“三顧茅廬”請他做了軍師,當時的劉伯溫還是元朝的八品縣丞。

    朱元璋奪取了天下後,大封功臣,所封的“開國六公”均是淮西集團的人,分別是李善長、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馮勝、鄧愈六人;所封的侯爵都是功勳卓著的武將,分別是藍玉、傅友德等二十八人。

    而料事如神、神機妙算的劉伯溫僅僅被封了個伯爵,所任的職務是御史中丞。御史中丞是幹啥的?大體相當於監察部副部長,還是個副職,負責糾風工作,出力不討好,容易得罪人。

    假如沒有劉伯溫,朱元璋照樣奪取江山,朱元璋也是這樣想的!

    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後,這些能征善戰的武將成了他最為忌憚的人,憑他的領導能力和威懾力,勉強能震得住這些如狼似虎的將領,但他百年之後呢?

    況且太子朱標寬厚仁慈,根本不足以對付這些虎狼猛將們,於是朱元璋寧願揹負著兔死狗烹的惡名,也要在有生之年一一拔刺,給朱標留下了一個太平、安穩、和諧的江山。

    所以,後來才有了胡惟庸案、藍玉案。

    事件一,1367年,劉伯溫夜觀天象,發現火星出現在二十八星宿的心宿之位,於是向朱元璋打了報告,建議朱元璋下罪己詔,面向天下做出誠懇的道歉,朱元璋一見此詔,立馬扔出去老遠,譏諷道:“真是一個腐儒啊!”

    事件二,天下大旱,劉伯溫再次打了報告,認為是積壓的冤假錯案太多了,導致陰氣太重,而陽氣不足,所以必須把冤假錯案扭正了,還冤魂一個清白,如此大雨就不請自來了。

    這次,劉伯溫運氣不錯,大雨真的來了,劉伯溫從此成了古代版蕭敬騰,只要天氣旱了,劉伯溫就出來求雨,但求雨這事得看老天的心情,後來一連好幾次,劉伯溫祈雨失敗了。朱元璋覺得劉伯溫很不靠譜。

    楊憲和劉伯溫私交不錯,但劉伯溫卻極力反對,說楊憲氣量不夠;朱元璋又問汪廣洋如何?劉伯溫說氣量更窄;朱元璋又文胡惟庸如何?劉伯溫說,丞相好比一輛馬車,胡惟庸會把馬車搞翻了!

    朱元璋有些生氣,譏諷道:“我看只有你最合適了!”劉伯溫回答道:“我這人嫉惡如仇,得罪了太多的人了,更不適合!”

    朱元璋越發生氣,自此越發不喜劉伯溫了!

    馬皇后一直與劉伯溫交情不錯,不忍其遭受迫害,於是偷偷地派人送過去一個籃子,劉伯溫開啟一看,裡面有三個水果,一個梨,兩顆棗。

    劉伯溫立馬會意,當天晚上就寫了辭職報告,藉口身體不適,請求告老還鄉。

    朱元璋覺得胡惟庸有些小題大做了,天空飄來一朵雲,就能說是帝王之氣,劉伯溫一個腐儒,能掀起什麼波浪,於是大筆一揮,同意!放劉伯溫回老家去了!

    一個梨,兩顆棗,到底啥意思呢?早早離啊!

  • 7 # 歷史每日說

    劉伯溫作為朱元璋的智囊,在建立明朝的歷史程序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後,為了老朱家的江山穩定找各種藉口處理有功之臣之時,劉伯溫作為有功之臣自然不可能獨善其身。劉伯溫看著朱元璋的殺伐之心越來越重,很是惶恐。

    “一梨兩棗”到底是什麼意思?

    劉伯溫自己知道,朱元璋對他不放心的原因在於,他腦子轉的太快,更能猜到朱元璋的心裡想法。在皇帝心中這是大忌!所以朱元璋想著法子想要弄掉他。只是以為劉伯溫做事滴水不漏,小心翼翼,一直沒有把柄。時間久了,總會有把柄被抓到。所以當朱元璋真的要處理他的時候,他開啟馬皇后送來的水果筐,看到水果就突然之間懂得了馬皇后的意思,馬皇后這是在勸說他“早早離”,讓他趕緊離開朝廷這個是非之地,或許現在就有危險了,不得不說馬皇后的用心良苦。於是劉伯溫趕緊向朱元璋提出身體不好,想要告老還鄉,畢竟留在朱元璋身邊太危險了。

    不得不說,劉伯溫因為馬皇后的善意提醒,逃脫了政治鬥爭的漩渦,但是始終還是沒能讓朱元璋徹底放心,直到劉伯溫病逝了,估計朱元璋終於能長呼一口氣了。

  • 8 # 豫北老崔

    歷朝歷代的皇后之中要說有母儀天下之風,馬皇后肯定位列前三甲,要說帝王傳奇同樣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與其他帝王想比絕對也在三甲之列。

    當然兩位開國皇帝都有一個相似之處,為了皇權穩固而處死了很多開國功臣,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功臣們自持功勞目無法度,帝王為了避免再生戰亂不得已而為之。

    站在臣子的一面,對這些帝王的所做所為是寒心的,但是站在帝王的角度則是無奈之舉。正所謂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讓將軍享太平,誰對誰錯依然無法評斷。

    這時的劉伯溫陷入了兩難境地,走也不是同樣留也不是,倘若一走了之必定讓朱元璋對自己懷疑,自己是否有不臣之心已經不重要,一走了之的話必死,若留也是早晚被朱元璋處死。

    就在劉伯溫左右為難之際,收到了馬皇后送的禮物,一個梨兩個棗,當劉伯溫看到禮物之後,隨即明白了馬皇后用意,當即激流勇退告老還鄉。

    再則,馬皇后素有賢后之名,從朱元璋起兵之時,馬皇后為朱元璋打理後方,並沒有其他女子的目光狹隘,各位文臣武將都比較敬重馬皇后,而馬皇后也是心地善良之人,不願看到這些功臣慘死在政治的屠刀之下。

    在古以來,帝王賞賜大臣吃食都是貴重無比且數量較大,皇后賞賜臣子也不會只有區區一梨兩棗,這樣有失帝王之家的風度,對臣子有輕視之意,送上一一梨兩棗必定有玄機在其中,

    劉伯溫在看到禮物之後,主動告老還鄉,事實也證明劉伯溫在馬皇后的提示之下做的是對的,不走了之肯定讓朱元璋不放心,自己也性命難保,留在朝堂之上在朱元璋心中難免留下疙瘩,按馬皇后的辦法選擇告老還鄉早點離去才是明知之舉,不然劉伯溫也不可能落個善終。

  • 9 # 偉業功勳

    劉基(1311-1375)字伯溫,明朝著名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朱元璋多次稱他為“吾之子房”,在民間他與諸葛亮比肩,被視為“神”。民間還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的說法。雖然一個王朝的建立不可能單靠個體的力量,但劉伯溫對大明王朝的建立確實具有推波助瀾的作用。在抗元的戰役中,明軍多次處於被動的處境,好在劉伯溫審時度勢,出謀劃策才化險為夷。

    他不僅在軍事才能上出神入化,而且在文學領域的造詣也及其高深。“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可望不可即”等金玉良言都出自他的著作。他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更難能可貴的是他為人剛正不阿,不與小人同流合汙,不向皇上阿諛奉承,一心只求問心無愧。然而朝堂之上是容不下這等“光明磊落”的,更何況朱元璋從不相信任何人,除了馬皇后。為何當馬皇后送了劉伯溫一個“一梨兩棗”後,劉伯溫就告老還鄉呢?有何原因呢?

    如果要選舉中國近千年來最母儀天下的皇后,那馬皇后一定能排前三。馬皇后從小知書達理、樂善好施。與朱元璋結髮後,不僅溫柔賢惠、患難與共,還經常幫朱元璋排憂解難。即使當上皇后,她仍不忘過去,樸實無華,與人為善。她與朱元璋的感情十分深厚,她提的大部分意見朱元璋基本上都會聽。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馬皇后,朱元璋劍下的冤魂不知會多出多少。劉伯溫就是在馬皇后的“有意護佑”下得以撿回一條性命的。

    首先我們要弄懂馬皇后送給劉伯溫“兩棗一梨”的意圖。棗即“早”,梨則“離”,所以馬皇后是要劉伯溫早早離去。前文我們提到劉伯溫是明朝第一大謀臣,作為剛剛建立的王朝正需要他出謀劃策,為皇帝分憂解難。而馬皇后為何卻要他早早離去?更何況馬皇后是個通情達理之人,她這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

    其實原因只有一個:朱元璋對劉伯溫有了殺心,而且馬皇后勸不了。前文提到朱元璋對馬皇后是十分敬愛的,既然她都求不了情,那唯一保住劉伯溫的辦法就是讓他早早離去。雖然離去的原因很簡單,但朱元璋到底為何要殺劉伯溫?畢竟他曾經那麼敬重這位謀臣,還尊稱其為“老先生”。

    這要從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說起,從龍灣之戰到救援安豐,朱元璋想到的,劉伯溫也想到了,朱元璋沒有想到的,劉伯溫還是想到了。而且當初韓林兒被攻,劉伯溫一直勸朱元璋不要前去“救駕”,從那時起朱元璋就害怕有一天劉伯溫對他也來這麼一手。所以起初封功臣時只封劉伯溫為伯爵,而且俸祿是最低的。

    另外,自古以來,朝堂都有黨派之爭,明朝也不例外。明建國初期就有淮西和浙東兩大集團,他們分別以李善長和劉伯溫為首。兩大集團一直以來針鋒相對,而劉伯溫這人說話又過於直接,很多人開始在朱元璋面前說劉伯溫的壞話。不久,朱元璋便起了疑心,於是找劉伯溫前來談話。談話中朱元璋詢問劉伯溫換掉李善長誰當宰相合適?《明史.劉基傳》中是這樣記載的:基言:“善長勳舊,能調和諸將。”太祖曰:“是數欲害君,君乃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頓首曰:“是如易柱,須得大木。若束小木為之,且立覆。”及善長罷,帝欲相楊憲。憲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憲有相才無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義理為權衡,而己無與者也,憲則不然。”帝問汪廣洋,曰:“此偏淺殆甚於憲。”又問胡惟庸,曰:“譬之駕,懼其僨轅也。”後憲、廣洋、惟庸皆敗。”帝曰:“吾之相,誠無逾先生。”基曰:“臣疾惡太甚,又不耐繁瑣,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無才,惟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者人誠未見其可也。”

    ​

    這次談話可謂如履薄冰,直接決定了劉伯溫的命運。朱元璋提出了五個宰相人選,有淮西集團的,有與劉伯溫關係密切的,還有劉伯溫自己。很多時候人往往是被自己打敗的。劉伯溫巧妙地回答了對其他人選的看法,但對自己的說法卻毀了他,而且是致命的。從此朱元璋與他決裂。其實如果我們是朱元璋也可能會怒然,我們可以模擬下朱元璋的心理:“我讓你當宰相是看得起你,你竟然還不當。你是看不起宰相這個職位,想坐老子的龍椅?說今沒人有資格作這個宰相,你是覺得我沒有你劉基就不行了?”劉伯溫的“直言不諱”真的很容易讓人產生這種誤解,可實際上或許他只是單純的覺得自己有當宰相的能力卻沒有當宰相的氣魄,又或許是他覺得不能讓朱元璋認為他在假裝謙虛便故意找了一個自己的缺陷來推脫。

    這麼看來朱劉的矛盾由來已久,但筆者認為,劉伯溫告老還鄉除了將被殺這個客觀原因,還有他對朝堂失望的主觀原因。他一直遵從“不求盡如人意,但求問心無愧”的原則,可他發現即使問心無愧也會遭到猜測與算計,那他又何必執著於此呢?或許在馬皇后給他送棗梨的時候他就明白朱元璋不會放過任何人,歸隱山林也許是他最好的選擇。

  • 10 # 儒易國學

    劉伯溫是一代奇士,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載,能不知道馬皇后的正告嗎?所以他二話不說,趕緊向朱元璋上表辭職,告老還鄉。

    劉伯溫以為自己退歸鄉野,就可以保一世的平安,誰曾想洪武八年,劉伯溫身體小恙,朱元璋派出丞相胡惟庸前去探望,胡惟庸回京之後不久,劉伯溫就一命嗚呼了。

    可嘆一代神算,能算天地百世,卻算不出自己得了個這樣的結局。

    說到底,劉伯溫還是沒有完全理解透馬皇后“一梨兩棗”的終究意思,他只是看到了表面文章,便是讓他早早脫離,卻沒有想到馬皇后有更深的意思,是叫他遠離塵世,歸隱山林,再也不要問世間工作了。那麼這前前後後到底還發生了什麼工作呢?

    劉伯溫的歸隱是在洪武四年,從洪武四年到洪武八年,劉伯溫人雖退隱,心卻依然在朝堂,時不時還會參加一些重要時間節點的朝會。

    例如洪武八年元旦早朝,他就在大殿上做了一首詩,表面上看,這首詩是給朱元璋樹碑立傳,朱元璋一開始也確實沒有聽出來。

    可是當後來聽到“從臣才俊俱揚馬,白骨無能媿老身”這兩句時,朱元璋有些回過味來了。感覺不對呀,這是在說我怠慢功臣呀,可是朱元璋其時並沒有發作,當作什麼都沒有發生。

    可是在這之後不久,劉伯溫就死了,你能說這裡面一點因果關係都沒有嗎?馬皇后的意思是什麼?是叫劉伯溫完全和皇家斬斷全部聯絡,不要再參與朱元璋的任何活動。

    可是劉伯溫不聽,隔三差五還去見朱元璋,這就給自己的死埋下了伏筆。

    馬皇后是好人呀,從嫁給朱元璋的第一天起,就對這位夫君感到了絕望。她是皇帝的妻子,她能從皇帝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到皇帝未來要做什麼。

    可是她雖然貴為皇后,卻無力去阻止這全部,只能盡其所能向一些大臣提出正告。劉伯溫是大明功臣,為大明江山的樹立立下了豐功偉績,也正因為劉伯溫的功勞太大,功高而蓋主,馬皇后現已看出了朱元璋有殺他之心。所以她才會在某一天突然拜訪劉伯溫,倉促留下一梨兩棗後離去。

    劉伯溫豈能不知,可是不知道是出於什麼原因,他始終無法完全脫離朝堂,或許在那一刻,他對朱元璋還抱有一絲幻想,認為自己跟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生死與共,朱元璋應該還不至於會對自己下毒手。

    他沒有想到朱元璋會有這麼狠,殺起人來會如此不留情面,可以說,劉伯溫算錯了朱元璋的心思。

    自古君王的心思你不要猜,因為你是無論如何也猜不到的。惋惜了馬皇后的一番好意,要知道,馬皇后這樣做也是冒了極大危險的。以她這種方法,一旦被朱元璋知道,只怕也會跟那些功臣相同的下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你的月薪是多少?夠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