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天煮紅薯666
-
2 # 亦可yikes
經典,從字面上來理解為經書典範,具體解釋為指傳統的具有權威性著作。國內國外,古代現代,各個領域內權威性的典範著作就是經典。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古人也給我們留下了許許多多的經典之作,如四書五經,四大名著,唐詩宋詞等等,同時也會被這些著作所折服。
閱讀經典是一種榮幸,是對生命,文化,心靈上的沉澱,從而得到靈魂上的昇華。閱讀經典著作可以對人產生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會學到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對一個人的健康長成和道德品質提高都有幫助。
經典著作裡的文學意義,反應的社會現實道理對我們閱讀的人的影響都是巨大的。讀者更懷著一個敬畏的心,對流傳千古的文化瑰寶傳承誦讀。
-
3 # 白衣鐵手
經典之所以謂之經典,時間的檢驗是一個客觀標尺,沒經過時間檢驗的都不算經典!
經典的誕生除作品本身的因素,傳播者、讀者和批評者的廣泛參與同樣是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的必要條件。
文學作品常常具有一定的時代針對性,它常常或明或暗地記錄了那個時代的現實;但經典的文學作品卻能超越這種具體的時空限制,具有一種探尋生命本質、直達人性深處的力量,這種深刻性和開放性也是它們之所以能在漫長的時間裡不被歷史淹沒,反而日益歷久彌新的原因。
而在人類歷史中,真正能成為經典的作品是很少的,大部分作品隨著歷史長河的流轉而消逝,只有那些經歷過了時光陳釀和考驗依然閃耀不朽的東西才能成為真正的經典。
經典是作者自身思想的結晶,其中包含了作者自身的情感體驗、思維的智慧、藝術的表達等,其中有些甚至是作者個人的辛酸血淚、坎坷人生鑄就的,其中體現了作者對於人生、世界的最深層次的思考感悟——
如何學習經典,我介紹幾種不同的閱讀方法給大家,都能從中找到一些靈感。
1.利用各類文學史閱讀“文學經典”的方法。
這種辦法最完整、最系統,也是學姐在信中介紹的“自上而下的閱讀”,這種方法適合那些基礎比較好的朋友,也是傳統中文系學生讀書最常用的辦法。
透過各類文學史(包括《中國文學史》《現代文學史》《當代文學史》《外國文學史》《文學回憶錄》等)建立起一個“文學經典”的框架書目,再挑其中自己感興趣部分進行閱讀。
2.從你喜歡的作者入手,按圖索驥,探尋他的閱讀軌跡,從中找出自己感興趣的“文學經典”。
這種辦法其實暗含一種邏輯,即你與你所愛的作家的“文學品味”是相似的,透過探尋你所愛的作家的閱讀軌跡,能發現一類與其相似的作家。
舉個例子,假如你喜歡知乎的張佳瑋,透過他的回答你可以發現他格外喜歡王小波,而你再看王小波的作品的時候發現王小波又反覆提過卡爾維諾和奧威爾,於是再挑這兩個作者的優秀作品繼續讀下去……如此順藤摸瓜,沿著他們的閱讀軌跡去慢慢挖掘,按著自己的興趣去讀書,其中必然能找到自己喜歡的“文學經典”。
3.從你喜歡的作品類別入手,循序漸進,逐漸深入,直到找到自己喜歡類別中的經典,乃至後來的文學經典。
這裡我就以網路玄幻小說為例,如果你現在喜歡看玄幻升級文,不妨從小白文轉到文藝文的路線走,開始看看像《塵緣》《歷史的塵埃》《褻瀆》《天行健》《悟空傳》《英雄志》這類在網文界相對比較文藝的經典作品,再按照這條路看看金庸、古龍以及之前更早的還珠樓主的《蜀山劍俠傳》……
再之後的發展就要依讀者本人了,是沿著現當代的路線看例如路遙、餘華、賈平凹、莫言的作品,還是沿著古代文學的路線看看《聊齋志異》《三言二拍》《閱微草堂筆記》等作品,這還得依據你自己的興趣來看了!
回覆列表
“經典”一詞,起初在拉丁文裡是指“第一流的”(firstrank),特別是指古希臘、古羅馬文學藝術典範。後來人們也用它代表一種風格,一個歷史時代,一代開創規範的文化成就。無論如何,經典,就是具有持久價值的文化傳統及其代表作品。
然而,“經典”的具體特徵在不同民族的文化傳統裡,卻存在著不同的理解。在西方,是古希臘羅馬的淵源、對內容和形式的卓越處理、引領風格的文化潮流等;在中國,則多指受到官方正式評價、認可、推崇的文獻著作,他們通常具有強烈的道德色彩和意識形態性質,如歷史方面的官修正史、道德倫理方面的欽定著作、宗教信仰方面的佛道經典等。最集中的是“經、史、子、集”四庫叢書,體現著正統的價值尺度。直到近代開明以後,中國才把西方的文學藝術成果及科學學說視為經典,如德國古典哲學、牛頓力學等。
應該承認,持守農業社會傳統的漢民族,原本就受土地的制約,目光不願遠眺,腳步難以放行,除了上諭、官書、祖訓、家規之外,凡是不具實際用處的文學藝術、稗官野史都不受抬舉,被壓制在大雅之堂的階下。在迂腐的道學家眼裡,外國的東西也好不到哪裡,接觸之下,心中往往生出一片茫然和幾分疑懼。
理論是灰色的,生活之樹常青。在中國,由於長久的封建制度造成的惰性,觀念落後於現實的發展已是常態。於是,就像義和團的長毛大刀PK八國聯軍的洋槍火炮那樣,古老的意識形態難免暴露出不合適宜或空洞虛假之處,古老的經世之學唯求適應古代社會,而今益發不適應現代社會,顯示出極度的貧乏。這些事實,毫無疑問,更加動搖了人們對經典的信念。
經典的缺失,究竟有何害處?它所導致的一個嚴重後果,就是失去了思想文化的砥柱,導致社會實踐的普遍遲滯。眾所周知,中國社會缺少外國那種嚴格意義的宗教信仰,因此,幾千年封建社會靠的是傳統倫理觀念和宗法關係的嚴格約束力,所謂君臣父子夫妻長幼,整個一套強制系統,與西方的宗教、理性文化截然不同。所以,中國封建時期的經典大多是為封建秩序服務的,中國社會長期維繫封建制度,委實得力於那些經典。總之,所謂仁義禮智信的說教,究其實主要是愚民的伎倆,統治者要的是約束萬民以便放縱自己,實所謂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民是也。
問題很清楚,中國傳統的經典很多已不適應現代社會,西方和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思潮又和我們相互睽隔,要建設中國現代思想文化,顯然需要一番批判和拿來的工夫。可是,我們看到,許多聲稱繼承遺產、弘揚國學者,卻不知批判和揚棄;大批欣賞西學、崇尚外國者,又只知鸚鵡學舌,把些新名詞借來裝點門面。
克服這些弊端,首先當認清經典的價值。很顯然,經典的價值首先體現在它是人類文化,特別是文學藝術中的精華,它凝聚著一個時代的各種文化成果和現實生活價值,成為時代生活的寫照。由於這個緣故,但凡經典之作,無論是理論的抑或文藝的,總是歷經時代的考驗,為歷史所首肯的成果。它們的產生可能很久遠,它們的產地可能遠離我們本國,它們的內容可能通俗易懂或深奧難解,但它們絕不平庸淺薄,也絕不辜負任何人的潛心研讀。
我們確實應該重視並重讀經典——無論我們內心的世界多紛擾,外面的世界多精彩。至於經典帶給我們每個人的益處,相信是眾所周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