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景行書苑
-
2 # 滄海一聲笑
謝邀。我認為作為一個初學者,或是一個書法愛好者,想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先看帖,讀帖。帖上子的字大小結構很重要,講俗一點,就是這個字大,那個字草,這個偏正楷,那個字帶隸書筆法,這兩個字上下有連帶等等。其次多臨寫,一開始首先講究形似,那怕像畫畫一樣,一筆一筆慢慢來,不要考慮太多,什麼懸腕,什麼提案,可以都不管,等臨熟練了再去考慮它們。最後就是多想,空閒的時候多想想帖上的字,它的用筆,佈局有什麼特點,心追手摹,總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最根本的你熱愛不熱愛書法,如果是狂熱的愛,再加上勤奮會成功的,這是我的一點拙見。
-
3 # l石崑崙l
方法有二
一是勤奮!
二是認真!
除了認認真真的練!練!練!別無它途
以下是學生的兩年練字,雖不覺勤,但求認真,兩年有餘,終未得法,藉此敬請各位老師指點
-
4 # 墨墨趣橫生
我最近半年都在臨摹褚遂良的《雁塔聖教序》,也充分從臨帖中吸收到了大量養分,僅以個人經驗與您交流。
第一、認真認真認真臨帖。
我一般一週只練習幾個字,用各種方法臨得像。單個字寫好了再通臨,再發現問題單個臨。
第二、認真認真認真思考。
“學而不思則罔”,臨摹字帖一定要用心思考,就會發現臨帖越來越有意思。
研究學習碑帖的大小,創作背景,作者所處的時代和人生階段......等等,都會讓你對字帖有新的認識。
就單獨字,也有許多要思考的。
比如這個“宗”字,看起來很“穩定”,但只是看起來,其實充滿矛盾,又在解決矛盾。比如三橫的取勢不同,兩點與豎的距離不同,上下兩部分重心不同。
這些都是碑帖中的精華,只能認真思考才能學會如何把楷書寫的生動,有節奏感。
-
5 # 書揚文化
在幾千年的書法的發展過程中,不僅出現了一大批的書法家,這些書法家也確實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的經典的書法作品,這些作品不僅僅是書法家自己一生的代表,也是一個時代的最典範的象徵,所以說,這些被後世留下來的經典都是十分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借鑑的。
但是問題來了,我們怎麼能很好的理解其中的精華並變成我們自己的長處呢?小編認為,首先要先了解這個作品在時代的環境中產生的原因,這個時代的特點,還有就是要了解書寫的環境、作者的人生經歷、狀態等等。因為畢竟誰都離不開時代的限制,清代的大畫家石濤也講“筆墨當隨時代”,這是必然的。書法其實也是作者內心的一種體現,比如王羲之的蘭亭序來說,想要了解這幅作品就要知道王羲之的書寫狀態、環境,已經王羲之的學術經歷,筆法的傳承,有了這樣的脈絡才能知道這件作品的來龍去脈,我們再根據自己的所需,慢慢的去消化。
-
6 # 玉鄉大哥1
這個問題說得就是一個認知的問題,許多字我們用眼睛是欣賞不到它的奧妙處的,只有透過寫去感悟才行,我們總喜歡用自己固有的認知去看別的字型,所以從內心裡喜歡這是第一步,只有這樣才會激發求知慾,才會用心去接受。
這是顏公的多寶塔,因為符合我們原本的認知,所以一下就能接受,透過臨習,很快就會理解了。
這是歐公的九成宮,其中瘦勁險絕之勢,很難認識到,所以大部分最後寫得總是不象,把最有特點的東西丟掉了,變得平庸了。
顏公的勤禮,初看難以理解,細看還是難看,只有寫了才有感受,他的拙,正是日後走出碑帖的妙處。
曹全碑,是隸書中柔美的典範,大部分人一眼就喜歡上了。
靈飛經,兼顧了楷書和行書的中介功能,讓人看了就喜歡,但此字不失魏晉之拙,又不失行書之韻,所以成為歷代小楷之典範。
透過學習不同的字型,就會明白書法的根本審美和道理,只有有了充分的認知,才會使書法藝術長久注入我們的心底。
所以走進字帖,是為了學習,走出帖子,是為了更好的發揚字帖,這樣才能真正的提高我們的藝術水平。
-
7 # 真空妙有無量壽
心摹手追。愛好痴迷。朝於斯,夕於斯,行走坐臥思於斯。雅好如醉酒,愛憐如新婚。手指劃破絲棉被,老婆肚皮上作練習。若到如此地步,世間何人能比?字無百日功,練他三千日,理丶法全吃透,如印印入泥。妙在哪,病在哪?心眼法眼辨真假,丟了糟粕是精華。別說我在開玩笑,功夫不負有心人。字上須要下苦功,讀書讀帖琢磨透,廣學博聞是修養,別把寫字作兒戲。
-
8 # 筆下春風
書法碑帖的精華,寫到自己的心裡應該是一個長久的過程,首先要有一個積極接納新知識的心態,其次要有不斷反思和總結的能力,最後要學以致用。
我們從書法碑帖中首先學習法度,就是建立起有法則的書寫過程,這個是規範自己不斷前進的根本,也就是說免於自己走向江湖體。
其次我們要學習不同碑帖中的筆法,這個應該是先專攻一家一派,從一個自己最喜愛的碑帖出發,先精後廣的過程是比較好的,對於一個碑帖,我們要仔細研究他的筆法,就是精臨,用最認真的態度去臨習他,最好做成一個影印機,臨的越像,從中感悟的東西也就越多,更能從中學到東西。
最後我們要從臨帖的過程中不斷反思和總結,一直埋頭苦幹是不行的,要適當的停下來,總結自己的不足和缺陷,多請教,多感悟,這個過程是十分重要的,這個階段也是把別人的東西化為自己東西的重要過程,也就是消化的過程。
如何把這些碑帖寫道自己的心裡,其實是一個長久的過程,覺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不可能臨帖臨個幾天就說自己懂了這個帖了,那就是浮躁的表現,任何時候都是常讀常新的過程,一遍遍一年年,隨著年歲的增長,自然感悟也有所不同了,這個時候可能看的也更深更透徹了,能人書俱老那就真的了不得了。
回覆列表
書法學習就是要把傳統的精華充分吸收,運用的自己的創作中。那麼如何把這些精華更好的吸收呢?我覺得不外乎以下幾方面。
第一,讀帖。經典碑帖是我們學習傳統的憑藉,要充分進入碑帖方能發現其精華所在,所以,拿到一本字帖首先要做的不是急急忙忙的臨寫。我們應該首先仔細的進行審讀,體會其書寫特點,琢磨其結字特點,努力領會碑帖的精華,這樣才能保證下筆時有的放矢。
第二,臨摹。在對碑帖有了一定的分析之後,有目的的進行臨摹,這是書法學習最重要的一個環節,透過不斷的嘗試,努力把自己放到古人書寫的感覺當中,深入體會,這樣慢慢的把碑帖精華吸收,充實自己。在臨摹的過程中,要注意與讀帖結合進行,臨摹時伴隨著技能的提高,欣賞水平也會慢慢提高,這是可以透過讀帖得到更多,那麼在臨摹時自然又有深入。
第三,運用。當對一個碑帖有了較深入的學習,對其點畫特點,結體規律,章法佈置都有了一定把握的時候,可以透過運用這一碑帖風格特點進行創作練習,以檢驗掌握的程度,也更好的深化吸收,從而到達更高的層次。
以上是我的一點淺見,以求拋磚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