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圍裙媽媽張敏

    你為什麼會內向?1、強調個人意識 2、喜靜不愛湊熱鬧 3、不易適應新的環境 4,比誰都講究完美 5、不自信,很容易緊張 6、慢節奏 7、與人交往處於被動 8、沉默寡言,謹慎穩重 9、強烈的自我反省能力 10、缺乏靈活性,不懂得變通

  • 2 # 不將就231611959

    從小到大成績都是偏下,覺得學習對自己來說是一件很吃力的事。看到別人學起來很輕鬆,而自己卻要付出更多,心裡很難受。基本上沒跟成績很好的人說過話,問他們一個問題也覺得很難受。很難跟別人打成一片,跟很外向,活潑的人待在一起總是找不到話說,她們都是很好的人,但就是找不到話說。有的快認識一年了,但還是找不到話說,心裡很難受,總覺得很累

  • 3 # 心理諮詢師李瑞文

    遺傳與生理基礎:

    艾森克是一位英國心理學家,主要從事人格、智力、行為遺傳學和行為理論等方面的研究。大家可能聽說過他編制的《艾森克人格問卷》。

    《艾森克人格問卷》的理論框架把人格分為三個基本維度:內外向(E),神經質(N),精神質(P)。

    其中,艾森克在研究人格的外向性維度時,認為內向和外向之間的差異源於打鬧的上行網狀啟用功能系統的差異。

    上行網狀啟用系統是向上貫穿於皮質的纖維網路,皮質的警覺和喚醒與上行網狀啟用系統功能和興奮狀態有關。艾森克認為,內向者的皮質喚醒強度要高於外向者。因此,內向的人感覺閾限較低,只需要較少的刺激,就會放大地傳輸到中樞神經。這會使他們在行為上更喜歡平靜。而外向的人感覺閾限較高,這使他們追求各種活動以增加刺激的豐富性和強度。

    蘇珊.凱恩在《內向性格的競爭力》提到一些研究表明神經遞質與內外向有關。

    我們在高中生物學過神經有很多突觸,突觸將一個神經元的衝動傳到另一個神經元。那麼突觸間是用什麼方式來傳遞訊號的呢?神經遞質是突觸間擔當“信使”的化學物質。

    多巴胺是一種強有力的神經遞質,與運動、注意、警覺狀態和學習最為有關。太少的多巴胺則會導致驚恐和啟動隨意動作(受意志控制的動作)的無能為力,而且與無意義感、昏睡無力和疼痛等有關。低多巴胺也會導致注意力缺乏和退縮。

    性格外向的人對多巴胺較不敏感,所以需要大量的多巴胺。那麼他們怎樣獲得足夠的多巴胺呢?大腦的某些部位會釋放一些多巴胺。但是外向性格的人需要多巴胺的夥伴——腎上腺素,它從交感神經系統的活動中釋放出來,使大腦中具有更多的多巴胺。所以,性格外向的人越活越,就會有越多的快樂感被激發,使多巴胺增多。

    性格內向的人對多巴胺高度的敏感。他們在安靜的環境中也能分泌足夠多的多巴胺,所以他們不需要太多的刺激。

    內向的人,在他們較佔優勢的神經傳導通路上使用的是一種完全不同的神經遞質,乙醯膽鹼。

    乙醯膽鹼是一個植物、哺乳動物、人類體內都存在的化學物質。人腦組織有大量乙醯膽鹼,但乙醯膽鹼的含量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下降。正常老人比青年時下降30%,而老年痴呆患者下降更為嚴重,可達70%~80%。美國醫生伍特曼觀察到老年人腦組織乙醯膽鹼減少,就給老年人吃富含膽鹼的食品,發現有明顯的防止記憶減退的作用。

    乙醯膽鹼是重要的神經遞質。它影響我們的注意力和學習,也會帶來幸福感。因此當內向者在思考和獨處時,它刺激我們產生幸福感。

    環境因素:

    內外向有基因基礎,但是並不是完全由基因決定的。因為環境因素也會影響到人格。

    其中最重要的環境因素就是家庭,如果父母對嬰兒接觸很少,而且缺乏撫愛,孩子會更容易形成孤僻、不合群的人格特徵。(注意,孤僻、不合群不等同於內向)在家中的出生順序、獨生子女因素等這些都會作用於人格。

    此外,學校(尤其是教師)、社會文化也會和人格發生作用。

    遺傳與環境的互動作用:

    那些遺傳了某些特質的人傾向於尋求生活經歷來強化這些特質。

    比如,處在同樣的學校環境中,外向的孩子比內向的孩子與周圍的人和事聯絡更多,反應頻繁。老師會給外向的孩子更多表現機會,孩子也從中得到了更多正反饋,因而更加強化自己外向的特質,並認同自己是個外向的人。反之亦然。

    反正,一個內向者喜歡獨處的生活方式,他在學校裡會和內向的學生交朋友,選擇一份同事們普遍偏好安靜的工作,比如在圖書館工作、圖書編輯、手藝人、景觀設計、實驗室研究員等,會讓他更舒適,也會強化他表現出來的特質。

    後天自我調節:

    我知道有些人想知道,後天的調節多大程度上能改變人的性格。蘇珊.凱恩有一句話:“後天努力可以帶我們走得更遠,卻無法超越基因所劃定的框架。”我的自身體驗使我認同她所說的。

    接下來,我要講一個發生在我身上的心跳加速、冒汗、坐立不安的故事。

    2012年前後,因為工作需要我幾乎每週都要去參加大型社交活動。作為一個內向者,每次要去參加活動,對我都是挑戰。在場的大多數人都很健談,我到了會場就想趕緊找個熟人一直跟他在一起,或者躲到衛生間裡。

    當我感到恐懼時,杏仁核很活躍。杏仁核大腦中是產生情緒,識別情緒和調節情緒的部分。它讓我心跳加速、冒汗、坐立不安,這是不可否認的生理反應。

    但是,當我參加這樣活動的次數多了,首先我的理性會告訴我這裡沒有什麼危險,這裡有些吵鬧,耀眼的燈光也讓我不舒服,但沒有人會傷害你,也沒有人會指責你、攻擊你。

    我的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也會幫助到我,我發展出了在這樣環境下的生存之道,比如到了會場後看準一個年齡和我相仿或者比我略大一些的同齡人,需要是一個人來的女性並且看起來外向,先和她打招呼,互相做自我介紹,攀談一番。一對一交談對我沒那麼難。還可以用幫她拿份茶歇區的飲料等行動的方式拉進關係。一般外向的同齡人都是很開放,願意結交朋友的。然後我就可以和這個新朋友一起行動,外向的她在與其他人結識、去與嘉賓交換名片等方面都很少有猶豫,我只要搭便車、在聊天中微笑地看著大家就可以了。還有很多類似的雕蟲小技。

    我自己調整、學習、改善的過程依賴於額葉皮層。額葉皮層是腦部的命令和控制中心,決策和自控等較高層次思考就在這裡進行。

    整個過程是額葉皮層和杏仁核的搏鬥。但額葉皮層不是萬能的,它的活躍並不是完全終止杏仁核的活動。也就是說,還是會有恐懼存在,但是我能夠帶著這種恐懼,透過自我調節,完成我的任務、實現我的目標。

    有這樣一句話,真正的勇氣,不是不恐懼,而是願意帶著恐懼前行。我依然是個內向者,但我也能很好的應對社交場合。我還是我,顏色不一樣的花火。

    參考資料:《人格心理學(第2版)》人民衛生出版社《內向性格的競爭力》中信出版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言語識別率的測試怎麼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