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淮西一哥
-
2 # 四川達州人
沒有辦法。
緣由自王安石黨徒們遵奉的徵誅。
君子政治下,北宋沒有因言罪人,也沒有株連政策。兄弟為官,不會牽連。
自王安石變法開始,凡是反對變法,都是罪惡之人。王安石常以辭職來脅迫宋神宗處分反變法官員,開創了極其惡劣的先例。
此後,新黨與保守派反覆拉鋸,報復與反報復近七十年,統治精英盡喪。
作為不合時宜的蘇東坡,只在粉絲高太皇太后當政時期輕鬆一些,此外都是新黨與舊黨的眼中釘,只不過舊黨稍微君子一些而已。
-
3 # 文史磚家
“詞聖”蘇軾性格豁達、愛好交遊,在最早與他交往並且關係極為親密的人當中,章惇要算是一位。章惇字子厚,建寧軍浦城人,出身世族大族,不僅相貌英俊,而且博學善文,自幼便有“神童”之稱,於嘉祐四年(1059年)考取進士。章惇年少成名,性情難免孤傲自負,很少能將天下名士放在眼裡,唯獨跟蘇軾情投意合,關係好的不得了。
蘇軾於嘉祐六年(1061年)考取進士,不久後被任命為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而早於他兩年入仕的章惇,此時在商洛擔任縣令。章惇早就聽聞蘇軾才氣過人,便傾心與之結交,經常在一起談詩論詞、結伴同遊,關係極為親密。
某年,集賢學士劉原父擔任陝西地方考試(即“鄉貢”,又稱“解試”)的主考官,蘇軾、章惇一同擔任考官,曾利用空閒時間到仙遊潭遊玩。仙遊潭下臨萬仞絕壁,而且兩岸都極為狹窄,僅有一條木橋以供來往。章惇遊興甚濃,竟提議到對岸去看看,並在絕壁上題字。蘇軾畏懼不敢過橋,但章惇卻平步而過,沒有絲毫的遲疑、恐懼。
不僅如此,章惇到達對岸後,還用繩索綁在樹上,然後攀爬到絕壁上,並在上面用濃墨大書“章惇、蘇軾來遊”的字樣,然後回返對岸,並且笑著問蘇軾自己的膽量如何。蘇軾撫摸著章惇的背說:“子厚將來必好殺人。”章惇笑著問道:“子瞻為何這樣講?”蘇軾解釋道:“子厚膽子大到連自己的性命都不顧,難道會是個不能殺人的人嗎?”章惇聽後大笑,但蘇軾卻是憂心忡忡。
抵仙遊潭,下臨絕壁萬仞,岸甚狹,橫木架橋。子厚推子瞻過潭書壁,子瞻不敢過。子厚平步以過,用索系樹,躡之上下,神色不動,以漆墨濡筆大書石壁曰:“章惇、蘇軾來遊。”子瞻拊其背曰:“子厚必能殺人。”子厚曰:“何也?”子瞻曰:“能自拚命者,能殺人也。”子厚大笑。見《高齋漫錄》。
蘇軾與章惇雖然易趣相投,但在政治觀點上卻是大相徑庭,其中,蘇軾屬於維持傳統派(即“舊黨”),跟司馬光、程頤等人大致上屬於一派,而章惇則屬於銳意變法派(即“新黨”),跟王安石、王珪等人大致理念相同,這為二人最終走向決裂埋下伏筆。不過在最初,政治觀點上的差異並未影響兩人間的交往,甚至在蘇軾蒙受冤情、面臨被殺的情況下,章惇還曾經挺身相救。
原來,“新黨”在宋神宗即位後得勢,王安石、王珪相繼擔任宰相,在銳意變法的同時,還大肆打擊、壓制“舊黨”,而此前仕途大好的蘇軾就此失勢,被接連貶斥、流放。不僅如此,王珪為將蘇軾置於死地,還授意親信舒亶上書誣告蘇軾寫反詩,請求宋神宗將其處死,這便是歷史上極有名的“烏臺詩案”。
雖然章惇屬於“新黨”的中堅分子,但卻出於義憤,幫助好友在皇帝面前申訴,並一一反駁上司王珪的種種詭辯,堅稱蘇軾並沒有寫反詩,實屬冤枉至極。宋神宗被章惇的勸諫說服,加之“舊黨”人物紛紛為蘇軾說情,甚至連在家閒居的王安石都參與其中,便打消處死蘇軾的念頭,只是將其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而已。
然而,等到章惇在哲宗朝升任宰相後,大肆迫害“舊黨”人士,並置當年的友誼於不顧,將蘇軾貶往惠州,意在讓他死在當地。當時的惠州雖是蠻荒之地,但生性豁達的蘇軾卻並沒有表現出抑鬱、痛苦的情緒,而是在此地隨遇而安、教書育人。不僅如此,蘇軾還在當地寫下“為報詩人春睡足,道人輕打五更鐘”的詩句,聊以自娛。
沒想到這兩句詩傳達章惇的耳中後,竟讓他勃然大怒,立時又將蘇軾貶往儋州。北宋年間的儋州是煙瘴荒涼之地,素來是流放罪犯的地方,蘇軾被貶官至此,遭遇僅比被殺稍好一些而已。好在蘇軾足夠命硬,在儋州居住3年時間並沒有死,並且在宋徽宗即位後,得以遷回到內地為官。而之所能有此結果,全是拜章惇被罷相“所賜”。
元符三年(1100年)九月,章惇失勢,被貶官為武昌軍節度副使,於潭州安置。此後5年,章惇又相繼被貶官至雷州、舒州、越州、湖州等地,最終病死在湖州團練副使任上,時在崇寧四年(1105年)。而在此前4年,蘇軾在回朝任官途中,不幸病逝於常州,終年65歲。
回覆列表
章惇:1035——1105
字子厚,祖籍建州浦城(今屬福建)人,徙居蘇州。舉進士,調商洛令,與蘇軾遊。熙寧初,王安石喜得其才,擢編修三司條例官。元豐三年(1080),拜參知政事。哲宗初即位,知樞密院事,與司馬光爭論免役法不可廢除於宣仁太后簾前,觸怒宣仁太后,劉摯、蘇轍等交章奏劾,黜知汝州。哲宗親政,起為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倡“紹述”之說,重用蔡卞、蔡京等,實行新法,、報復仇怨,興同文館獄,窮治元祐黨人,哲宗反對,才未能株連甚眾。極力反對歸還西夏城寨,斷絕歲賜,推行淺攻之策,進築汝遮等城,宋、夏之戰復起。哲宗死,徽宗立,貶武昌軍節度副使,安置潭州,徙睦州,卒。政和中,追贈觀文殿大學士。
蘇軾 1037——1101
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舉進士,復舉制科。治平中,入判登聞鼓院。熙寧中,上書反對王安石新法,遷通判杭州,徙知徐、湖等州。因作詩諷新法,被捕入御史獄,貶黃州團練副使、安置黃州。元祐初,授翰林學士,四年(1089),出知杭州。召入為翰林學士承旨,旋出知潁州,徙揚州。以兵部尚書召還,改禮部兼端明殿、翰林侍讀兩學士。哲宗親政,出知定州。紹聖初,御史劾其譏諷先朝罪,貶寧遠軍節度副使,安置惠州,再貶昌化。徽宗即位後赦還,病死於常州。追諡文忠。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均入唐宋八大家之列。著有《東坡集》四十卷、《後集》二十卷、《內製》十卷、《外製》三卷及和陶詩。
蘇軾和章惇,他兩原來是好兄弟,但是他兩是一對政敵,蘇軾和司馬光,章惇和王安石,那個時候北宋可以來說文壇巨星都在宋神宗手下當差。王安石和司馬光因為改革成為了死敵,等到章惇做了宰相之後黨同伐異。幹掉了好多政敵。章惇念及好友只是把蘇軾給流放了。但章惇在立儲方面頭腦犯渾,朝堂之上公然反對端王趙佶做皇帝。太后鬥氣 立趙佶為帝,就是宋徽宗,宋徽宗繼位後同僚落井下石。把章惇貶死在外地,一代權奸香消玉殞,哈哈。 用詞不當。徽宗立刻給蘇軾平反,怎奈蘇東坡年紀已大 死在回來了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