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山不高
-
2 # 詩言情酒會友
從小處講這是人的秉性所致,它源自於人的內在因素,即惰性。因為惰性所以不願也不想超越自我熟悉的範疇,不想探知更多的外部世界,在自己的小圈子裡滿滿的麻木,滿滿的失去思考的動力,於是隨著外部世界的進步,這樣的人被慢慢拋棄,成為井底之蛙自是必然。
從大處講是眼界和格局所致,這源自於外部因素,即經歷、教育、圈層等因素。即便有向外的意識,但因為眼界和格局所限,向外的角度和廣度是有侷限性的。
第一種人需要有人託,拖出他的世界,就會豁然開朗。第二種人需要有人指,指明方向,就會雲開霧散。
-
3 # 請到我的夢裡相遇
您的這個問題涉及到人的“生存狀態”了。
我們怎樣活著,才算是好的狀態呢?古往今來,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主流形態。比如說盛唐,豪氣沖天,讓行劍天涯的李白,學魏晉時的陶淵明那樣“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也不現實。
您說的“井底之蛙”,這篇寓言我們都很熟悉。時代進步了,這隻蛙也進入了網路時代,只要蛙不拒絕,在井底可知天下事、做天下事。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特點,也會有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能說哪一種狀態就是最好。比如有的人閒不住,整天東奔西跑,外事能力強;還有的人經常悶在家裡,雖然人沒動,但或是思想在飛,或是心神入靜……,也是一刻沒有閒著,尤其是人到中年以後,慢慢過上“減法”的日子,和年輕時的生活狀態會截然不同。再用“井底之蛙”去形容固步自封有點過時了,蛙會很不服氣地說“俺雖在井底,但比杜甫還忙”。
再過幾百年,科技進步不知象啥樣了。也許人類進入遨遊宇宙時代,“井底之蛙”早已成為遙遠的傳說。
-
4 # 復青苔
這個問題,我想從以下兩點來進行回答。一是認識有限。一個從未見過世面的人,你怎能要求他放眼世界呢?他根本就不知道周圍世界的樣子、或者他根本就不知道周圍世界的存在,有的只是自己內心所認知的,怎能不做井底之蛙呢;另外一個就是涉及到自己的利益,每個侷限的團體或者範圍內都有一定的利益連線,觀看世界,可能就會引起自己的利益受損,就比如:頑固派與革命派一樣,就好像封建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鬥爭一樣,在舊的世界中,他們的利益早已被固定分封好了的,一旦變化可能就會涉及到他們,儘管從長遠來看對他們也有好處,可思想的短見與未來的不確定性,他們不願意進行冒險。而如何打打破這種侷限呢?我覺得針對第一種人,我們可以帶他去見世面,讓他開開眼,讓他的眼見與思想不侷限在自己心中,讓他明白外面還有更寬廣的世界,激發起他對周圍世界的興趣;對於第二種人,我們可以先讓他看看外面世界的並彩紛呈的樣子,再從如何能確保他們的利益出發,告訴他們改變觀念,放眼世界,會讓他們收穫更多,得到更多,讓他們覺得他們不是被革除的一方,這樣會更容易改變他們的井底之蛙。
-
5 # 張國欣
井底之蛙看的視野範圍不同而已,人分兩種,一種人天生就想平平淡淡過一生,另外一種人就想闖出這片小天地尋找大天地。有時候人不是沒有想過去大天地去闖蕩,誰都想去大世界看看,成就自我,但是江湖路上真險惡,險惡歸險惡但我們人還是要有追求,要有夢想,沒有夢想和鹹魚有什麼區別?為什麼有些人總是看不到周圍的世界?因為這種人不願意,不敢去,聽多了他人的經歷,只不過聽到的往往是些失敗的例子,自暴自棄的經歷。我們人都是一樣,害怕失去,但是又想得到更多,更想不勞而獲。付出更多收穫也更多,如果一個人甘於待在原地,這個人也就只能這樣。如果一個國家也是這樣,最終的結果落後捱打。就想我們眾所周知的孫悟空,一個石猴子待在一個小地方,他都冒著危險去學習,去闖蕩,離鄉背井終於收穫了碩果。同樣是和他在一起的猴子,為啥子就他能夠有如此成就,因為他不想做永遠待在這麼個小地方,有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有時候確實外面是殘酷的,險惡的,但是也是精彩的,充滿挑戰的。我們不要做井底之蛙,我們要做齊天大聖。人生就是在挑戰中生存下去,不畏艱辛!奮鬥者
-
6 # 柳暗花明美文苑
內心自我滿足,甘做井底之蛙的人一定是快樂的。如果你是一隻蛙,就在屬於自己的井底生存並享受屬於自己的幸福吧。
從上幼兒園或者更早,我們就都知道井底之蛙這個故事,都從心底鄙視那隻守著一口井,看著井口一片天,不願跳出去,走向更加廣闊的天地的青蛙。井底之蛙成了一個目光短淺、盲目自大的反面典型。
暫且不論,井有多深,青蛙能否從井中一躍而出。我們試想一下,一隻勇於追求光亮、不甘於守在井底的有智慧、有勇氣的青蛙,經過無數次的努力,終於來到地面的青蛙會怎麼樣。
青蛙終於跳出心滿意足生存了多年的井,它被眼前的世界震驚得目瞪口呆:天是那麼大,大得無邊無際,自己居住的井這樣小,就像井底的一粒細沙。青蛙仰天大叫幾聲,蹦蹦跳跳走向廣闊無垠的新天地。
井底之蛙不能像鳥兒一樣飛翔在天空,不能如駿馬一樣賓士在草原。大海波濤洶湧、高山險峻陡峭、沙漠炎熱乾燥……井底之蛙茫然無措,不知何去何從?
筋疲力盡,飢寒交加的青蛙趴在距離自己那口井不遠處,奄奄一息。它想起坐井觀天的日子,方寸之間自由自在,舒適安逸。它又看看天空,它畢竟實現了自己的理想,看到了更加廣闊的世界。
井底之蛙畢竟是井底之蛙,它的身體狀況、思維方式、生活環境、決定了它的生存和發展。如果你是一隻井底之蛙,就堅守一方天地,保持內心寧靜,經營好自己的王國,做一隻快樂知足的井底蛙吧!
回覆列表
井底之蛙的故事是這樣的:
一口廢井裡住著一隻青蛙。有一天,青蛙在井邊碰上了一隻從海里來的大龜。 青蛙就對海龜誇口說: “你看,我住在這裡多快樂!有時高興了,就在井欄邊跳躍一陣;疲倦了,就回到井裡,睡在磚洞邊一會。或者只露出頭和嘴巴,安安靜靜地把全身泡在水裡:或者在軟綿綿的泥漿裡散一回步,也很舒適。看看那些蝦和蝌蚪,誰也比不上我。而且,我是這個井裡的主人,在這井裡極自由自在,你為什麼不常到井裡來遊賞呢!” 那海龜聽了青蛙的話,倒真想進去看看。但它的左腳還沒有整個伸進去,右腳就已經絆住了。它連忙後退了兩步,把大海的情形告訴青蛙說: “你看過海嗎?海的廣大,哪止千里;海的深度,哪止千來丈。古時候,十年有九年大水,海里的水,並不漲了多少;後來,八年裡有七年大旱,海里的水,也不見得淺了多少。可見大海是不受旱澇影響的。住在那樣的大海里,才是真的快樂呢!” 井裡的青蛙聽了海龜的一番話,吃驚地呆在那裡,再沒有話可說了。
一隻年邁的青蛙,和一隻年輕的青蛙,誰更願意出去?
我猜年輕的那隻,這是我生活的經驗,我一直想接父母到我所在的城市,我想帶他們看更大的世界,可是他們說算了,在家很好,打打麻將,散散步,這就是最好的看世界的方式了。
井是約束,也是歸屬。
約束越大,歸屬越小,我們就更願意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