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小one
-
2 # 祥河詩語
是這樣的,在明末清初時,一批文人墨客為躲戰亂都跑到了當對南明控制的江南一帶,苟且於花街柳巷。當時江南佛教盛行,寺廟眾多,信眾也多,每逢陰曆初一、十五以及佛教重大節日,不論男女老幼盡皆有拜廟燒香之習俗。因此在那個婦女、特別是年輕的小姐們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文人雅士在此地所見所聞所感,容易生出幻想也不奇怪,溶入作品之中當然也就多了。
-
3 # 成長家
古代的寺廟的體制是非常嚴格的,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到寺廟去修行,直到清朝順治帝開始時寺廟的體制才放寬,據說是因為順治帝想去修行,寺廟的主持說順治帝不夠資質,順治帝一氣之下下令放寬資質,去修行的人素質普遍降低了檔次,而順治帝之所以想去修行據說也是因為愛人去世,看破紅塵,所以古代的愛情故事多發生在裡面裡是多表現人們對當時執政者的變相的反抗。這種愛情故事發生在寺廟裡無疑是諷刺的。
至於諷刺的是什麼?無非就是把人們一心向善,樂善好施,潛心突破自己的行為加上了一層世俗,其實愛情並沒有錯,但放在不同的裡念下就是譁眾取寵,都不現實,就比如你讓個剛上幼兒園的小朋友早戀結婚生子,簡直就是個笑話。
寺廟在古代的作用就是個大課堂,大班級,課堂上發生愛情故事一方面對人是一種抗誘惑的肯定,一方面對人們宣揚要在合適的時間地點做合適的事才是正道。
人總是在出事後才知道自己是對是錯,總結經驗調整自己的步伐,愛情是愛情,故事是故事,寺廟是寺廟,古代是古代,古代寺廟裡的愛情故事對我們現代人來說永遠是警醒的故事。
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
4 # 繁華後的靜寂
提起寺廟中發生的愛情故事,最出名的就數《西廂記》了,崔鶯鶯和張生在河中府普救寺中的佳話美談。還有不少野史中記載著古廟、破廟裡發生的愛情故事,但是野史嘛,大家當故事聽聽,大家都知道,佛門靜地,四大皆空,那為什麼古人老愛拿廟來做文章呢?還是愛情類呢?
原來啊,中國古代從先秦到民國,都是男權主義,女性是沒有社會地位的,大到皇親國戚,小到布衣百姓,女性根本不准許拋頭露面的。深宮大院的富貴小姐不用說,老早就被藏進了繡花樓;布衣百姓雖然沒繡樓,但女子也不會隨意走動,最多去河邊洗個衣裳,也都是貞操烈女。有個典故說一個女子去水邊洗衣服,不小心把手上最珍貴的鐲子掉水裡了,看四下無人就挽起袖子,露出藕臂去撈,剛剛撈起來,就有鄉村野漢經過,看見了,女子認為自己丟醜了,揮手齊肩砍掉的手臂。可見古代女子對異性之間的見面是非常謹慎、害羞和含蓄的,表現的三貞九烈。
那麼古代每逢初一、十五要去寺廟上香祈福,特別是‘清明’、‘穀雨’前後,是農忙時節,勞動力都下地幹活,富貴人家有的是家中女性長輩陪同去進香,有的是小姐帶著丫鬟去的,在寺廟中能見到形形色色的人,而平時深鎖閨閣或民間小戶的妙齡少女自然會對外面的花花世界感到好奇,如果遇到了一表人才,相貌堂堂的俊才,自然起了愛慕之心。若有膽大的青年上前搭訕一番,很有可能會產生愛的火花,這一來二去,寺廟就成了見面和約定終身的地方了。所以,很多古代很多愛情故事就從這裡衍生。
-
5 # 醉心情歌
雖然說一些小說和一些電視劇都是編劇寫的,主要是為了渲染男女主角的悲慘命運,更能打動觀眾的心。但是,更主要是,過去的女人受封建思想的束縛,都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既然都不出門,怎麼會發生一系列的愛情故事呢?
也是因為受封建思想的影響,過去的人都比較相信燒香拜佛。女子雖然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燒香拜佛的事還是會去的。才有多少翩翩公子與許多窈窕淑女,在去寺廟的路上發生了英雄救美,又或者在寺廟裡相遇,漸漸的產生情愫。就成為封建社會歷史年代中最傷感,最悽美,最動人的愛情故事。然而這些愛情故事,最終都是以悲慘的結局結束,更渲染了封建社會制度下那種可歌可泣忠貞不二的愛情故事。讓我們明白愛情的忠貞和偉大,以及封建制度的殘酷。才有了推翻封建制度,當今時代男女平等自由戀愛。才有了多少愛情故事都能夠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今天的幸福生活多好呀,有情人都能終成眷屬。我們更應該好好珍惜所愛的人,珍惜自己的擁有。多一點關心,多一點呵護,多一點支援,多一點理解,多一點寬容,不要讓心寒了涼了,心傷了痛了,失去了才知道對方的好,才知道去珍惜,可是悔之晚矣,留下終身的遺憾!
-
6 # 樂活載道
我覺得有這樣一些原因:首先,在這些家喻戶曉的作品產生的年代正好是宋明時期,那個時代所提倡的是"存天理,滅人慾"這樣倫理道德,讓人的感情長期得不到釋放。平常不論是貴族婦女平民婦女她們是很少有拋頭露臉的機會的,但唯獨去寺廟上香是個例外,每逢正月初一、十五的時候,婦女都可以合法、正當地帶著丫鬟、僕人招搖過市。正因如此,才有了這些由敬香而引起的感情或其他情感糾葛了,類似題材故事可以說是汗牛充棟。
另一方面我覺得,一部作品這樣去處理很有喜劇性。寺廟所代表的道德準則是四大皆空,那對於個人感情來說卻是情與欲的壓抑。能吸引讀者眼球。在某些著名的戲劇作品中也用同樣的手法,明代高濂的《玉簪記》中,所描寫的是道姑陳妙常與書生潘必正愛情婚姻故事,便發生在道觀中。
眾所周知,在我國古代的文學作品中,有不少愛情故事是在寺廟中發生的。比如著名的《西廂記》中,崔鶯鶯和張生是在河中府普救寺相知相識的,最終引發一段“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愛情傳說。
回覆列表
古往今來,發生在寺廟裡的愛情不僅不是孤例,而且還是一種愛情的型別,它廣泛存在,甚至蔚為壯觀。在各種各樣的野史與傳說當中,出家人也未曾置身事外。 比如著名的戲劇作品,明傳奇《玉簪記》中,描寫的是道姑陳妙常與書生潘必正愛情婚姻故事,其中最為知名的一折《琴挑》,便發生在道觀中。
在我們的印象中,寺廟所代表的道德準則,一方是指向“四大皆空”,另一方指向的卻是情與欲的壓抑。 這種壓抑不僅體現在宗教中,而且體現為封建的倫理道德,尤其是自朱熹之後儒家的“存天理,滅人慾”理論,徹底讓人的情感長期得不到釋放。
所以才有了湯顯祖作品《牡丹亭》中,正豆蔻年華的杜麗娘卻從未出過家門,惟一的一次還是在自己的後花園中,然而看到了滿園春色後,卻因傷春而亡。
由此可見,在中國古代,無論是貴族婦女,還是青春少女,雖然沒有禁錮到足不能出戶的地步,但她們的活動半徑相當有限卻是毫無疑問的。而且她們很少有機會能夠拋頭露面的機會。但惟獨去寺院上香是例外,每逢正月初一、十五的時候,婦女可以合法、正當地帶著丫鬟僕人招搖過市。
事實上,也只有在去寺廟上香的時候,才能夠三教九流的女人都混雜在一起。這時候,往往就會見到妓女、貧家少女、官家小姐了。如果是貴族之家親臨小廟,通常男人還是要回避的。 正因為此,在上香的時候有平日難得一見的各款小姐出現,那就會使得不少年輕或不年輕的男人紛紛藉著這個機會,悄悄地偷窺這些前來進香的女人。
由敬香而引起的感情或是其他情感糾葛,汗牛充棟。當然,像《西廂記》那麼完滿的愛情,已經是比較難得的了。 反正我覺得是挺正常的,你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