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陳川寧

    中國曆朝歷代都非常重視穿衣服飾的。當然,服飾的改革與進步,一方面與民族傳統文化密切相關,一方面也要以當時紡織業發展水平為基礎。

    元代初,衣冠服飾都是沿襲前代,至元世祖忽必烈時,開始改革冠服制度,到了英宗時期,元代的衣冠服飾制度已經非常完備了。

    到了明代,朱元璋從蒙古貴族手中奪取政權後,對整頓和恢復禮制非常重視。他廢棄了元朝的衣冠服飾制度,並根據漢族的習俗,上採周漢,下取唐宋,將服飾制度重新作了規定。這套制度的完成先後用了約三十年的時間。

    所以,元代的穿衣服飾與明代的穿衣服飾有著很大的區別,僅以帽子、衣服和鞋子為例,可見一斑。

    (一)帽子

    元代官吏的帽子,多是圓形宗帽。圓頂上綴著兩根辮子搭在帽沿上再垂下兩條纓。

    到了明代,官吏的帽子,改為用烏紗製作的圓頂帽,兩邊展角(或翅),角長一尺二寸,也就是今天我們常說的“烏紗帽”,作為“官”的象徵,這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一種帽子了。也可以說,“烏紗帽”是從明代開始有的。也有人說,“烏紗帽”是朱元璋親自設計的,是防止官員們上朝時,交頭接耳、竊竊私語。

    (二)衣服

    元代王公貴族以及內外品官員所穿的袍服,多繡花朵。所繡花樣各不相同,官大花朵大,官小花朵小或只有雜花和暗花。比如,一品官,繡柴大獨科花,花徑為五寸,二品官亦繡柴大獨科花,但花徑則為二寸;三品官,繡散答花,無枝葉;四品官,繡小雜花,花徑為一寸五分;八品九品官則無花紋。

    而明代官服,配色一般比較濃重正色,最大的特點是加金織物,有的是“片金”,即以金箔粘附在很細窄的皮子上,作緯線相織而成;有的是“捻金”,即以絲線為胎,外加金箔而成的金縷絲線。不論是“片金”,還是“捻金”,均是以絲線、棉線、金線等混合織造,可見元代織錦工藝水平是很高的。這些袍服的加金,切成細絲的稱“明金”“縷金”,捻成線的稱“燃金”,兩種並用的稱“兩色金”,各種官服用金的樣式多達三十三種。

    (三)鞋子

    元代貴族官員多穿“皂靴”,亦作“皂靴”,是一種黑色高幫白色厚底的鞋子。這種鞋子的設計,很可能是和蒙古民族經常騎馬守獵有關係。

    明代官員開始穿“雲頭履”了,即鞋子的頭部為雲頭如意形,俗稱“朝靴”、“朝鞋”。這種靴鞋,式樣肥闊端莊,美觀大方。

     (2091年5月29日)

  • 2 # 看北京看中國看世界

    元代的官服和明代的官服區別非常大。元代的漢民服和明代的區別不大,明代關內沒有蒙族,關外的蒙族服和元代區別不大。

  • 3 # 靈篤篤

    元朝皇帝服飾

    鐵穆耳皇帝是一副典型的蒙古面相,臉盤寬大,和父親忽必烈比起來,唇須和下頜的鬍子都不長,從笠帽底下垂出的一綹額髮來看,留的也是蒙古人的“婆焦”頭。不過你細看人家那打扮,雍容華貴啊:皇帝頭上戴的也是流行的“鈸笠冠”,不過比起普通貴族來就值錢得多了,帽子尖端上不是金屬紐,而是一顆巨大的珍珠,還有好多珠、翠、寶石,在那大珍珠的底下聚了一嘟嚕,頂上還豎著長長的羽毛,夠威風!身上穿的呢,那絲綢縫製的衣服兩肩突出,象T恤似的包住了上臂,只是袖子跟T恤不同,腋下直接與身體相連,所以把衣袖拉平開來不是方形而是三角的;到了腰下面就完全不同T恤了,長得拖到地面,整個兒就是長袍的樣子;至於色彩,則是五顏六色,中裡透著點點閃光--那是金玉翡翠寶石,除了漢地產品,還有中亞來的“回回石頭”,圖案嘛,是在金錦上繡著飛舞的鳳凰,周圍紅日、白雲繚繞。這是元代最華貴的衣服,叫“質孫”,蒙語意思是“顏色”,除了自己穿,皇帝還經常賞賜給臣僚,被賜的人也以此為榮,就象清朝的“黃馬褂”。

    華貴是華貴了,可為啥他不象中原皇帝似的,穿個明黃龍袍?你問我,我問誰?許是人家蒙古人和漢人不一樣,沒那麼多講究,覺著五彩的好看,啥圖案漂亮就繡啥罷,要不咋叫“顏色”呢。不過說來,這“質孫”服品種還真不少,皇帝自個兒光是夏天穿的就有十五種,冬天的也有十一種,花色和圖案都不相同。

    和冕配套的衣服,也是中原式的寬袍大袖,緋色羅綢製成,上面繡著五爪袞龍,並裝飾有星、日、月、山、火、華蟲、虎蜼章紋,腰間扎一條用紅白兩色羅綢合縫的長帶。在元朝,五爪龍,也就是五個手指頭的龍已經成為皇帝的象徵,臣民一律不得使用。

    元朝官員服飾

    文官戴幞頭,也就是隋唐宋明時期那種前低後高、好象兩級臺階,腦袋後面再橫著長出兩條“翅膀”的帽子,和故宋還有後來的明朝一樣,元朝官員戴的幞頭通體用黑紗製成,也就是所說的“烏紗帽”。衣服也學宋朝榜樣,按顏色區分品級,分成紫、緋、綠三級,一到五品的官穿紫色羅袍,六、七品緋袍,也就是紅色的,八、九品則是綠袍。在此之外,不同官品還有圖案和腰帶材質的區別:一品繡五寸直徑的大獨斜花,二品三寸小獨斜花,三品是二寸無枝葉的散答花,四、五品為一寸五分的小雜花,六、七品一寸小雜花,八、九品則沒有圖案;玉質腰帶最貴重,給一品大官專用,二品用花犀帶,三、四品荔枝金帶,五品以下都是烏犀角帶,等級忒是森嚴,後來明朝發明的鳥獸補子、清朝搞出的頂戴花翎,更將這等級體系越玩越變態了。不過仔細觀察這元朝官員的袍服,和宋、明還是有所不同,那就是袖口窄小,帶了些北族氣息,而沒有漢家傳統的那種寬大袖子了。

    除了窄袖,文官的服飾大體上還是中原味較濃,但再回頭去瞧武官,就跟文官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了--鈸笠冠加“答忽”,也有人願意穿中原官袍,但頭上頂著的仍是笠帽。這倒也不奇怪,由於元代漢人多文官,蒙古人多武官,自然而然便形成了這種格局。

    元朝皇帝的護衛軍,蒙古話叫“怯薛”,意思是輪值宿衛,這支軍隊裡計程車兵,就是“怯薛歹”。話說這是當年成吉思汗建立的隊伍,有傳統的老部隊了啊,都是從各部落中精選來出類拔萃的人,平日分成四班,三天一班,輪流保衛大汗,打起仗來就是中軍精銳!不僅如此,當上怯薛歹之後身份也就提高了,地位和待遇如同官員一般,而士兵一退役,就可以直接到地方上去當官,想飛黃騰達容易得很;不僅如此,這元朝的怯薛除了護衛之外,還要參加管理宮廷事務,皇帝在裡面選擇能幹的人去分管冠服、弓矢、食飲、文史、車馬、廬帳、府庫、醫藥、卜祝之事[注];而到了朝廷上,四班怯薛中輪值到的部隊長,不僅掌管怯薛衛士,還可以參與當天的朝政討論。

    那麼,這些不管事務、真正當衛士的“怯薛歹”們,在朝堂之上又穿些啥呢?別看這裡頭多半是蒙古人,可頭上戴的卻是漢式幞頭,或者唐巾--就是幞頭的一種,旁邊並無硬的“翅膀”,而是在後頭垂下兩根軟布條的那種,也有的人戴頭盔,蒙式漢式的都有;衣服有絲袍,也有皮襖,外面罩著副皮甲;腿上纏著絲絹做的綁腿,腳穿高腰皮靴。真叫個蒙漢合壁,南北混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春夏季有哪些快時尚基本款搭配推薦,休閒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