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草書 從甲骨文發展到今天的漢字,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文字的發展經過了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幾個階段。這幾種字型的通行時間有時並非截然有前後明顯的劃分,而是並行或交叉的。 金文又稱鐘鼎文和銘文,是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它從商朝後期開始在青銅器上出現,至西周時發展起來。大體上商後期在青銅器上的銘文不超過50字,西周末年的毛公鼎上鑄的文字則長達497字。現代先後出土的商周青銅器大約有1萬件以上。金文據古文字學家容庚所編《金文編》統計,大約單字共3000多個,其中2000字已經認識。金文的形體和結構,同甲骨文非常相近,基本上是一種字形。 到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經歷巨大變革,經濟文化蓬勃發展,文字應用也越來越廣泛。這時的文字趨向簡化,各諸侯國因不相統一而形成“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的情況,大體上秦國用大篆,六國用“六國古文”。六國古文也是一種“篆”,從字形上看比秦國文字與西周的金文有更近的親緣關係。篆的意思就是把筆畫拉長,成為一種柔婉美化的長線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在全國範圍內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規定通行全國的標準字形。秦始皇命令李斯等整理文字,改定字型,由李斯書寫出標準字型《倉頜篇》,趙高作出《爰歷篇》,胡毋敬作《博學篇》,讓全國統一用他們簡化後的字型書寫,這就是小篆。 小篆又逐漸被更方便更簡化的隸書所代替。據說隸書最初是由下層低賤的人們使用的,當時“隸”指“徒隸”, 本來隸書這種簡便的字是寫給他們看的。後來在民間用得多了,盛行起來,連統治階級也不得不用這種字書寫了,到漢朝時就成為全國範圍的正式書寫體。當代流傳下來的漢碑,就是由這種隸書寫成的。 隸書後來又演變成草書。這是一種隸書的快寫體,它發展成為獨立字型,大約始於東漢。與草書同時興起的還有楷書,它又名“正書”或“真書”,成熟於東漢時期,盛行在魏晉南北朝時代。最後出現於東漢末年的一種字型是行書,基本上是楷書的樣子,可以說是楷書的一個支派。楷書、行書和草書,一直流傳至今。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草書 從甲骨文發展到今天的漢字,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文字的發展經過了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幾個階段。這幾種字型的通行時間有時並非截然有前後明顯的劃分,而是並行或交叉的。 金文又稱鐘鼎文和銘文,是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它從商朝後期開始在青銅器上出現,至西周時發展起來。大體上商後期在青銅器上的銘文不超過50字,西周末年的毛公鼎上鑄的文字則長達497字。現代先後出土的商周青銅器大約有1萬件以上。金文據古文字學家容庚所編《金文編》統計,大約單字共3000多個,其中2000字已經認識。金文的形體和結構,同甲骨文非常相近,基本上是一種字形。 到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經歷巨大變革,經濟文化蓬勃發展,文字應用也越來越廣泛。這時的文字趨向簡化,各諸侯國因不相統一而形成“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的情況,大體上秦國用大篆,六國用“六國古文”。六國古文也是一種“篆”,從字形上看比秦國文字與西周的金文有更近的親緣關係。篆的意思就是把筆畫拉長,成為一種柔婉美化的長線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在全國範圍內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規定通行全國的標準字形。秦始皇命令李斯等整理文字,改定字型,由李斯書寫出標準字型《倉頜篇》,趙高作出《爰歷篇》,胡毋敬作《博學篇》,讓全國統一用他們簡化後的字型書寫,這就是小篆。 小篆又逐漸被更方便更簡化的隸書所代替。據說隸書最初是由下層低賤的人們使用的,當時“隸”指“徒隸”, 本來隸書這種簡便的字是寫給他們看的。後來在民間用得多了,盛行起來,連統治階級也不得不用這種字書寫了,到漢朝時就成為全國範圍的正式書寫體。當代流傳下來的漢碑,就是由這種隸書寫成的。 隸書後來又演變成草書。這是一種隸書的快寫體,它發展成為獨立字型,大約始於東漢。與草書同時興起的還有楷書,它又名“正書”或“真書”,成熟於東漢時期,盛行在魏晉南北朝時代。最後出現於東漢末年的一種字型是行書,基本上是楷書的樣子,可以說是楷書的一個支派。楷書、行書和草書,一直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