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水墨鄂州

    對於我們來說,最熟悉的莫過於考試了,家長、老師及學生無不對考試頂禮膜拜。說到考試,就必須要講隋文帝開創的科舉制度。科舉制度為後來的考試製度奠定了基礎,這是隋文帝的對中國歷史發展的突出貢獻,永載史冊。何謂科舉?科舉是君主、朝廷選拔人才的主要途徑,考試合格者將成為官僚隊伍的第三梯隊。這個制度的意義就在於打破了氏族壟斷仕途的現狀,奠定了其後一千多年人才選拔的基礎。

      科舉制度越到後來,越僵化了,廣受非議,很多人認為會禁錮人的創造力。不過,科舉制度雖然也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弊端,但是在所有的選撥人才制度中,科舉是一種最不壞的制度。科舉制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公平,較之漢代的察舉制和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有很大的進步,他的意義就在於,平民子弟也有了上升的途徑。

      兩漢時期實現察舉制,主要依據人才在地方上的聲望,稱為“鄉舉裡選”,其實這種制度根本就沒有公平性可言,能被推舉上去永遠都是豪強地主家庭的出身的子弟,到了東漢末年以至於出現“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的腐朽居面。而九品中正制選拔人才特別強調士庶之分和門第高低,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當官的推薦當官的,仕途還是被士族豪強所把持,比起來察舉制也並沒有什麼進步,更沒有公平性可言了。

      可以看得出,相對於科舉度,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對人才的扼殺是顯而易見的,漢末與晉末的衰頹也一定程度上與人才選拔制度有關,因為不管察舉制還是九品中正制,做官的永遠都是侷限在小圈圈內,而官位士族代代相傳就是滋生官僚腐敗溫床,更嚴重的後果是家族勢力不斷坐大,就容易造成地方割據,以至於諸侯征伐不休,最終引起國家分裂。

      楊堅一上臺,實現大刀闊斧的改革,不僅改變了北周鮮卑化政策,在恢復漢族文化的同時,在固有的文化基礎上也進行了全面的革新,而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官員更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公元587年,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下令地方上推舉人才,參加考試,不問出身門第,透過考試的就可以做官,要求每年各州薦舉貢士三人入京考試,成績優異者稱秀才。後來又實行分科考試,由京官五品以上和地方總管、刺史薦舉考生,分常舉和制舉兩類。常舉,每年一次,考生有各級學校中的生徒,主要由校方保送推薦給尚書省登入。還有未經過學校臺階的自學者,先在州縣中報名,經地方初步考試,然後由地方長官每年帶往長安,這稱為“鄉貢”。

      到了隋煬帝時已經正式設定進士科,到了唐朝科舉制度逐漸完善,常設的考試科目很多,以進士、明經兩科最重要,考試內容主要是儒家經典以及史籍等,如《禮記》、《春秋左氏傳》、《詩》、《周禮》、《儀禮》、《易》、《尚書》、《春秋公羊傳》、《春秋毅梁傳》等。

      考試的形式,有貼文、口試、策問、詩賦等。所謂的貼文,主要是考核學子對四書五經的熟悉程度,一般是取經中幾字為題,考生必須將上下文貫通背出,以背出多少字而定等第。口試,考核考生的應對能力,也叫墨義,考生口頭應對考官所出題目,以答出十分之九為合格。策問,就是我們現在熟悉的命題作文,這是主要考核考生有無真才實學。此外詩賦,由考官出題,並限音韻,考生據此作詩作賦。

      隋文帝開創的科舉考試製度,在中國實行了長達一千三百多年,不僅對推動了中國歷史程序有著積極的意義,對東南亞甚至整個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雖然到了明清兩代,八股文的出現,禁錮了人的思維,但是這並不是考試製度的錯,而是考試內容的僵化,也就是說這個科舉制度的設定還是合理的,出問題的是考試內容。試想,如果沒有科舉制,官僚和帝王一樣,都是世襲,當官的永遠都是當官的,子子孫孫坐享其成,享受榮華富貴,成為國家的蠹蟲,嚴重阻礙社會的進步,而平民子弟永無出頭之日。

  • 2 # 史雲生

    這兩天熱火朝天的高考剛結束,有人歡喜有人憂。中國的莘莘學子對於高考那是既愛又恨,愛它能改變命運,也恨它給我們帶來的苦。

    其實高考可以說是另一種科舉考試,只是形式不同,比之古代的科舉制要完善的多。科舉制這個選拔人才的制度是隋文帝楊堅發明的,它的影響力不止是在中國,而是全世界。

    為中國千年歷史選拔了大量的人才

    在隋朝前,中國的朝代選拔人才是透過察舉制或是世襲制。這兩種選拔人才的制度都有很明顯的弊端——就是進階仕途的路被世家給壟斷,那些出身底層的百姓根本就沒有機會進入仕途,為國家效力,光宗耀祖。

    隋文帝楊堅發明科舉制,透過考試的方式來為國家選舉人才,讓那些有才又想報效國家的平民有了進入仕途的機會。國家的人才不再侷限於世襲和察舉,發掘了大量的國家人才。幫助自己管理國家,建設好國家。

    科舉制製造出了大量文人

    熟悉中國歷史的人不難發現,在隋朝之前,中國的文學基本上是侷限於官方的作品。在春秋戰國後,那些在文學上有點地位的文學作品,基本上都是官方組織撰寫的。很少有民間文人的作品,更別說能有膾炙人口的民間作品。

    但是,這一現象在隋朝後好像就斷絕了。尤其是唐宋兩朝,出現了很多在文學領域舉足輕重的人物。不知道中國的整個歷史是不是這樣,但是至少在我熟知的那些歷史文人,絕大多數都是唐宋時期的。

    在隋文帝發明科舉制之後,民間文化發展迅速,大量的民間文學作品急劇增加,遠遠超過了官方文學作品。而且那些歷史上的文化名人,基本上都是考過科舉,他們最初讀書的目的也是為了考科舉。

    今天,出於大國林立的世界,華人對自己的文化無比自信,中國文化走向世界,隋文帝的科舉制度是功不可沒的。

  • 3 # 曹城少年

    科舉制度的興起就是為了代替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等流傳下來的人才選舉方法,為什麼要代替?隨著時間的發展很多制度都會顯示出他們的弊端,比如,隋朝的時候,那是門閥士族把控著整個朝廷,相當於他們推舉了一個皇帝來充當新聞發言人。就好比現在的美劇中所描繪的那樣,一個公司就可以在背後控制整個國家的總統大選。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皇帝是天子,高高在上的九五至尊,怎能是哪個門閥士族來控制的,要想擺脫他們的控制只有透過其他方式,這時候科舉制度就應運而生了。

    歷史貢獻也是很大的,

    第一,讓天下的學子都有機會透過科舉來參於國家的大事,增加寒門子弟的數量制衡門閥士族的力量,每一個帝王要的就是平衡。與此同時,寒門子弟有了個更好的出路。

    第二,文化氣息變得濃厚。國家政策就是指揮棒,天下的學子都想透過科舉來改變自己的命運,來光宗耀祖。大家的學習氛圍濃重了,文化氣息自然濃厚,歷史的底蘊更加豐富,我們現在可以從唐詩、宋詞、元曲、明小說感受不同時代的魅力。

    科舉制度是一個偉大的發明,講究的是唯才是舉,唯賢是舉,打破階級的固化,讓天下人都有機會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幼升小該怎麼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