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意覺迷

    從出土金文來看,西周時期的史官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商代的文官世家,他們應該對西周早期的文化建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西周文明繼承了一部分商代的文明。但西周王朝應該不滿於商朝遺族們壟斷史官體系,他們後來也逐漸培養了自己的史官系統。原本商人史官在周朝宮廷中的影響力應該是逐漸衰弱了。而隨著周朝分封諸侯,一部分史官則被派往諸侯國,幫助建立當地的史官系統,如此一來,各地諸侯國也都逐漸擁有了自己的史官。也和周王室的舉動類似,諸侯國也開始培養自己本土的史官,中央派來協助他們的史官在諸侯國的地位也有所下降。部分史官為了提高自己在諸侯國的聲譽,對諸侯國發生的一些政治事件進行個性化書寫,並且賭上史官的職業尊嚴來維護,於是有了諸如“趙盾弒君”、“崔杼弒君”的史官故事發生。不過這些史官所記錄的資訊,往往沒有多餘的副本,所以一旦發生動盪,極容易被燒燬,這倒未必是秦始皇時期才如此。當然,秦始皇時期的焚書事件對各國史書的破壞是極大的。除非有人在之前就把史書帶入墓中陪葬,才有可能保住一部分資訊。

  • 2 # 先道而後術

    先說答案再具體闡述。是的,諸侯國的國史是被秦始皇被燒了。但是,在秦國國家圖書館留有副本。

    一、焚書時間。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

    二、焚書背景。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陽宮殿大擺筵席,有一個叫周青臣的當面讚美秦始皇的威德,秦始皇很高興。聚餐在一片輕鬆愉快、高聲讚美的和諧氣氛中進行。俗話說,酒無好酒,宴無好宴,正在這個時候,有一個人站出來明確直接堅定的反對秦始皇的既定國策郡縣制。大家記住他的名字,就是因為他的不當言論才引發了焚書坑儒嚴重事件。他叫淳于越,是齊華人,博士。他說,周青臣當面阿諛奉承,不是忠臣。陛下應該仿效商周,搞分封制。秦始皇讓眾大臣討論淳于越的意見。丞相李斯的意見是,國家制度要因時而變,愚陋的儒生理解不了這些深奧的道理。不但沒能力理解,還誹謗當世,惑亂民心。請求陛下下令焚燬天下典籍,以此禁止那些儒生引用古代人的事蹟和言語來誹謗當世。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建議。

    三、焚書種類。除秦國的典籍、國家圖書館的藏書、醫藥、占卜、種植之類的典籍外,其他的全部焚燬。

    四、焚書次數。秦始皇焚書一次,項羽又焚書一次。項羽不是單純的焚書,而是燒燬房屋,房屋內的典籍自然也被燒燬。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五、倖存的典籍。秦始皇焚書並不是全部燒燬一個不留,國家圖書館記憶體的有典籍副本。當時劉邦進咸陽,別的人都哄搶金銀珠寶,只有蕭何搬運竹簡。但是,蕭何的側重點是瞭解秦國的土地、人口、賦稅等和戰爭有關的檔案檔案,再加上竹簡既多又笨重,不容易搬運,所以,蕭何也沒搶救出歷史、諸子百家之類的典籍,包括《詩經》。還有的倖存的典籍是被不怕死的藏起來了,比如孔子八世孫孔鮒把《尚書》《孝經》《論語註疏》藏到牆壁夾層中。還有一部分是靠背誦,口口相傳,到漢代再憑記憶寫出來。

  • 3 # 君山話史

    六國史書都被秦始皇燒掉了,以至於戰國時代的歷史極其混亂,史料殘缺不全。在先秦,各國都置有史官,而且史官獨立性是很高的。

    中國從很早開始,就是一個歷史觀念很發達的國家。在先秦,文化發達的東方各諸侯國均非常重視史實的記錄,因而史官有著極為特殊的地位。史官的職責就是要如實地記下重大的事件,春秋時代便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說,倘若沒有史官的記錄,什麼功啊、德啊,哪裡能被後人所記得?

    先秦史官記史的嚴謹性,可以從兩個例子看出來,一個是“趙盾弒君”,一個是“崔杼弒君”,此二例最能說明先秦史官乃是以生命記史。

    先來說說“趙盾弒君”。

    晉靈公是晉國非常壞的君主,後來晉國執政趙盾的族弟趙穿,發動政變,殺死晉靈公。趙穿弒君時,趙盾為了避嫌,假裝成欲逃難到他國的樣子,逗留在晉國邊界線附近。用現在的話說,趙盾有“不在場的證明”。然而,趙盾裝作置身事外,與己無關,卻躲不過史官的筆伐,並且成就了一位史官的英名,這個史官就是董狐。

    太史董狐不畏強權,直寫“趙盾弒其君”。儘管晉靈公是趙穿所殺,但趙盾卻是背後主謀,這點是無疑的。從法律角度看,趙穿只是執行者,趙盾才是主犯。面對趙盾的詰問,太史董狐義正辭嚴道:“您是朝廷重臣,主政大夫,殺死君主的人乃是您的族弟趙穿。您返回朝廷後,對殺死君主的人又不問罪,那麼請問,弒君之事,如果不是您指使的,又是誰指使的?”

    此言一出,趙盾啞然,只能嘆氣離開。趙盾還是值得稱道,即便他敢於殺死國君,也並沒有加害於太史董狐,這不僅成就了太史董狐的聲名,而且同時也成就趙盾的聲名。後來孔老夫子稱讚董狐是“古之良史”的同時,也稱讚趙盾是“古之良大夫。”

    遇到趙盾,是董狐的運氣。但不是所有史官的運氣都這麼好。

    再來說說“崔杼弒君”。

    崔杼是齊國權臣,跟齊莊公因女人而爭風吃醋,弒殺國君。太史秉筆直:“崔杼弒其君。”崔杼大怒,要求刪掉這個記錄。太史堅持己見,歷史真相,豈能因權力的威逼而篡改呢?他以無以倫比的勇氣拒絕當權者的威脅,以生命捍衛自己的信念。

    崔杼沒有趙盾的胸懷,他相信自己握有生殺大權,足以使太使收回弒君的紀錄。但他失敗了,齊太史寧可選擇死,也不放棄自己的原則。太史被殺死了,崔杼喚來他的弟弟,責令改史,太史的弟弟一樣勇敢地選擇死亡,緊接著是第二個弟弟,也是一身傲骨,同樣付出生命的代價。

    太史的第三個弟弟做好犧牲的準備,就象茨威格在《異端的權利》中所說的,“以良心反抗暴力”。太史一家四個兄弟,以刀筆對抗強權與暴力,力量是如此微弱,然而精神是如此之強大,以致於殺人的崔杼慌了手腳,只能收起滴血的屠刀。這不僅是良心的勝利,也是春秋時代自由思想的勝利。

    不怕死的還大有人在。另外一名史官南史氏聽到太史兄弟被殺的訊息後,抱著竹簡跑了過來,準備繼續以死抗爭,只是他聽說崔杼絕望地釋放太史的第三個弟弟後,才回去了。

    用三條生命來捍衛史書的區區一句話,值得嗎?這不僅僅是捍衛一句話,更是捍衛一種信念,捍衛一種權利。對古代華人來說,歷史不僅是往事,更是一種信仰,劃出道德的準繩,懲惡揚善。古之史家,以生命寫史,然而,到了今天,卻有人腦子進了水,跟著外華人屁股後,叫囂著夏朝不存在之類的言論。不尊重歷史,就是不尊重自己。以前秦始皇不尊重歷史,一把火燒了史書,身死而國滅,此就是報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遊是在改變世界,還是在殘害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