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孔六十三

    這個事情可以分成內因和外因兩點來說。

    首先說外因。楊修是曹操的主簿,學識超群,聰明機敏,很擅於揣測曹操的心思。比如曹操在新建相府的門上寫一個“活”字,楊修就領悟到曹操的意思是門太闊,讓人把門改小;曹操在酥餅的盒子上寫了“一盒酥”,楊修便把酥餅分給了眾人吃;曹操在漢中戰爭中將“雞肋”做為口令,楊修便命令部下收拾行裝;也就是這次事件曹操以“擾亂軍心”的罪名殺了他。楊修總能揣測到曹操的用意,並且還總耍小聰明,多疑的曹操當然不會放過他。而司馬懿卻一直謹言慎行,從不出風頭,非常低調,所以安然無恙。

    我們再來說外因。楊修是曹植的老師兼謀士,支援曹植做世子。司馬懿是曹丕的謀臣,支援曹丕做世子。曹操在長久的考驗和思量後,決定立曹丕。司馬懿是曹丕的謀士,以後可以輔佐曹丕,曹操自然不會殺他。楊修做為曹植的謀士則萬萬不能留了。

    其一,殺了楊修就為曹丕以後繼位掃清障礙,給曹丕留下一個穩定的政治局勢。

    其二楊修死了,曹植的政治勢力就很弱了,那麼在曹丕繼位後就不會視這個弟弟為眼中釘,可以保全曹植。

    事實證明曹操的決定是對的,曹操繼位以後大權在握,曹植雖有兇險,但也保住了性命。司馬懿也非常有才能,幫著曹魏滅了蜀國和吳國。但令他最沒想到的是,他們曹魏的基業最後被司馬懿的子孫給篡奪了。曹操要是泉下有知,恐怕腸子都悔青了!

    一家之言,多多指點!

  • 2 # 安徽巢湖記憶

    楊修與司馬懿是兩個不相同的人,揚修有才,而且還喜歡賣弄自已的聰明,處處都揣摩曹公的心事,才開始的時候,曹公承認他有才。後來發現他能知道自己秘密,當然就想殺他了。而楊則不知道,當然會引來殺身之禍。司馬懿是什麼。他是專搞陰謀的,所以首先要保全自已,不會到處賣弄才幹。在曹公面前。偽裝成忠誠志士,處處都是維護曹操的。所以曹操從來就沒有想殺司馬懿的念頭。再者人的命運也不會殺的。如果殺了司馬懿。怎麼有了後來的晉朝。

  • 3 # 尚新源蠍子

    楊修恃才傲物,放蕩不羈,沒有政治頭腦,即使放在現在,在辦公室環境下,一樣是個失敗者!被曹操殺了很正常!

    司馬懿可是個出色的政治家,其政治才能比曹操有過之而無不及!知道進退,知道隱忍,藏而不漏,不給人留把柄,即使曹操知道他是奸雄也奈何不了他!

    楊修司馬懿兩人的下場自然不同!

  • 4 # 風輕雲淡147847477

    楊修太過張揚司馬懿過於低調。楊修鋒芒畢露,時時刻刻都在展示自己,司馬懿慎小謹微,從不暴露自己,這就是聰明和智慧的區別。

  • 5 # 不再遙望1

    楊修很司馬懿是截然不同的人。我們說聰明跟愛耍小聰明是另外一回事。楊修跟司馬懿都是有才之人,不同的是楊修喜歡在眾人面前賣弄自己的小聰明,先是一盒酥,理解成一人一口酥,再是曹操說雞肋,理解成撤軍。我們先不說這到底是不是曹操心底的真實想法,作為一個部下,經常去琢磨領導的心思沒錯,可是領導沒發話,你就把自己認為的想法說給眾人,這不是不給領導面子嗎?即使你說的是是領導所想的,可領導會怎麼想,難道作為部下,你比領導還有能耐,有先見之明?這是要犯上的節奏。曹操雖愛才,可也是多疑之人,對於有威脅到自己的,自然不能容忍。楊修也就成了枉死的冤魂。反觀司馬懿,司馬懿有狼視鷹顧之相,說的是狼奔跑時能夠一百八十度回頭,可身體依然向前跑,還有那像老鷹一樣銳利的目光。可為什麼曹操就沒殺司馬,因為司馬懿藏的太好了,在曹操生前,基本上司馬懿是沒什麼大作為,到後來曹丕曹睿才大展頭角。所以我就不認同大軍師司馬懿裡面的那個,司馬懿敢在曹操面前露出狼顧之相,早被曹操砍下人頭了!最後就一個字總結司馬為何活著,而楊修死了,就一個字忍

  • 6 # 史海尋蹤

    《三國演義》中描述,曹操駐軍漢中,進有馬超阻攔,退又恐蜀軍恥笑。正兩難之際,夏侯惇來請夜間口號,操隨口曰:“雞肋!”楊修知道後,叫隨行收拾行裝準備歸程。夏侯惇不解,問楊修在搞什麼么蛾子。楊修道:“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可惜,今進不能勝,退恐人笑,來日魏王必班師。”夏侯惇贊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回去便也收拾行李,手下依行。

    曹操晚上巡營,見眾人如此,大驚。問明原由,大怒:“汝怎敢謠言亂我軍心!”遂命刀斧手推出斬首。

    演義是文學作品,也說的神乎其神,多有不實。以曹操智慧胸襟,不是給逼的急,原也不會胡亂殺人,楊修到底是為何被殺?

    其實之前有個先例,官渡時前來歸降,前來獻燒糧之計的許攸。自恃曹操少時夥伴,又因功自傲,多次直呼小名“阿瞞”,恃才自傲觸犯領導權威,終至曹操忍無可忍,授意許褚殺之。

    而楊修平時愛出風頭,耍耍小聰明也就罷了,殺他,是因他觸犯了曹操的逆鱗。

    歷代君主,最重視接班人的選定,既要擇優,也要防止兄弟相殘。曹丕和曹植都是候選人,曹丕沉穩老練,曹植才華橫溢,兩難取捨,便派楊修作為輔佐曹植的老師。選儲君是天大的事,自是要公正公開憑各人真實本領。

    後曹操得知曹植是因受楊修之助方才屢屢透過考驗,失望傷心之餘,不禁遷怒楊修,這事曾在給楊修之父楊彪信中提到過:“足下賢子,恃父之豪,每不與吾同懷,……故頗恨恨”。 意即,您的好兒子楊修,仗著豪父的勢力,老是和我對著幹,不跟我一條心,故此我非常怨恨。後於建安二十四年,以“前後漏洩言教”之罪誅殺。

    反觀司馬懿,智慧甚高,情商更高,一見勢頭不對就裝病,平日低調隱忍,曹操料想曹丕儘可製得住他,誰知人算不過天算,曹氏命短,沒能熬的過司馬家,終被司馬謀奪。

  • 7 # 智慧改變命運

    科技科普促使人們養成理性思考和理性處理事務的習慣——凱騰聚知

    楊修屬於近臣——謀政而不統軍,司馬懿屬於外臣——謀軍固國開疆。

    對於近臣

    君王選謀禮遇,遠近收縮有度。然近易生怨,怨而很,狠而殺。

    家天下,做近臣需要順而有責,諫而有度的基本態度。

    楊修恃才傲物本易生怨。

    按照《三國演義》是矯詔亂軍。“雞肋”之令,看破先機而說給一個莽夫是不智。看破先機必須有成人之美才好活命。家天下作為近臣謀軍易丟命。但成就自己看好的靈醒的將軍給主帥借驢下坡的機會,成就將軍遠好過讓一個莽夫擅自亂軍令。

    按照《三國志》楊修作為太子太傅教導曹植,教導未來的國主在於指導引導學生獨立自主的決策,直接為學生出策則壞了禮度和傳位人不希望接班人是傀儡的原則!楊修死是必然。

    對於外臣

    掌軍的外臣,在家天下歷來是如履薄冰,掃不留神。敗仗要死,勝仗更有可能丟命。

    因此,從古到今軍機將軍都必須忠誠,隱蔽自己的其它政治訴求!

    司馬懿背後是司馬世族,國家沒有統一,世族力量需要提防,更需要使用好!

    司馬亂政在於曹氏(曹真等)亂政——外臣干政(曹操干政的後遺症),世族政治的缺點之一!

    曹真的失算導致自己丟命,進而導致曹氏失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時間停止和所有物質停止運動有區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