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夜孤城
-
2 # 使用者67724358697
主力沒有出兵。
秦發源地甘肅,陝西不過是當年東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後,豐鎬(西安)被犬戎殺得片甲不留。
秦國發源地在甘肅天水,秦公墓在甘肅隴南禮縣大堡子山。
秦攻破豐鎬(西安),趕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陽。
秦王仁厚,講究不戰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秦王滅六國,靠的是割地,真正攻城的有幾個?
人屠白起敗壞秦王名聲,被秦王直接賜死。
秦王嬴姓趙氏,秦王殺白起是為趙報仇;白起死後,秦王四十年未攻趙。
秦國攻佔魏國河西之地,準確的來說應該是秦國收復河西之地。主要有兩次大戰,秦國方面分別由商鞅和公孫衍掛帥。
這兩次戰役發生時,南韓都是剛經歷了大戰,元氣大傷,忙著回血,自顧不暇。楚國在公元前340年的第一次河西大戰期間,楚宣王逝世,楚國國殤,楚國政權處於交接階段,沒有參與。公元前330年的第二次河西大戰,楚國因自身問題,在隔岸觀火。
河西之地,扼守著秦國咽喉。在“三家分晉”之後,魏文侯富國強兵,禮賢下士,採用“李悝之法”使魏國迅速崛起,成為了當時綜合實力最強的諸侯國。任用名將吳起,佔領了河西之地,並更名為河西郡。
河西之地的丟失讓秦國更加閉塞,魏國進可隨時有多條線路攻秦,退可居高臨下切斷秦國東出要道。對秦國是相當沉重的打擊,以後出門要看魏國的臉色了。
但秦孝公繼位後,採用“商鞅之法”使秦國迅速發展,國力日漸強大。雖然跟魏國比,實力還有很大差距,但秦國在等待時機,一雪前恥。
1.商君掛帥,計擒公子卬。秦國的機會終於來了,公元前341年,魏國名將龐涓在馬陵道,遇齊軍埋伏,自殺身亡,麾下十萬魏軍被殲滅,魏國元氣大傷。秦國抓住機會,不給魏國以喘息之機,公元前340年,由商鞅領兵攻魏。
商鞅在魏國為官時,與公子卬關係不錯,於是修書一封給他,信的內容大概就是“不想和你打仗,就想和你把酒言歡之類的話,咱倆籤個盟約,各自引兵回去。”沒想到公子卬真的赴約了,結果被商鞅扣押,秦軍順勢大舉進攻,魏軍沒了主帥慌亂不堪,四散奔逃。此戰秦國收復了大片河西之地。
作為秦、魏兩國鄰居的南韓,此時在幹什麼呢?
南韓很受傷南韓不但受傷了,而且傷得很重。
南韓在此戰中雖未登場,卻是引發颶風的那隻“蝴蝶”。
公元前344年,魏國國君要自立為王,向天下發出了請帖。準備搞一個慶典,慶典當天他發現這些鄰居都沒來,尤其是親弟弟南韓沒來,也沒隨份子,魏惠王面子有些掛不住了,決定教訓一下小弟。於是,公元前341年,龐涓帶領著魏武卒向南韓進發了。
南韓知道打不過老大哥魏國,就向齊國求救。齊國參謀長孫臏做出了一次非常精彩的局勢分析:
魏龐涓伐韓。韓請救於齊。齊威王召大臣而謀曰:“蚤救孰與晚救?”成侯曰:“不如勿救。”田忌曰:“弗救則韓且折而入於魏,不如蚤救之。”孫臏曰:“夫韓、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韓受魏之兵,顧反聽命於韓也。且魏有破國之志,韓見亡,必東面而愬於齊矣。吾因深結韓之親而晚承魏之弊,則可受重利而得尊名也。”《資治通鑑》齊王採納孫臏的建議,等南韓堅持不住了再去救。
南韓哪裡是魏國的對手,五戰五敗,實在堅持不住了,只能依附於齊國。齊國派田忌、田盼、田嬰為將,孫臏為軍師,採用了屢試不爽的“圍魏救趙”之計,直撲魏國國都大梁,魏軍大敗於馬陵。
可以看出南韓已經被魏國打的奄奄一息,幾近滅國,齊國才出手。這樣一來,對於即將開打的秦、魏之戰,南韓根本不敢覬覦,只能休養生息。傷口未愈,怎敢貿然行動?
楚國此刻在幹什麼?
楚國新殤,朝局更迭楚國也是秦國和魏國的鄰國,秦、魏河西之戰為何不去湊熱鬧呢?原來楚國國內發生了一件大事,楚宣王駕崩了。
公元前340年,楚宣王薨,子威王商立。《資治通鑑》國君駕崩,朝中紛雜,雖然其子楚威王順利繼位,但國內事務需要過渡,國內穩定才是重中之重。而且此時,魏國和秦國都算有實力的諸侯,魏國是沒落的猛虎,秦國是新晉的豺狼,兩方對決,最好是兩敗俱傷才好,又何必跟著參與拉仇恨呢?所以,這時的楚國應該在忙宣王喪事。
大良造公孫衍出征,收復河西公元前332年,公孫衍伐魏,經過兩年激戰,斬敵八萬,俘獲魏軍主帥龍賈。次年,魏國將和河西之地全部交付與秦國。秦國在三代君王的勵精圖治下,終於收復河西之地。
這次戰爭南韓又在幹什麼呢?
南韓自身難保秦國在公元前335年攻伐南韓,攻克重鎮宜陽。秦國打魏國之前,先挑了弱小的南韓進行敲打,把剛剛緩過來的南韓又給打倒了,南韓本就實力不濟,一直處於食物鏈低端,又經歷了與秦的敗仗,根本無力在兩年後的秦、魏之戰中有大作為。一直處在被動挨打局面的南韓,只能“獨善其身”了。秦、魏不來討伐已經不錯了,哪裡敢去招惹呢?南韓只能是“臥床養傷”。
楚國此刻又在幹什麼呢?
楚國怕惹火燒身,工作重心在吳越楚國在公元前334年吞併了吳越之地,並在與齊國的戰爭中取得了勝利,此時可謂兵強馬壯,為何也未插手此事呢?
我覺得有兩方面原因,一是秦國不好惹,楚國沒有必勝的把握。這一點從楚威王和蘇秦的對話就能看出端倪。
“寡人之國西與秦接境,秦有舉巴蜀並漢中之心。秦,虎狼之國,不可親也。而韓、魏迫於秦患,不可與深謀,與深謀恐反人以入於秦,故謀未發而國已危矣。寡人自料,以楚當秦,不見勝也;內與群臣謀,不足恃也。寡人臥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搖搖然如縣旌而無所終薄。”《史記》蘇秦合縱六國,對抗秦國,楚威王的意思是六國謀秦,楚國必分一杯羹,但要楚國和秦國決鬥,那是萬萬不能。
“韓、魏迫於秦患,不可與深謀”,很明顯,楚威王並不信任魏國,此時幫魏國,日後秦國還能幫魏國來打楚國,這是楚威王不願看到的。
第二方面,楚國剛吞併吳越之地,內部有矛盾。吳越皆是富庶之地,楚國的首要任務就是民族融合,內部穩定。讓吳越之地真正的成為楚國的糧倉、兵營。而且此時的楚威王身體已經日薄西山,是將死之人(公元前329年楚威王薨),楚國怎麼會再開戰端呢?
所以,這時楚國在坐山觀虎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