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毛劍傑

    良渚文化的前身是馬家浜文化和崧澤文化。作為一種主體,良渚文化並未被任何一種文化所完整地繼承和發展下來, 它的一部分文化內涵(以黑灰陶為代表)為後來的馬橋文化所承襲, 它的另一部分文化內涵(以玉器和神像形紋為特徵)被殷商文化所含化, 作為完整的良渚文化主體已不復存在。雖然良渚文化解體消失了, 但從馬橋文化和中原文化中,乃至更遙遠的區域,都可以依稀尋到良渚文化的影子。

    當良渚“原始文字”漸漸在其他古文化型別中留下印記、並傳之後世的同時,良渚文化自身卻漸漸湮滅無蹤了。它曾是4000-5000年前中國發展水平最高的古文化之一,但存在了千年後卻似乎突然中斷。

    它與所謂的後繼型別馬橋文化缺乏明晰的繼承關係:前者常見的耘田器不見於馬橋文化,而馬橋遺址的發掘品中也不見有石犁。顯然,從農耕技術這個主要因素來看,馬橋文化較之良渚文化並沒有發展和進步,有著文明發展史上典型的低落期特點。

    對於良渚文化在此間遭遇的困境,考古學家們給出了許多種猜測:它也許是遭遇了中原南下部落的入侵及奴役,而被奴役的原因則是“窮奢極欲的埋葬制度,和人口廣泛從事玉器製作等非生產勞動,破壞了以農業為基礎的生產經濟,最後導致無法抵禦外來入侵而滅亡。還有人給出了大洪水及海侵的說法。

    但無論是外部入侵還是自然原因,當良渚人面對災難時,他們中的一部分很可能離開故土,開始了漫長的遷徙。而他們的城池和墓穴,卻永久留存了下來。由此產生另一問題:若遷徙說合理,那麼良渚人會去往哪裡?

    向北:中原禮制的淵源

    良渚文化與馬橋文化間缺乏明確的繼承關係,但中原的一些後起文化型別中,卻出現了諸多來自良渚文化的因素,如二里頭文化、商文化等。

    源自豫西河南龍山文化晚期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二里頭文化,其遺址中出現的玉琮、玉絨、綠松、石飾等禮器,以及絲帛、漆器等,都是在良渚文化中製造工藝和正規化高度成熟的器物。此外,二里頭文化一、二期的炊器,主要是深腹罐和鼎,而良渚文化的炊器也主要為釜和鼎。倒是龍山文化中常見的單耳罐等器物,卻不見蹤跡。此間,顯然有著外來文化與當地文化融合、發展的因素。

    至於後世中原的禮器,則更具鮮明的良渚文化特徵:玉材、生漆和絲織品的帛,都是禮器的主要原料。而夏代玉製禮器中的重要器形玉錐、玉璜,恰恰流行於東南地區,而為新石器時代其它文化所不見。

    尤其是,二里頭文化晚期遺址中發現的“圭”,與良渚文化遺址中出土的玉圭如出一轍,兩者之間的傳承關係十分明顯。而用玉器隨葬,正是良渚文化時期的一種獨特葬俗,所葬玉器中引人注目的有玉瓊、玉璧等。《周禮·大宗伯》有“瓊璧以斂屍”的記載,顯然,良諸文化的玉斂葬體現了這一禮制的淵源。

    向南:來到福建地區

    良渚人或許也有南下福建、廣東的。其最重要的證據,就是在浙南、閩北,甚至粵東各處古文化遺址中出現的良渚式黑陶。

    如同時代的閩江流域曇石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並不直接毗鄰,兩者之間被閩東北及浙南的大片山脈相隔。然而彼此間卻有著深入的文化交流:曇石山文化陶器的胎質,主要為泥質磨光灰黑陶和夾砂灰黃陶,而良渚陶器的胎質,最為明顯的特徵就是泥質灰陶和黑皮磨光陶。

    據此,考古學家們認為,曇石山文化的灰黑陶,很有可能吸收了良渚文化的製作技術。

    此外又如石錛這種生產工具,主要分佈於中國東部和南部地區,長期以來一直作為“中國東南區新石器文化的主要特徵”之一。這恰恰是曇石山文化的主要生產工具。值得注意的是,有段石錛在良渚文化發現很多,就是整個浙江乃至環太湖區域也是常見之器。

    我們想象良渚人艱難的南遷歷程——這遠比北上艱難,他們一路要翻過武夷山、仙霞嶺、洞宮山、雁蕩山、括蒼山等海拔1000-2000米不等、連綿不斷的山脈,但另一種可能是,良渚人或憑藉先進的舟楫技術,透過海道經常與對方交流、傳播——久居於水網密集之地的良渚先民習於水性、擅乘舟楫,這已為良渚遺址中大量出土的木槳所證實。

    向西:從良渚神徽到三星堆

    良渚人同時還可能西進了。

    距淳安縣城西北5公里一處50米高的平緩小山崗上,考古學家們在表土約 1米深處發現了玉瓊和玉錐一件。

    瓊、錐組合的墓葬,是良諸文化墓葬的又一鮮明特點,而且還顯示墓主有一定的身份等級。有研究者認為,擁有瓊、錐的墓主,通常應是“掌握軍政大權和神權的酋長”。如反山遺址,便都是有瓊、錐合葬的。

    而淳安玉瓊的出土地及瓊的形制和紋飾顯示,它與良渚文化玉瓊所反映的文化內容高度一致。

    另一處淳安古文化遺址——五龍島。五龍島位於淳安縣城千島湖鎮西北面,距縣城約4公里,屬千島湖中心湖區。考古學家們曾在南面山坡表面採集到石器20件,器物則以生產工具為主,有石斧、石械、石鑿、石鐮、石箭鏈、石網墜……特別一說的,則是石錛和魚鰭形鼎足、丁字形鼎足。這些也都是良渚文化的代表性器物。

    但良渚人的西行腳步,顯然遠遠沒有隻停留在淳安。早有人指出四川廣漢三星堆青銅縱目人面像與東南河姆渡太陽神徽、良渚神徽的驚人相似,許多學者已經認同前者是後者的演化。

    但種種跡象表明,三星堆古遺址出土的器物上也不同程度地體現出了北方多種文化,這就否定了三星堆文明是直接由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西行而來,而很可能是由長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沿海岸北上經良渚文化,繼而向黃河下游、黃河中游遷徙,在融合了更多的北方文化之後,又轉而南下。

    向東:良渚人曾遠渡重洋?

    近年來關於良渚人足跡更為驚人的發現,則是良渚先民很可能走得更遠:從華南沿海出發橫渡太平洋,到了太平洋的許多島嶼上。

    此前,人類學家們已經發現,太平洋島嶼密克羅尼西亞人、波利尼西亞人這兩支現代族群與大洋洲土著居民間,幾乎沒有任何基因聯絡。這項發現支援了一直以來的一個理論,即看上去非常符合大洋洲土著特徵的波利尼西亞人,其實是東亞人及中國臺灣原住民的後裔。他們當年是透過逐島移居到大洋洲的。

    對比良渚及大洋洲同時代出土、驚人相似的木槳、石錛,大約可以想象出一幅移民圖,大約5000年前,部分良渚先民離開大本營,勇敢地去征服海洋。他們憑藉高超的航海技術,不畏驚濤駭浪,首先來到福建,而後去往臺灣,接著登陸幾乎每一個可以住人的太平洋島嶼。

    在一個島嶼生活了幾百年或上千年後,他們中的一些再次被深不見底的大海誘惑,駕船西行。大約在公元前1200年,他們到達了西波利尼西亞地區,公元1000年左右,他們征服了波利尼西亞的最後一塊島嶼紐西蘭,進化成今天的紐西蘭土著毛利人……

  • 2 # 馬陵文化

    良渚文化止於花廳,也就是現在江蘇新沂的馬陵山花廳,和大汶口文化南北相融,創造了更高的花廳文化,當年良渚人遷徙至此,和還是大汶口文化的東夷人(沂河,沂水,沂南以前的沂是夷字)發生衝突,最後在南馬陵的花廳落地生根,後來文化相融,創造了最早的父系社會武力征伐具有奴隸制和階級統治的古國形制,其文化在後期的龍山文化中影響巨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夥相親。可怕的是相親遇到的奇葩的物件,能說說你相親的奇葩經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