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小南風
-
2 # 豪月文化藝術空間
戲曲作為中國幾千年來流轉至今的中華傳統文化瑰寶,有著深厚的底蘊和內涵,是中華民族發展精髓。在歷史的發展長河中,每個時期都有著不同的歷史使命,特別是在新中國成立以來,傳統戲曲作為一種古老的藝術形式,被很好的保留傳承下來,在新中國各個時期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在近些年來,由於中國改革開放,人民群眾的文化娛樂得到了極大的豐富,西方娛樂文化的盛行,使中國傳統文化戲曲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衝擊,致使戲曲文化演出市場低迷,觀眾大幅度流失,一時間戲曲沒有了觀眾。
然而,國家也不斷出臺了各項扶持推動戲曲發展有利政策,“舞臺藝術送農民”“戲曲進基層”“戲曲進鄉村”“戲曲進校園”等政策應運而生,隨著各項政策的落實,一定會對戲曲大繁榮與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在我看來,中國的戲曲並沒有沒落,是正在一個轉型期,一個發展中的過渡階段,在黨和政府的關心支援下,中國戲曲一定會迎來一個明媚的春天。
-
3 # 精選曲藝
您好!你提出這個問題,我可以試著揣摩一下,你應該是感覺到戲曲藝術已經出現了衰落或者說是今天的戲曲愛好者中年輕人不多,所以才會提出這樣的問題。我是一個戲曲愛好者,我來回答下這個問題,戲曲到底過不過時?應該被時代的潮流所拋棄嗎?我的觀點是不應該被拋棄,而是應該大力發展,傳承戲曲藝術,讓戲曲藝術發揚光大,這是我的觀點。我之所以這樣說,主要有一下幾個原因:
第一,戲曲是我們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至今為止已經有多年的歷史,經過了幾代人的努力,今天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戲曲至今已經有七百多年的發展歷史,經過了創立,發展,興盛這樣一個過程,每一代人都付出了相當大的努力,從表演技巧,唱腔,服飾,演出形式,演奏樂器等等方面不斷的完善,形成了現在“唱、念、做、打”等表演形式和”生、旦、淨、末、醜”不同行當。可以說,今天的戲曲已經相當的成熟了,所以從這方面來看,老一代藝術家的努力到我們這不能隨隨便便的丟棄了,我們要做的應該是在老一輩藝術家的基礎上,努力發展戲曲藝術,傳播戲曲文化,讓戲曲藝術真正的發揚光大。
第二,戲曲演員和戲曲愛好者的數目並不少,技術的發展帶來的衝擊性對這部分人來說並不大,有存在的合理性。中國地方戲曲據官方的統計資料顯示,大約有360多種,各種地方小曲,地方戲,京劇,豫劇,梆子,墜子,黃梅戲,川劇,評劇,晉劇,大鼓等等,有一大批的戲曲愛好者的支援,同時也有很多的演員從事這一行業,從這個角度來說,雖然說今天的網路技術發達,各種新的娛樂方式不斷出現,年輕人喜歡追逐潮流,不願意靜下心來去了解戲曲文化等等,但是真正對喜歡戲曲的朋友來說,可以說是不會動搖他們對戲曲的喜愛的。
第三,戲曲藝術非常的接近百姓生活,是一種接地氣的藝術形式。如果你對戲曲有點了解,你應該知道,中國有很多地方戲曲,中原地區的豫劇,曲劇,北方天津,北京一帶的京劇,京韻大鼓,陝北地區的秦腔,東北地區的二人轉,安徽地區的黃梅戲等等,這些戲曲都與當地的文化息息相關,非常的貼近老百姓的生活,所以相對於其他藝術形式,比如說音樂,電影這些,都會讓你覺得裡自己非常的遙遠,從而會在內心形成一定的距離感,電影裡面的場景,打打殺殺,真實的生活中很少出現的。過去娛樂方式少,老百姓都喜歡聽戲曲,不僅放鬆了心情,一定程度上也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
第四,戲曲有自己獨特的魅力,戲曲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應該被髮揚光大。戲曲相對於音樂,話劇,電影,電視劇這些藝術形式來說,有自己的獨特魅力,戲曲中有音樂中的“唱”;有話劇,電影裡面的“演”;還有電視劇裡面的”劇情“,同時,戲曲還是將幕後樂手展現在舞臺上的一種獨特表現形式。
綜合以上的原因來看,雖然說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各種娛樂方式層出不窮,但是戲曲仍沒有過時,仍有一大批的愛好者在支援這它的發展。現今,德雲社走紅,又喚起了一大批年輕人對傳統藝術的喜愛,我相信,戲曲一定會傳承下去,發揚光大的,這需要我們新一代的年輕人,專業演員的認真宣傳和傳播,總有一天戲曲會重新綻放其生命力的。
-
4 # 隋亂唐定五十騎
從大環境來看,人們都有強烈的物質慾望,渴望迅速發財致富,心氣也越來越浮躁。改革開放前人們的生活普遍貧窮而樂觀,開放後生活節奏變得越來越快,幹什麼都爭先恐後,尤其是搶著做第一批富起來的人。如今貧富分化日益嚴重,使人們心態變得浮躁,新一代的年輕人不再接受這種相對拖沓緩慢的藝術形式,這樣觀眾群體也出現了斷層。
從娛樂形式來看,過去的娛樂形式比較少,藝術產品也比較少,集中在幾首歌曲,幾部電影,八個樣板戲上。改革開放後,大量的港澳臺和外國的音樂歌曲、電影、電視、遊戲機紛至沓來,衝擊了人們的頭腦,很快抓住了年輕人的眼球。隨著科技的發展,電腦、智慧手機的普及,卡拉OK歌廳、舞廳等這些藝術門類由於通俗易懂,節奏明快,容易抓住年輕人的求新求異求快的心理需求。還有各類遊戲刺激大腦,使人上癮,更是讓年輕人夜以繼日,廢寢忘食,樂此不疲。中國戲曲內涵深刻,藝術性強,要求觀眾有一定的文化修養,懂得欣賞戲曲中的表現手段。這需要長期的薰陶和培養才能獲得這種欣賞能力。
還有就是改革開放以來,市場化的觀念深入人心。把中國戲曲劇團推向了市場,讓劇團自己養活自己。這種改革缺乏頂層設計,盲目急躁,大多數劇團一下子在市場這片深水裡嗆著了,因為不能養活自己,很多戲曲人才被迫紛紛自謀出路,離開了戲曲行當,進軍影視小品行當裡去了。劇團解散了,人氣也沒了。這是中國戲曲的最大的損失。看這改革四十年,我作為行外人,根本就不知道有什麼新的劇目創作,能夠跟文革時期的八大樣板戲可以並肩,值得傳唱和傳承。沒有新的劇目,意味著吃老本,甚至老本都丟了不少。
雖然這麼多年來,有關部門一直在搶救祖宗傳下來的很多傳統劇目,以音配像這種方式儲存下來,但是有多少人去學習,這是一個未知數。中國戲曲行當學起來很苦呀。這需要童子功,從小熱愛戲曲才能堅持下來。行內人才流失,沒有更多的新人學習戲曲,再加上市場不景氣,前(錢)景渺茫,就這樣惡性迴圈,形勢越來越壞。目前來看,票房的利益讓影星、歌星紅得發紫,吸引了大量的年輕人去報考電影學院,即使是學戲曲的孩子,也願意去影視圈發展。
回覆列表
在我心裡,戲曲沒有過時,它一直在緩慢的生長。
我很喜歡戲曲,喜歡人物優美的扮相和唱腔,更喜歡一句一句仔細琢磨裡面的唱詞。說大了,這是傳統文化積澱的一部分,講述華人的為人處世的方式。但是說小了,它也和電影電視劇沒什麼區別,都是一種極平常的消遣方式。
但是也不可否認一個事實,很多年輕人不喜歡聽戲,所以在他們心裡,戲曲是沒有市場的,是過時的。
所以,怎麼讓年輕人認可戲曲,真是一個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