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6
回覆列表
  • 1 # 大墨孤煙

    首先樂府詩和古體詩產生的年代不同。樂府最初屬於漢代的政府機構,專門將歌功頌德的詩譜成曲子並製作演奏。後期逐漸流傳到民間。是繼《詩經》《楚辭》之後形成的一種可以配樂歌唱的詩體,叫做樂府。

    古體詩最早產生於先秦,一直到唐朝後期。其次內容的不同,樂府主要反應當時的社會生活。而古體詩題材多而豐富,有反應社會現實的,有歌頌愛情的等等。打一比方樂府像一副工筆畫,非常客觀的表現了當時的社會情況,而古體詩像一副潑墨山水,夾雜了很多比喻,象徵。還有就是樂府對押韻沒有嚴格的要求,古體詩押韻比較嚴格。但是從嚴格意義上說樂府也屬於古體詩的一種。歷史上曹操、李白等的很多詩歌都來源於樂府。

  • 2 # 芳蓀浥群

    簡單來說,古體詩是古代勞動人民在勞動之餘用文字就曲而歌,作為精神娛樂抒發情懷的。文字的韻律還不太成熟,所以沒有格律、平仄、對仗、韻腳的約束,不拘一格。想到什麼就可以唱什麼,有的詩句反覆重複只是改動其中一個詞,把想表達的勾勒出來。是老百姓自己作為娛樂和精神追求的形式。

    而“樂府”顧名思義,本是掌管音樂的機關名稱,最早設立於漢武帝時,南北朝也有樂府機關。其具體任務是製作樂譜、收集歌詞和訓練音樂人才。後來人們將樂府機關採集的詩篇稱為“樂府”或稱樂府詩,樂府歌詞。於是樂府便由官府名稱變成了詩體名稱。

  • 3 # 雕塑熱點

    樂府詩和古體詩的區別

    一、產生時間

    樂府詩最早產生於漢代,源於兩漢所謂樂府指音樂機關。它除了將文人歌功頌德的詩製成曲譜並製作, 演奏新的歌舞外, 又收集民間的歌辭入樂。繼《詩經》《楚辭》之後,在漢魏六朝文學史上出現一種能夠配樂歌唱的新詩體,叫做“樂府”,它曾大放異彩,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而古體詩最早產生於先秦,一直到唐代末年。

    二、題材內容不同

    漢樂府民歌內容豐富,反映了當時廣闊的社會生活,藝術上剛健清新。有反映徭役的痛苦、反映戰爭的痛苦、反映貧困、人民的勞動生活等現實主義題材。

    而古體詩對題材內容毫不拘泥,有反映社會現實、有歌頌愛情、由抒發志向的等等。

    三、表現形式不同

    所有的樂府詩歌,唱誦出來,並能夠配以歌舞。而古體詩並不具有這種表現形式,只有部分“歌”的題材的古體詩可以唱出來。

    四、要求不同

    樂府詩對詩歌本身的押韻等並沒有嚴格要求,而古體詩押韻要求嚴格, 古體詩用韻,比律詩稍寬;一韻獨用固然可以,兩個以上的韻通用也行。但是,所謂通用也不是隨便亂來的;必須是鄰韻才能通用。

    擴充套件資料

    嚴格意義上將,樂府詩屬於古體詩的一種,它們對後世的影響巨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現實主義的發揚

    漢樂府民歌繼《詩經》之後發揚了現實主義精神。如建安時曹操父子,王粲,陳琳等以描寫社會亂離疾苦為內容的詩篇, 正是繼承了漢樂府民歌“感於哀樂, 緣事而發”的精神。它們多用樂府舊題, 運用敘事的方法和通俗的語言, 在形式上也見出漢樂府民歌的影響。

    二、語言通俗樸素,風格清新

    漢樂府詩的風格多樣, 有清新明朗, 有深情婉轉, 也有慷慨悲歌, 但都統率於質樸自然的風格下。所謂質樸自然, 表現在詩歌語言上, 矢口成言, 絕無文飾, 故渾樸真摯, 獨擅古今。後世詩人多受漢樂府的影響。

    三、奠定五言詩的基礎

    漢樂府以五言和雜詩為主。雜言詩於建安之後大盛,曹操,曹丕,李白等雜言詩莫不源於樂府民歌。樂府對五言詩的影響更大, 東漢時摹仿者甚多, 至建安已出現“五言騰踴”的局面, 取代《詩經》的四言,《楚辭》的“騷體”, 而成為一種主要的詩歌形式。

  • 4 # 一素文

    古體詩, 與近體詩相對而言的詩體。近體詩形成前,除楚辭外的各種詩歌體裁。也稱古詩、古風,有“歌”、“行”、“吟”三種載體。古體詩格律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較寬,篇幅長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和雜言體。古體詩格律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較寬,篇幅長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和雜言體。古體詩既可以押平聲韻,又可以押仄聲韻。在仄聲韻當中,還要區別上聲韻、去聲韻、入聲韻;一般地說,不同聲調是不可以押韻的。 古體詩用韻,比律詩稍寬;一韻獨用固然可以,兩個以上的韻通用也行。但是,所謂通用也不是隨便亂來的;必須是鄰韻才能通用。

    《樂府詩》是漢魏六朝文學史上出現一種能夠配樂歌唱的新詩體,是繼《詩經》、《楚辭》之後的一種新的詩體。兩漢樂府詩是由朝廷樂府系統或相當於樂府職能的音樂管理機關蒐集、儲存而流傳下來的漢代詩歌,為中國古代詩歌新的範本。兩漢樂府詩中有敘事詩,也有抒情詩,而以敘事詩的成就更為突出。《詩經》、《楚辭》基本都是抒情詩,抒情過程中也時而穿插敘事,但敘事附屬於抒情。兩漢樂府敘事詩的出現,標誌中國古代敘事詩的成熟。兩漢樂府詩都是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創作主體在選擇敘事物件時,善於發現富有詩意的鏡頭,及時攝入畫面。兩漢樂府詩對中國古代詩歌樣式的嬗革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實現了由四言詩向雜言詩和五言詩的過渡。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詩歌樣式的變革往往和流行樂曲的聲調有關。兩漢樂府詩最初是配樂演唱的,它之所以在詩體形式上不同於《詩經》的四言句,既是詩歌本身發展的必然結果

  • 5 # 我只是我不代表你

    如何區分古體詩和樂府詩?實際上你只要弄清楚什麼是古體詩,什麼是樂府詩,再多餘的解釋也是多餘的啦!

    古體詩,亦稱為:古詩,古風。中國古代詩歌的一種。這個說法是和近體詩相對而言。

    古體詩,產生較早,形成於漢魏六朝。包括漢魏樂府古辭,南北朝樂府民歌,以及這個時期的文人詩作。

    古體詩的形式比較自由,篇幅長短不拘,少者僅二、三句,每句四、五言,或六、七言,或五、七言雜以三至十一言,故稱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體。

    其中,以五言體、七言體較為常見,亦稱為:五古、七古。詩中多用口頭語言,不講究對仗,押韻範圍較寬、較自由,平仄韻均可使用,即,可以句句押韻,一韻到底,也可以間隔換韻。〈但是,用韻是用來表達、突出詩作意境的,)

    樂府詩,實際上是古體詩的一種體裁。樂府,原來是漢武帝劉徹所設立的專管音樂的官署。因為其兼及創作和收集民間詩歌及樂曲,後世稱其為"樂府",稱這一類的詩歌為"樂府詩"。此類詩歌,均屬於古體詩的一種,除要求配樂歌唱外,其形式和古體詩是沒有區別的。

    後世,指魏晉至唐代可以入樂的詩歌,(包括後人襲用樂府題名仿作的不合樂的作品,),也統稱為:樂府。以至宋元以後,則專指配樂歌唱的詞、散曲等。其餘不合樂的,統稱為…詩歌。

    如此說來,弄清楚了嗎?

    @小冰,你怎麼看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馬耳他的低齡教育狀況是怎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