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鋒在起時
-
2 # 七月流火140400643
看到這個問題,真是讓我哭笑不得。誰在《竹書記年》裡看到了堯舜禹篡奪說,誰又在《史記》中看到了“禪讓說”。真正讀過兩部古典文獻的人,大概都不會這樣說。置疑歷史,隨意曲解歷史,或是更改歷史,成為這些年來一些人譁眾取寵的手段。當然,譁眾取寵的背後,都有是有目的的。不僅現在,歷史上也是這樣。
當曹操的兒子曹丕從漢獻帝的手中接過劉家江山的時候,他們說,這是“禪讓”,是中國歷史上就有的政治傳統。堯舜當初就是這樣乾的,所以,他們成為歷史上的聖人。現在,漢獻帝也這樣幹了,所以,也是聖人。當司馬炎從曹操的後代手中接過政權的時候,經歷的程式與曹丕當初是一致的。其它的無論是王莽篡了西漢,還是楊堅篡了北周,所用的歷史都是一樣的。因此,禪讓的理論,對堯舜禹來說,是沒有意義的,但對王莽、曹丕、司馬炎、楊堅們來說,才有意義。因為禪讓的說法,成就了他們的合法性。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禪讓”其實是權利的明爭暗鬥,背後是鮮血人頭,這是一點沒有錯的。
但有一點不得不說,“禪讓”確實是古代政治權利交接之中,血腥的味道最少的一種。儒家推崇禪讓,倒並不是出於個人的私利。而是希望政治權力交接的過程中,能少些血腥之氣。
李世民從李淵手中接過權力,李隆基從李旦的手中接過權力,本質上也是“禪讓”。都是在不情願的情況下不得不交出權利。只不過,中國歷史上對“禪讓”的定義是與家天下相聯絡的。傳給兒子,就算不得禪讓了。但是,在史書也是寫做“禪位”的。
因為權力能給人帶來極大現實好處和心理滿足感,所以,歷史上手握權力的人,總是不想放的。因此,權力的交接,自然和血腥緊密相聯。是不是我們因此就可以置疑歷史上堯舜的禪讓是假的呢?歷史是騙人的呢?我看問題不是這麼簡單。
堯舜時代,下距漢獻帝禪讓曹丕,已經兩千多年了。那個時候還是原始社會向文明社會過渡時期,生產力的發展不可能與兩千多年後的漢魏相比,社會政治情況也必然不一樣。以後代的政治經驗倒推歷史,恐怕未必準確。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從黃帝到夏朝建立的這一段時間,所謂的天子,以及部落首領們不是後代君子那樣,只是坐著享受老百姓供養的。他們更多的是帶領百姓一起謀生存的首領。所以,那時的天子是很累的。比如大禹帶領老百姓治理洪水,自己跟著一起幹,腿上的毛都磨沒了,腳趾頭都變形了,這些記載,恐怕不會是假的。所以,儒家有句話說“內聖外王”,這不是儒家的創造,而是對歷史的真實總結。
據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載,所謂的五帝,都是黃帝的後代。黃帝的正妃有二子,一為青陽,二為昌意。五帝中的顓頊,是昌意的兒子。之後的帝嚳,是青陽的孫子,也就是皇帝的曾孫。堯是帝嚳的二兒子。舜是顓頊的七世孫。而禹是顓頊的孫子。我們把這個譜系簡單的捋一下,會大體上明白“禪讓”的意義。
黃帝去世之後,接班的既不是大兒子玄囂(青陽),也不是二兒子昌意,而是二兒子所生的孫子高陽(顓頊),顓頊之後接位的是帝嚳,他是黃帝大兒子的孫子。帝嚳死了之後,傳給大兒子摯,因為能力不行,被小兒子放勳取代。放勳就是堯帝。從這個過程中,可以看出,當時領導人的選擇是以能力這最重要標準的。能力不行,是立不住的。
堯年紀大了,處理國事的能力下降,於是就要找人幫他處理國事,假如他的兒子行的話,自然不成問題,可是他的兒子丹朱能力不行。舜是憑能力上去的。
堯死之後,有三年之喪。三年之喪結束。舜自覺避讓丹朱。但是,諸候和大臣們都只認舜,不認丹朱,最後,舜繼天子位。到禹的時候,也一樣,舜的兒子商均,也是能力一般的人。禹最後繼天子位。到禹的時候,他的兒子兒子啟就比較厲害了,於是,在禹死之後,啟繼天子位,之後便成了家天下。
丹朱和商均沒有接到天子之位,但他們依然是諸候。他們雖然不是天下之主,不經營天下之事,但依然可以經營自己的國家。而天子不以他們為臣。這是當時的政治情況。這些,司馬遷在《史記》中寫的很明白。以上材料均來息《史記五帝本紀》。
《竹書紀年》是戰國時期的歷史書。我們都知道,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曾把各國的書籍全部燒掉。於是許多歷史資料因此損毀。因此,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因為上古史資料的不全,他的《五帝本紀》只是述其大概,沒有記年。而《竹書記紀》因為是秦之前的書,所以,裡邊有三皇五帝時期帝王年限記載。司馬遷寫史是從黃帝開始,起手是《五帝本紀》。而《竹書紀年》是從伏羲氏寫起,之後有炎帝,之後才是黃帝。比起《史紀》來,他的資料更全更詳細。
《竹書記年》能保留下來,也是偶然。在司馬遷之後大約三四百年的西晉太康二年,也就是公元281年,戰國時期魏襄王的墳墓被人發掘,從中挖出大量戰國竹簡。有一些字跡已經不清了。《竹書記年》就是當時的專家學者們整理之後的結果。
《竹書記年》的出現,為後來的史學家研究歷史提供了更加豐富的資料,當然,其中也會出現一些與後來史學不同的材料,這是正常的。這本書現在可以讀到。我自己手上就有《四庫全書》版影印本。我看到這個問題後,翻了一下,沒有發現關於堯舜時期的歷史,其中有與《史記》完全矛盾的材料。
作為比《史記》成書更早的歷史書。他可以提供了許多史記中沒有的細節。但這不能證明它比史記更可信。我們都知道,商朝時,商王太甲因為無道被宰相伊尹放逐。這是公認的歷史事實。可是,據《竹書記年》載,太甲被放逐之後,曾潛回殺掉了伊尹。後世的學者,普遍認為,這個歷史是假的。至於為什麼寫史者要做假。學者們認為,這與當時的歷史情況有關係。當時,齊國田氏奪了姜氏的權,田和把齊康公流放到海島上;而晉國的三家公卿也把晉桓公放逐。最後田氏篡了齊,三家分了晉。當他們把國君放逐的時候,都拿伊尹放太甲說事。實際上是不一樣的。與曹丕司馬炎拿禪讓說事是一樣的。於是,寫史的人便編了這段太甲殺伊尹的故事,告戒那些不忠於君主的臣子們小心點。但編造的歷史騙不了太久的。
總之。禪讓做為歷史上的一個政治名詞,他的根本點在於,權力交接中,不以血緣關係為重點,而是以能力為重點。儒家推崇禪讓,推崇的是不把天下當成私家財產,而王者要以自己的能力和智慧為天下人民謀福利的精神。這一點,只要認真讀點歷史,是不難明白的。
回覆列表
按照傳統的說法,帝堯放棄了自己不肖的兒子丹朱,將天下共主之位讓給賢德的帝舜,而帝舜也放棄了自己無能的兒子商均,把天子之位讓給功蓋天地的大禹。這種傳位以德不以親的做法,稱作“禪讓”。然而這種說法有多少真實性呢?主張禪讓說法的,主要是後世的儒家學者,最早記載的是孔子及其弟子所著的《尚書》。然而,儒學家終究不是史學家,儒家主張禮治,強調傳統的倫常關係,尤注重人與人之間倫理關係等,因此極力推崇所謂的“大同”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