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乾淨利落

    秦國打楚國打了兩次,第一次是李信為主將,蒙武為副將帶兵二十萬,攻打楚國,王奔從淮南江北進軍切斷楚軍渡江南逃的路線,李斯,姚賈為後勤部長,全力負責糧草事宜。結果顯而易見,被楚國大將項燕項梁父子利用李信急於立功的迫切心理,設下包圍圈,誘敵深入,殺的秦軍丟盔棄甲,屍橫遍野,大敗如山倒。二十萬大軍僅有少部分逃了回來。

    其實始皇帝開始也猶豫,懷疑李信能不能打贏這場戰爭,但除了李信,他實在找不到合適的人選,王翦王奔父子是最合適的人選,但六國,他們父子倆都滅了趙韓魏燕四個國家了,趙國被滅又重新成立了代國,後依舊被王翦滅了。王氏父子功勞太大,一方面功高震主,一方面得為其他將領留點功勞,誰不想創立不朽之功勳呢。蒙恬也不錯,但他要守北方匈奴,離不開身啊!所以選來選去就只有選李信了,希望他能打贏,可惜事與人違,他敗了,沒辦法,還是得考王翦老將啊!那時候的王翦已經歸老了,他已經六十多了。

    王翦不愧為戰國四大將之一,名不虛傳戰必勝攻必取。此次大戰王翦為主帥,李信,蒙武(王翦提議,讓他們倆戴罪立功)辛勝,章邯,馮劫,馮去急等人為副將,集全國之力,六十萬大軍對戰楚國的六十萬大軍,作戰方案,一個字,穩,一個城池一個城池的打,戒急戒躁,這也是王翦的作戰風格。在汝陰郊野雙方對峙大戰,浩浩蕩蕩,戰國時期最後一場影響深遠的大戰開始了,王翦對而不攻,項燕受到楚王及楚國大臣的逼迫,不得已半年後打了一場,王翦讓其小勝一把,欲使其一敗塗地始其驕傲自滿,這樣離死亡就不遠了。雙方對峙十月後,果然楚國內部發生叛亂了,項燕對楚王負謅失望,一次又一次的聽信讒言,想要廢了自己,於是先發制人,攘外必先安內,楚國內部穩定了,才有可能打敗秦國的虎狼之師,欲擁立昌平君為新的楚王,可惜小看了王翦,內亂一始,王翦抓住戰機,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打的楚軍丟盔棄甲,潰不成軍,他的重點是殲滅項燕的汝陰主力,其他的都是蝦兵蟹將不足為道,王翦親自帶軍,勢如破竹,直接打到楚國首都郢壽,章邯破城,趙倫圍城活捉了楚王與世族大臣。郢壽城破,楚王被捉,項燕自殺,楚國滅亡。

    其實啊!楚國戰敗有兩個重要因素,秦國虎狼之師太厲害,王翦老道多謀,楚國軍隊除了項燕的人馬,其他的不堪一擊,問題是其他人馬還扯後腿,豬隊友啊。其次,內部官僚腐朽,奸臣當道,昭屈景項四大家族完全把持朝政,當官的都是他們的人,國家都不銳意進取,落後腐朽,還內部不團結,不被滅,天理難容。後一個原因比前一個原因還致命。

    嗚嗚哀哉

  • 2 # 幸福一生77729277

    王剪率領六十萬秦軍虎狼之師對付項燕四十萬,要用一年時間,如果是白起二十萬,早則兩個月,遲則三個月,足以向秋風掃落葉一樣打敗項燕。

  • 3 # 雲中漫步笑紅塵

    楚國在戰國時代是七雄之一,軍隊是有一定實力的,曾滅不少小諸侯國。歷史上,素楚戰爭,勝負都有。不是有句朝秦暮楚成語嗎?就是秦楚邊境上常常拉距戰,當然,後來秦國勝率大。所以,在最後滅楚國的戰爭中,秦國有些輕敵。

    素王問能多少兵馬滅楚,將軍李信說,不用20萬人。秦王又問將軍王翦,王翦說,非60萬人不可。秦王笑話王翦說,將軍老了,怎麼這麼膽怯?便派李信帶20萬人攻打楚國。王翦辭職回鄉。

    結果秦軍被楚軍打反擊,落荒而逃。秦王向王翦致歉,沒有聽將軍的,讓秦軍蒙恥。王翦說,大王非用我,一定得用60萬軍隊。秦王依了王翦。王翦用兵得當,一舉滅了楚國。薑還是老的辣。

  • 4 # 騎著馬的步兵

    秦滅六國時 七國大概情況: 秦國 始皇帝親政後 剿滅呂不韋 嫪毐 公子成蛟暴亂後 推行新政 修築鄭國渠 重用李斯蒙恬 王翦等青年英才 國力發展來到新的巔峰 南韓 屢次割地後 已經成了最小國家 經不起秦軍一戰 趙國 孝成王后 國君昏庸 國力衰退 雖然有李牧 龐緩 這樣的名將 也難以阻擋國家衰敗的步伐 魏國 逼死最後的人才 信陵君後 徹底的淪喪 齊國 齊襄王復國後 酷愛權謀 整個齊國官場烏煙瘴氣 後 齊王建繼位 君王后攝政 脫離六國合縱 孤立於五國之外 實力挺強 不過 君王是個渣渣 燕國 國力差 不識時務 不聯盟趙國 共同抗擊秦軍 反而頻頻在趙國背後搞事情 楚國 世族分治 王族最大 但沒有絕對實力 國家有軍隊 世族還自己有私兵 史書記載 項燕軍就三十萬左右 而實際楚軍遠在三十萬之上 只是多餘那些不歸項燕指揮 類似於義勇軍 以秦軍戰鬥力 實際等量兵力可以打敗楚軍 然而 楚國又特別龐大 每到一處都需要駐防 穩定後方 所以 王翦需要的軍隊數量就龐大了 很多人嘲笑 甚至還得出了王翦沒啥本事 就人多的結論 但是 王翦統兵 秦軍付出的代價都不大 而戰果卻是秦國曆代上將軍都達不到的高度

  • 5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新年好!我是雞湯。

    秦滅楚戰爭必須動用60萬大軍,這是由滅楚戰爭的戰場條件決定的。

    大家印象中,談到楚國,一般都會聯想到長江、山林吧。實際上,到了滅楚戰爭時,主戰場已是淮北平原地帶(許昌-陳-上蔡)。

    為何是這裡打?因為秦軍不傻,這裡的戰場環境有利於發揮秦軍陸戰優勢,不必像後來“由北向南”作戰時一樣,忌憚南方水軍優勢。後世劉邦伐楚、曹操攻袁術、後周世宗平淮南(這一仗稍複雜些),都優選此線。更何況,彼時南方未開發,淮河南北,既是楚政治中心,也是經濟最發達區域。

    由北向南,對北軍來說,水戰總是最頭疼的!

    在現代機械化戰爭中,這個小戰場不夠一日之進退,但在戰國時期,已經是一個大型戰場了。

    大平原主力攻防,最適合大縱深作戰。擁有大踏步進退自由的一方,最宜佔據優勢。而大戰場上,既需保持足夠軍力守護要點,以使進退有據,又需保持強大野戰力量,兵力不能少!

    戰國的大縱深攻防與後來的蘇德戰爭的大縱深攻防不是一回事,但大平原決戰,必須大縱深的配置兵力。

    對秦軍來說,交戰任務就更重了,他必須就近殲滅楚軍主力。楚國地大,如果只打一個擊潰戰,楚軍在廣大國土縱深處憑險待機,則滅楚戰爭的形式會複雜化。

    在李信伐楚時。與王賁分兵進擊,試圖聚殲楚軍於淮北,但楚將項燕沉著待機,利用李信年輕爭功之心,抓住李信軍誘而殲之。

    項燕可謂楚之棟樑,王翦老成持重,雖有兵力優勢,卻也不急進,穩紮穩打,與楚軍對峙,休養生息。項燕由此被敵軍剝奪了“大踏步進退”的自由,但也深知兵要,不急攻。二良將對峙,可謂一時瑜亮!

    但楚王扛不住了(不知是糧食困難還是內部鬥爭),連催項燕決戰。於是,有了後面楚軍被殲、項燕自盡、楚國滅亡的慘劇了。

    項家英雄,總是悲情得叫人嘆息!

    項燕自盡時,也許不知道,自家那個叫羽的孩童將會替他復仇,更不知道,戰場不遠處泗縣有一個年過30的無賴,今後將把項燕自盡的命運,轉賜給他的羽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都是透過哪些努力變瘦、變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