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百福71040665

    “用筆千古不易,結體因時而異”,筆就這樣了。再說說紙,滲墨有講究,向下滲墨的紙好於向旁邊滲墨的紙,非常適合寫古帖大小的字,現在的熟宣不易滲墨,生宣又容易向旁邊滲墨,只適合寫大字。試過好多紙,感覺牛皮紙很適合寫小字,有一定的厚度,基本不橫向滲墨,感覺比較好,接近古人書寫用紙。至於搖不搖腕跟寫的字大小有關,蠅頭小楷肯定不用搖,雞蛋大小的字應該多少會搖一些的,碗大的字那是必須搖的,不然一些筆畫沒法寫。

  • 2 # 曼殊書院

    這個問題我分三部分給你解答

    第一紙 這個很容易考究,因為晉唐到現在儲存完好的作品很多。比如晉代陸機《平復帖》牙色麻紙本墨跡,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以高倍放大鏡觀察,《平復帖》本幅紙表面纖維束甚多,甚至有未及搗碎的成股的麻繩頭,簾紋不顯,似不曾有效地研光,紙吃墨力差,製作相當原始,與出土漢紙相彷彿。

    從晉到隋唐到五代大多數作品都是麻紙,還有比如虞世南摹《蘭亭集序》卷、歐陽詢《卜商帖》、米芾《韓馬帖》、顏真卿《湖州帖》、王獻之《東山松帖》等等。

    除了麻紙還有皮紙,皮紙在東漢已經有了,但是直到晉以後才開始慢慢定型。以下作品是由皮紙創作的唐代馮承素的《蘭亭集序》神龍年間摹本、米芾《苕溪詩帖》、蘇軾《人來得書帖》褚遂良摹《蘭亭集序》等等。

    第二筆,筆的話民間用筆大多數無法考究,據文獻記載宮廷用筆大都是紫毫筆(即兔毫筆)這點幾乎沒什麼爭議了,筆的鋒長為短的雞距筆。

    上圖為儲存完好的唐朝文物雞距筆。

    第三個問題是搖腕的問題。。

    搖腕我們通俗講叫起倒,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總結過書法的奧義在八個字“自起自倒,自收自束”能體會這八個字則窮盡用鋒之妙。所以手腕左右搖動,這是書寫最重要的動作。幾乎所有的點畫都可以用搖腕寫出來。所以,要給予足夠的重視。

    搖腕有三個基本位置,這就是左中右,請記住,中心位置就是中,就是正鋒。沒有中,就沒有偏,沒有正,就沒有側。無論手腕怎樣搖動,左右是暫時的,正鋒是根本的。在你搖腕之後,都必須回到正鋒位置。

    王羲之說寫字最忌平拖,搖腕可以讓線條活起來。

    看上圖這個寺字中間長橫左邊搖腕右邊平拖,區別就出來了。至於搖腕怎麼搖你要在臨帖時慢慢去感受體會了。。

  • 3 # 時光周刋

    紙、絹、布等等

    寫字的懸腕與枕腕

    都是為了書寫字型大小的需要

    小字無需懸腕

    大字不懸腕寫不大

    好好寫字

    按需用腕

  • 4 # 韓振紅聯墨合壁書畫院

    晉唐所用紙張是完全以自然工藝,人工精確製作而造的,據說造紙家蔡倫的弟孑孔丹,在安徽以造紙為業,用料講究,造時長久,質量絕佳。不像現在造紙,以生產批次為盈利的機制造紙。

    至於用筆搖腕之說,也只是傳涗。古人用筆在"意",意又出在“筆勢",筆勢又體現在"技法",用鋒又有"正,側,偏,逆,肥,瘦,淡,濃等等,關於搖腕可能有時用之,但不可能即寫便搖。

    將古之法,正確理解,紮實學習。古人之妙,不是任何人都不能講清楚喲。

  • 5 # 徐東書法課堂

    這個問題,我從以下三點解答:

    首先,是晉唐書法家究竟用什麼筆?

    魏晉到隋唐流行的是一種筆鋒粗短且筆毫中間有硬心的“雞距筆”(“雞距”指雞爪懸置時之後趾)。白居易所謂“如劍如戟,可擊可搏”,即在盛讚這種筆之尖銳有力。

    “鋒芒妙奪金雞距,纖利精分玉兔毫。”雞距筆以狡兔之毫為主要原料,以纏紙法固定筆根,以彌補吸墨不夠飽滿的缺陷。

    與後代流行的散卓筆(無心筆)相比,硬心的雞距筆更加適應魏晉到隋唐時期人的書寫習慣。這一時期,人們並非伏案書寫,而是右手執筆,左手執硬板(或卷軸)來書寫。

    同時,雞距筆所達到的書寫效果也是當今的毛筆所難以模仿的。書法史上負有盛名的王珣《伯遠帖》、智永《真草千字文》、顏真卿《祭侄文稿》等都是極具雞距筆書寫特徵的作品。

    其次,晉唐書法家究竟用什麼紙?

    公元2世紀的蔡倫造紙,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

    然而紙的出現遠比這個要早,蔡倫最大的功績是改進了造紙術,蔡倫的改進使得材料更為便宜易得,製作方法更為簡便,易於推廣。

    但是由於造紙的工藝畢竟有限,直到唐朝,他們所用的紙都是非常短小的。

    比如,王羲之《快雪時晴帖》高7寸1分,《中秋帖》8寸4分。《蘭亭序》高7寸左右,算是比較大的了。

    到了唐代,紙的寬度還是無法做寬,但是能將其做的更長,紙往往做成狹長的手卷形。

    東晉末年到唐朝初年,流行一種麻做的硬黃紙。唐代在前代染黃紙的基礎上,又在紙上均勻塗蠟,使紙具有光澤瑩潤,豔美的優點,人稱硬黃紙。因為麻的纖維比較長,能將紙做的更大。這種紙比較厚,做好之後用蠟來染。寫字的時候不透墨,毛筆纖毫畢現。

    現存的唐摹本王羲之書法,都是用這種紙摹出來的。

    隋唐時期尤其是唐代,是中國造紙術進一步發展、造紙業相當興盛的時期,紙的品種增加以及新的造紙原料的開發和利用是這一時期造紙技術進步的重要標誌。

    而且為了適應書寫和繪畫等不同需要,唐代已有明確的生紙和熟紙之分:生紙即從紙槽中抄出經烘乾後投入使用的紙,而熟紙則是經過捶漿、塗粉、施膠等加工處理的紙。唐代官府文書用紙還按官職高低和文書類別不同而不同,如朝廷行政文書通作白麻紙抄寫,軍事文書用黃麻紙,五色麻紙則用於朝廷致各少數民族地區的高階官員的文書。

    晉唐還有楮皮紙、繭紙、苔紙等,都是比較厚,很硬的紙。

    最後,晉唐書法家都是用揺腕書寫嗎?

    大家有沒有想過,人身上哪一個關節最為靈活呢?就是手腕,腕關節。腕關節幾乎可以做任何方向的運動。它可以上下,也可以左右,也可以旋轉,正反方向都可以。當我們拿起一支毛筆開始書寫的時候,我們希望筆鋒底下的線條產生千變萬化的姿態,那就要利用手腕的靈活性去運筆。這個道理很簡單,手腕左右,這是一個書寫的動作,所以後人有可能把這個動作稱之為搖腕。史書未曾記載過搖腕之法,因此,我覺得只是當代人理解的問題。還有人道之:傳說王羲之說過,那我就要問問這位書友,王羲之的書論中有過搖腕說法嗎?

    總之,書法有用筆之道。學書有道,不循法學書,不通源流,不熟體變,則難通用筆之理,書法之用筆最忌平拖直過。宋代姜夔《續書譜》總結了用筆的原則:“大抵要執之慾緊,運之慾活;不可以指運筆,當以腕運筆。執之在手,手不主運;運之在腕,腕不主執。”把執筆和運筆清晰地分工,被後世奉為金科玉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鋼筋施工中出現燒筋及開焊情況的處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