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3
回覆列表
  • 1 # H秋子

    人與人之間是不是有一層隔膜嗎?

    看到這樣的話題,我突然就想到了“感同身受”這個詞彙,之前看書,書中主人公的命運讓人唏噓不已,失去親人的痛苦描寫的很細緻,讓人讀來也跟著主人公分外難過,所以我在讀書筆記裡寫了個感同身受,後來我媽媽說,感同身受只是個詞彙,而不經歷身受的人是無法感同的,去用想象體會別人的痛苦,那只是想象你以為的痛苦。

    後來,我漸漸明白我們為什麼在很多故事裡可以安慰鼓勵別人,卻在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時候,沉浸其中無法自拔。

    人與人之間本就是這個世界上各自獨立的個體,與其說人與人之間有一層隔膜,我更願意理解為這是人與人之間應該有的距離感,時刻保持彼此尊重,所以,這個“隔膜”是必要的,是保護自我和他人應有的,也是我們與人相處應該懂得的分寸。

  • 2 # 禮泉王永志

    經濟社會,競爭激烈,每個人每天都在忙著自己的工作。有很多事都無暇顧及。親人之間疏於問候,朋友之間疏於交流。

    工作的壓力,生活的壓力往往讓很多人席不暇暖,焦頭爛額。人與人之間看似不聯絡,不問候。但遇到事,緊要關頭,都會鼎力相助。

    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有一層隔膜,那畢竟只是假象,火熱的感情都在內心深處。不聯絡不代表已經忘記,不問候不等於形同陌路。

    尤其是人過中年之後,很重視親情,友情。隨著事業的行將就木,子女的長大,佔據心中最大的事基本不用費心了,騰出一點心來留給兄弟姐妹,給親戚朋友。

    彼此之間的陌生人,近幾年在國家構建和諧社會之際。人變得都很愛國愛人,也文明禮貌了很多。

    國家在發展強大,個人素質也在不斷提高。華人傳統還是很注重感情的,隔膜也消失殆盡。

  • 3 # 開熱買

    人和人之間是不是有一層隔膜所謂隔膜,是指溝通有障礙。因此,你感覺到隔膜,前提應該是你有溝通的願望,你對那些你不曾想到要與之溝通的人是不會感覺到隔膜的。我這裡所說的不包括你一接觸就反感的那種人,因為那種隔膜太直接,你的本能立刻替你做出了判斷,阻止你產生任何與之溝通的願望。在與人交往時,人們會有一種嗅覺,嗅出眼前這個人的氣味是否適合於自己,區別只在靈敏的程度。但是,在多數情況下,你對你泛泛接觸到的人不會有如此強烈的好惡,你的態度是中性的,你對他們還談不上什麼隔膜之感。只有那些因為機緣而程度不等地進入了你的生活之中、構成了你的人際關係的人,你才會程度不等地產生和他們溝通的願望,於是便有可能發現彼此之間隔膜的存在了。 事實上,無論是誰,只要捫心自問都會承認,在自己的親人、朋友、同事、熟人中間,真正能夠與自己心靈契合的究屬少數,不,哪怕只有一個也已經夠幸運的了。這意味著人們完全意識到,在自己的各種交往中,隔膜是或多或少存在著的。不過,據我觀察,大多數人並不為此苦惱,至少並不長久苦惱,多半是把這作為一個無法改變、許多時候也就無須改變的事實接受下來,漸漸安之若素了。我覺得這種心態是健康而合理的。仔細追溯起來,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的交往範圍帶有很大的偶然性,不是自己可以選擇的。你之所以與這些人有了比與其他人多的來往,是因為你出生在這個家族裡,你從事著這個職業,你進入了這個圈子,如此等等。在你和他們打交道的時候,他們已經是一些有著自己的性格和閱歷的人了,倘若你竟要求這些原本與你不同並且因為偶然的原因進入你的生活的人能夠與你息息相通,就未免太不近情理了。 在什麼情況下,我們才會因為發現了隔膜的存在而真正感到痛苦呢?當然是在我們內心非常在乎那個人、非常在乎彼此的關係的時候。這就是在愛情和親密的私人友誼中發生的情況。這時候我們不但有強烈的溝通願望,而且往往自以為已經有了溝通的事實,可是突然,不和諧音出現了,也許是對方的一句話使我們感覺不是滋味,也許是對方的一個行為使我們受了傷害,裂痕出現了。昨天我們越是感覺心心相印,今天的裂痕就越是使我們疼痛,我們的隔膜感就越是尖銳鮮明。正 是對於這種情況,我們最有必要做一番分析。 排除掉那種純粹因為誤會產生的齟齬不說,這種親密者之間的隔膜感緣何而生?我認為只有一個答案,就是隔膜本來就存在著,只是現在才被發現了而已。這有兩種情形。其一是原來的溝通基本上是錯覺,實際上彼此心靈的差距非常大,大到完全不足以成為情人和朋友,而現在不過是因了某種刺激,原來閉著的眼睛一下子睜開了。作為當事人,這時候必定會感到異常的失望和沮喪,但我認為不必太惋惜,唯一令人惋惜的是你曾經為之浪費了寶貴的感情和光陰。只要你的確認清了巨大隔膜的存在,就千萬不要試圖去挽救什麼,那樣只會造成更大的浪費。當然,也用不著從此成為仇人,再大的隔膜也構不成敵對。相反,如果有一方偏不肯正視事實,仍然強求一種親密的關係,倒很可能在對方的心中激起厭惡,在自己的心中激起仇恨。 另一種情形是隨著彼此瞭解的深入,原來隱藏著的某些不大不小的差距顯露出來了。這並不表明原來的溝通是誤解,應該說溝通基本上是事實,但是,與此並存的還有另外一個事實,便是:因為人類心靈的個別性和複雜性,溝通必然是有限度的。我們不妨假定,人的心靈是有質和量的不同的。質不同,譬如說基本的人生態度和價值取向格格不入,所謂“道不同不相與謀”,溝通就無從談起。質相同,還會有量的差異。兩個人的精神品質基本一致,靈魂內涵仍會有深淺寬窄之別,其溝通的深度和廣度必然會被限制在那比較淺窄的一方的水平上。即使兩個人的水平相當,在他們心靈的各個層次上也仍然會存在著不同的岔路和拐角,從而造成一些區域性的溝通障礙。 我的這個描述無疑有簡單化的毛病。我只是想說明,人與人之間的完全溝通是不可能的,因而不同程度的隔膜是必然存在的。既然如此,任何一種交往要繼續下去,就必須是能夠包容隔膜的。首先,高質量的交往應該是心靈最深層次的相通,同時對那些不能溝通的方面互相予以尊重。其次,在現實生活中,兩個人即使無法有深層的溝通,也未必意味著不能在一起相處。博大精深如歌德,不是與後來成為他妻子的比較平庸的克里斯蒂娜基本上相安無事,彼此廝守了一輩子嗎?當然,歌德一生中不乏深層的溝通,例如與席勒,與貝蒂娜,以及透過他的作品而與一切潛在的知音。歌德顯然懂得,居家過日子與精神交流是兩回事,隔膜的存在並不妨礙日常生活。你可以說他具備智者的胸懷,也可以說他具備凡人的常識。與歌德相反,荷爾德林用純粹精神的尺度衡量世俗的人際關係,感覺到的是與整個外部世界的不可穿透的隔膜,結果在自閉中度過了淒涼的一生。 現在人們提倡關愛,我當然贊成。我想提醒的是,不要企圖用關愛去消除一切隔膜,這不僅是不可能的,而且會使關愛蛻變為精神強暴。在我看來,一種關愛不論來自何方,它越是不帶精神上的要求,就越是真實可信,母愛便是一個典型的例證。關愛所給予的是普通的人間溫暖,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真正需要並且可以期望獲得的也正是這普通的人間溫暖。至於心靈的溝通,那基本上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因而對之最適當的態度是順其自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丘處機是楊康師父,楊過是楊康兒子,為什麼丘處機打不過楊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