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在下千城
-
2 # 陳章魚
目前市面上各類知識乾貨層出不窮,把好書做成乾貨的也非常多,像什麼思維導圖、拆書筆記、精講音訊、大牛解讀、知識點梳理、精華版摘錄等等等等。
這些乾貨往往一目瞭然、清晰易懂,為我們的閱讀增加了許多方便。但是久而久之,乾貨看多了,有的朋友會產生一種錯覺,那就是既然可以透過乾貨瞭解一本書,那我們為什麼還要辛辛苦苦一頁一頁讀書呢?結果很多朋友就失去了閱讀一本書的耐心,而是直接用乾貨來代替了書籍。
這就是「乾貨依賴症」。
那麼幹貨依賴症有什麼危害呢?過分依賴乾貨,用乾貨代替閱讀會造成什麼問題呢?
閱讀對我們知識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部分書讓我們獲得以往不知道的知識拓展我們的知識邊界。另一部分的書,雖然講的是我們知識邊界之內的事情,但是在閱讀的過程中,會幫助我們彌補知識體系當中的漏洞。這也是很大的幫助,孔子說溫故而知新,就是這個道理。
而每個人知識體系的漏洞是各不相同的,
在老間諜片中,經常有一個橋段,特工會拿著一張上邊滿是孔的紙片,蓋到一封信上,從孔裡邊讀到真正的密碼。
應該說我們每個人的知識體系,就是這樣一張挖了孔的紙片,而讀書的過程,就是這樣一個破譯密碼的過程,最終得到的那個對我們來說有價值的密碼,每個人可能都是不相同的。
而書籍的乾貨,由於篇幅的限制,勢必要捨棄很多資訊量。最終往往是兩個選擇,要麼直接丟擲結論,放棄論證的過程。要麼保留邏輯鏈條,但是隻能展示全書的一部分。
這時,我們就更難從書中獲得專屬於我們的知識密碼,來完善我們的知識體系。
那麼,我們應該用怎樣的藥方,來治療「乾貨依賴症」呢?
其實,乾貨很像是住在我們隔壁,想要給我們介紹物件的阿姨。
哪怕阿姨要給你介紹的是王思聰或者高圓圓,你大概也不會說,阿姨,沒問題,明天你把我們倆約到民政局,我們就直接領證了。
你還是要自己去接觸一下。
但是對於想要尋找另一半的朋友,我們還需要這樣一位阿姨。第一是因為大家工作都很忙,生活圈子小,平時沒有機會接觸更有優秀的異性,有這樣一位阿姨,可以讓我們遇見更多可能和自己擦出火花的人。第二是阿姨的介紹能幫助我們更好的瞭解對方,這樣和對方見面的時候,我們就知道應該一塊聊點什麼,一塊玩點什麼。
對於乾貨,我建議大家也抱著同樣的態度。一方面,可以用乾貨來代替略讀,利用乾貨來幫我們挑選對自己有幫助的好書。另一方面,藉助乾貨,為閱讀這本書做一個預習,這樣我們可以更有重點、更有效率的進入到書中來。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在讀完一本書之後,自己嘗試來概括你從書中獲得了哪些,再把自己的收穫和乾貨相對照,這又是一次查漏補缺,溫故知新的好機會。
我以往只知道讀書會是用來分享個人的讀書心得和體會的。但是目前的知識付費節目為何說是解決了眾多人無時間讀書的難題?難道真是聽完一段講書,就代表自己也看過這本書了?書不是自己讀的,不是自己的體會,真的可以嗎?真的是沒時間讀書嗎?
回覆列表
我每天聽書1.5h以上,一般一本書不超過2天就讀+聽完了。其實,聽書和讀書是完全兩種不同的形式,聽書因為釋放了我們的眼睛,所以受到很多讀書愛好者的喜歡,也是時下最流行的閱讀方式,各類聽書APP和講書形式不斷出現。
但實際上,聽一本書並不能代表自己讀過了這本書,我們需要把握住3個關鍵點。
第一,聽書的知識吸收率平均在30%-40%,甚至更低回想一下你此前聽書的場景,是不是一般在走路、地鐵、做家務等,這些都是在做一些事務性工作的時候,至少大多數情況下,你很少有“專門聽書”的時候,一定是在正在做某些事的時候。
這也就決定了你不可能全身心吸收書中知識,必然會分心、精力不集中,那怎麼能奢求效果和專門讀書一樣呢?這也是我個人聽書的切身感受。
所以,我經常會在聽完書以後發現自己只能記住不到40%的內容,其他的內容要麼是靠猜想、要麼是靠回憶,而僅靠這40%的內容,我們就堂而皇之地說自己讀過這本書了,肯定是不夠的。
第二,聽完書以後一定要看原書,將吸收率提升到70%艾賓浩斯遺忘曲線你一定知道,簡單說就是第一天記住了100%的內容,第二天可能只剩下70%,第三天可能是50%,一週後可能只有30%。
那麼,我們大膽一點設想,反向操作行不行?第一遍我們聽書的時候只記住了30%的內容,如果我們能買到紙質版的原書或者電子版,再讀一遍會有什麼影響呢?
我也親自試驗過,結果就是遺忘曲線的逆向操作,記憶率可以大幅提升至60%-70%的水平。我曾經聽過一本心理學的書籍,講述的全部是心理學的效應或故事,每個故事最後會有30秒的總結,結構非常清晰和簡單。
如果是正常的“看書”,我一般直接看故事最後的總結就好了。所以,聽書也類似,如果在聽故事的時候沒有聽懂或聽明白,只要故事最後的提煉和昇華聽明白了也就ok了。
第三,適合聽書的型別與不是適合聽書的型別我曾經嘗試過聽小說、文學、管理學、經濟學、心理學、技能書等各種書籍,平時我也會大量讀書。根據我的經驗,在聽書模式下:小說的“聽書理解率”在70%以上,文學書的“聽書理解率”在60%以上,經管社科類普及性讀物的“聽書理解率”在25%-40%,稍微專業一點或有一點深度的書籍的“聽書理解率”基本在30%以下。“聽書理解率”很低,並不是說自己聽不懂,而是因為要做其他事情導致自己並不能全身心的去聽,但對於確實在認真聽的內容是可以聽懂聽明白的。所以,並不是任何書都適合聽,我建議聽書的書籍型別分為三類:
(1)適合聽的書單:小說、文學、故事、趣味性較強的、不怎麼需要經過大腦過濾的書籍。
(2)一般適合聽的書單:如果你有一定的基礎知識或對一個領域很瞭解,可以聽經管社科、自然科學等略微專業性的書籍。(3)不太適合聽的書籍:需要經過大腦思考和消化的,具有一定專業水準和閱讀門檻的書籍,強烈建議不要聽,聽不懂、也堅持不下去,還是安心慢慢看吧。
所以,我的結構安排一般是:聽書(文學類)+讀書(專業類)、聽書(時間佔比60%)+讀書(時間佔比40%),這種安排下,每天聽書+讀書時間一般在2h以上,2天左右聽完或讀完一本書是可以做到的。
我是千城,就是那個要讀完1000本書、走過1000座城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