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淡墨青史

    知子莫若父,知徒莫若師。水鏡先生能說諸葛亮“雖得其主,不得其時”這一句話,正是他結合當時的時局所言,同時也是對孔明將要窮其一生來匡扶漢室,卻不知漢室已微,這樣做只不過是螳臂當車,以卵擊石的感慨。

    “雖得其主”的意思是:劉備擁有漢室正統血脈,雄才大志,以匡扶漢室為口號,奔赴天下,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明主,諸葛亮被他三顧茅廬所請出來,自然是擁有了一位明君。而司馬徽的後半句卻畫龍點睛地說明了一切。

    建安六年劉備兵敗曹操,被迫來到了劉表那暫居,即使寄人籬下,他也不忘積極聯絡當地的豪傑。就在水鏡先生的推薦下他知道了臥龍諸葛的存在,並且不辭辛苦地請他出山。諸葛亮作為知遇之恩,想他陳說了三分天下之計。

    想要這個計策成功必須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曹操北方形式大亂,劉備方可聯合孫權趁虛而入,一舉消滅曹操。只可惜劉備、諸葛亮他們都沒有機會見到這一天了!

    “不得其時”的意思是:曹操和袁紹的官渡之戰中戰勝,統一北方,奠定了大好的基礎,同時他打著“奉天子以令諸侯”的口號招攬人才,致使他身邊人才濟濟,實力雄厚,此時的漢室早已經名存實亡了!

    而此時的劉備連一個地盤都沒有,還在寄人籬下。孫權固然有實力,但也只是偏安一隅,有稱霸之心,並無興復漢室之力。

    因此諸葛亮沒有身處一個好的時局之中,縱使自己有再聰明再神機妙算,也只是以一己之力去抵抗全天下之人。

    所以他的老師水鏡先生的感慨:雖得其主,不得其時。諸葛亮最終也是六出祁山,皆以失敗告終,最後油盡燈枯,病逝於五丈原!

    就如後人所感嘆的“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 2 # 步虛辭

    看唐國強老師的三國演義可以發現一個現象: 前期的諸葛亮意氣風發,行軍布戰可以說處處精密如有神助,到了後期的表演裡,也就是三國已經形成,諸葛亮北伐時期。 這個時間段裡諸葛亮已經失去了當年的意氣風發,轉而略顯淒涼,悲壯! 當然,這只是電視劇,不能當真正的歷史,不過也能從其中得到一些有用的知識。

    在公元200年前,當時的局面是諸侯並立,割據勢力眾多,漢王朝雖已處末期然而其社會基礎與組織尚未解體,影響仍然很大(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氣數未盡),因而後來的諸葛亮出山時可以說是以一個收拾殘局的局面而出現,正是他的事業上升期。畢竟是為了穩定漢王朝而戰。

    然而到了赤壁之後,三國基本定型,漢王朝的社會組織與基礎瀕臨解體,“士族”逐漸壯大(如司馬懿奪取曹魏政權實際上就是士族的爭鬥。) 這時的諸葛亮再興兵北伐可以說是“逆天行事”,因而帶有一種悲壯的色彩,也就是為什麼是這樣“不逢其時,不得其主。”

    那麼真的是水鏡所說的那樣嘛? 其實不然,就像我剛才講到的一個詞“士族”。 三國魏晉南北朝正是祖國曆史上士族出現並發展壯大的階段,隨著東漢的中央集權削弱,在末期形成了許多大型家族勢力,他們對內在朝廷裡有很高地位,對外握有眾多土地,財力雄厚。如劉備早先就是因糜竺而起家,糜竺就是當地的豪門士族,給予了劉備強大的財力物質基礎,才使劉備得以發展自己。

    因而與其說三國時期是三個國家的戰爭,不如說是三國之間各世家大族的鬥爭,爭奪更多的利益,土地,權力。 而諸葛亮面臨的也不是一個魏國,而是魏國內諸多士族勢力。 “不得其時,不得其主”這句話在這裡也足以見分曉。

  • 3 # 臨江陸子鴻

    肯定不是,從當時的大環境來看,北伐基本是一場不可能的戰爭。戰爭打的是什麼?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人才儲備的對抗,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北伐的難度係數有多大。

    第一是人才儲備。

    曹魏佔據中原,地盤廣袤,麾下人才濟濟,宗親出名的就有曹氏八虎騎,外族有五子良將,五大謀士,人才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明顯強於蜀漢,沒有出現人才斷層的情況。蜀漢本來就不如曹魏,到北伐就更加不堪。劉備入川死龐統,漢中又死三將,關羽丟荊州,損失也大。武將方面:戰死的有關羽、關平、周倉 投降的有:蜀南郡太守麋芳,公安守將傅士仁,詹晏、陳鳳。 失蹤的有:宜都太守樊友, 文臣方面:戰死的有:趙累、王甫、房陵太守鄧輔、南鄉太守郭睦、文布、鄧凱。夷陵之戰張飛被殺,馬良、程畿、馮習、張南、傅肜、王甫、沙摩柯等人皆戰死,杜路、劉寧等勢逼降吳;黃權退路遭阻而降魏。到諸葛亮北伐時,蜀華人才缺乏,還出現了斷層。北伐能打主要是曹魏疆域廣闊,要分兵,諸葛亮又是個妖孽,不然根本打不下去。

    第二是國家實力

    曹魏國家實力一直排前,早期屯田之後就一直開展屯田政策,相對於蜀漢可以算是比較富足了。蜀漢打下漢中卻沒有得到人口,人都被曹魏帶走了。打個比喻,蜀漢是五個人養一個兵,曹魏是二十個人養一個兵,可持續力蜀漢根本比不贏曹魏,糧草儲備也跟不上曹魏。西川好守不假,難得打出去也是真的。

    第三,機遇,內部矛盾。

    北伐本來就是一場逆天的戰爭,蜀漢內部不算團結。一個小小的州里面就有益州派,荊州派,元老派。曹魏的中央集權就做得特別好,不存在派系之爭。像李嚴就多次挑戰諸葛亮的權威,意圖取代他,害得一次北伐的大好機會被活活浪費。街亭之戰是諸葛的汙點之一,馬謖又害了一次。倘若蜀漢人才儲備足夠,怎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葫蘆谷沒能燒死司馬父子也是遺憾之一,畢竟當時能正面與諸葛剛的人不多了。

    總體來說,諸葛亮的北伐就是一場逆天之戰。但是他又不能不打,曹魏與蜀漢的差距不打只會越來越大,內部矛盾又劇烈,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這可能也是他對劉備承諾的回覆吧!

  • 4 # 媤念成癮

    首先跟大家說一下我們的諸葛丞相是人而不是“神”更何況三國是一個群英薈萃的時代,就好比是一個大劫比如“封神演義”一樣,各顯神通。

    其次戰場之上戰局瞬息萬變,人力不可控,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比肩“萬事武安侯白起”一生未敗。其實諸葛亮在前期發展的很好,可惜最後劉備一下直接把老底給敗光了,然後就走了,留給諸葛亮一個爛攤子加上一個“阿斗”我們常說一神帶四坑能贏都稀奇,更何況諸葛亮不是神,而豬隊友也不是四個而是一堆。

    其實“天時地利人和”諸葛亮是一樣不佔,再加上當時蜀國真的沒有像關羽張飛趙雲這樣的當世猛將坐鎮了,最後居然還要趙雲以高齡上戰場,可見其悲哀,手中居然無將領可用,再加上司馬懿是真的能守能熬,把諸葛亮堵住熬死了他,蜀國直接就完蛋了。

    古代的玄學我們現代人真的難以捉摸,諸葛亮出山之際,他老師說的話在最後應驗了,就像田豐在臨死之際說的話一樣。

    諸葛亮的一生是風光且悲哀的,最後沒能匡扶漢室完成心中抱負。如果跟著曹操的話應該能幫助老曹統一天下吧,畢竟劉備就沒有軍師了,直接夭折,也形成不了三國之勢。

    但是人各有志嘛,雖然輸了,但留下了千古美名,也算值得了,畢竟古人注重名聲。聊以安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看待美俄兩艘大艦,在西太平洋幾乎相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