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過無痕攝有痕
-
2 # 真空妙有無量壽
語詞,若無概念的範圍限定,即是無義向可指的無解泛詞。勉強去說,即為無的放矢。說之為戲論,聞之無實義。世間一切皆非絕對,一語可作百解,萬世莫可定論。南轅北轍,我之所答,未必實為君問之目的。
"聰明",哪類人?哪類事?哪些行為做法?是為聰明。甲舉一類,乙完全有理由推翻丶予以否認,所以"聰明″並無統一的丶絕對的認知標準。
"開悟″,君亦何所指也?
二者既無相對所指,即不具比對條件,強作解說,尚不如盲人摸大象有所依據。
本人今憑主觀,望文生義,不再揣測題主所指,強作一說。有益無益,憑仁者自認自取。
"聰明",世間的亮人丶俊事丶完勝之舉,皆可冠此定語以形容之。實為比較而言也。
"開悟",是指在慣行習知的思維意識基礎上的認識突破。
二者若作比對認識,"聰明"是作為能力的顯示,"開悟"是思維境界的昇華。二者意義各有所指。
"聰明"為世間知解能力,稱為世智辨聰,並非真實絕對意義上的"智慧″。往往是聰明人做了傻事情,"聰明反被聰明誤",此類例子舉不勝舉。有道是"撞了南牆方回頭","好了瘡疤忘了痛",生死不了,輪迴受苦,不開智慧不覺悟,不知苦是苦,沉淪六道萬劫不復。佛說"可憐憫者"。
人不修行,不能"開悟"。知生死是苦,有出離之心,方是世間真聰明人。發心修行,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一旦開悟,即是超世的智慧,無不知無不能,本質上區別了世間聰明。
世間法的聰明,無對錯之別,無善惡之分,實為造業的苦本。開悟是按出世法修行得到的智慧福德(修行之因證得的果報)。
-
3 # 如若天風
《自由體詩》
——(聰明與開悟)
聰明就怕小聰明,開悟懵懂通了心。
百事圍著聰明轉,大局全賴開悟行。
-
4 # 劉讓飛兔子山人文公園
可以說,這開悟的""悟性"",對教育學來說,是一個至為珍貴的禮物啊,因為真的有許多人,學習學到一定程度,就差臨門一腳,就差那麼豁然開朗的,那麼一點點!
那麼智商呢?許多的孩子看上去挺聰明伶俐的,可為什麼就是不會讀書呢?那麼讓家長們著急上火呢?
搞不清楚的事情,人們的習慣是一句話,這東西是天生的,老天爺給的,不信你去算一個八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準得很咧!
可這世上就不信你這理論,人家相信科學!
那麼什麼是科學呢?三特徵,一,客觀性,二,系統性,三,可驗證性!符合這三條件,你再怎麼算八字,也沒用!
比如美國就有一個心理學研究小組,對八百位不同出生的人進行跟蹤研究,一跟就是八十年,一百年,從五歲起就開始測智商,一直測到老去,然後發現人的智商會有變化,但變化不大,就算是變化最大的,也沒有超過25%!
這說明什麼呢?
很簡單,就是至少75%的成功因素,是後天努力的結果!
圖片。
所以得出的結論是,""聰明""跟""開悟"",有關係,但再往大了說,其影響程度,也不會超過25%,這就是許多博士,博士後,心理學家們,幾代人給人們算的科學的""八字""!
在座諸君可千萬不要小看這項研究,它對我們的教育學的影響是巨大的,比如對孩子在哪個年齡段進行什麼樣的教育,適合讀什麼樣的書,選擇什麼樣的教材等等一系列的問題,都會有依據,有資料,有科學的可驗證性,
所以這就是教育學的科學性所在,而且這種可驗證性還在不斷的變化,
所以個人以為,當一名教師其實挺難的,做到""因材施教""不容易啊,應該加工資的!
圖片。
說了智商,那麼什麼是""開悟""呢?
其實開悟就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就比如水,變成固態的冰,需要的是溫度的不斷的積累,沒有溫度,就像人不學習不進步沒有變化,一成不變,哪兒來的從量變到質變呢?
就比如我們尊敬的袁隆平院士,他的工作,是踏遍了山山水水,經歷了多少風吹日曬雨淋,才在海南最原始生態的環境裡,找到了那幾株具有原始基因的原生稻品種,才有了畝產量從500斤,600斤,到800斤,1000斤的鉅變嗎?
圖片。
所以,當我們的社會經濟環境,每一天都在不斷的進步與發展的時候,新生事物的層出不窮,這個規律註定了,變化是一定的!
比如我們的教育,即將實施的高考科目的變化,不就是最好的證明嗎?
再比如一些沒變化或者變化錯了的,如我們曾經很熟悉的,如日中天的諾基亞,現在不已經被蘋果三星小米華為替代了嗎?!
所以,什麼是充滿活力呢?俺用一句話吧:""活力,就是在不斷的學習與積累中的"開悟"""!
好吧,篇幅關係,咱先聊到這好嗎?!喜歡""開悟""的朋友,可持續關注俺的下回分解唄!
連結看更多有價值的,
有趣有味,
點右下角唄!
.
寫於2019年2月22日。
End。
-
5 # Luzhanxiao
聰明是一個人的智商能力,聰明對於一個人來說,從小就能表現出來。例如,學前幼兒對事物的分辨能力,及說話反應的靈敏程度。學上後的兒童在學習中對文字的記憶和數字的計算,都能反應出來聰明與非聰明。成年後聰明表現在對事物的理解和執行行為上。例如,做事情能從根本發出,走捷勁彎道超車等。開悟是聰明的進一步升級,在人生中走到一定的里程,在這個過程中對一切事物的因果變化從多方面思考,參透理質中的主觀丶客觀存在因素,予與盾之間相互容通與對立。使人生知道怎麼容入大自然中能夠贏刃有餘的存在。開悟一般在中年以後,因為,有一句話說的好,中年是一部書,老年是一篇哲理。中年的書中會開悟出怎麼從繁易簡,該放下什麼、該要什麼,有著比較智慧理性分析,並得以架俞,能稱為開悟。
回覆列表
聰明和開悟在內涵上有共同的內容,也有不同的特點。
聰明,是用來表達對待某事某物有著好的想法和正確的邏輯。
歷史上算得上真聰明的人,在國家政治清明時可以不加掩飾的表現自己的機智,但若在形勢所迫而不得已時又能裝糊塗,這就是老子所說的“大智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也是鄭板橋推崇的“難得糊塗”,因為自以為聰明的人往往不得善終。
開悟,無論是孔孟之道、佛陀之道、老莊之道,還是瑜伽之道,最終都是開啟人的智慧和能力,所謂開智悟理。
開悟了,就可以從沉睡中覺醒,從沉迷中解脫出來,激勵讓人們去追隨聖人那樣的胸懷、氣度、境界,慈悲、博愛和智慧。
聰明和開悟都可以透過學思踐悟而獲得,也可以透過先生、高人指導或者點悟而獲得。聰明的人加上信仰有助於開悟,人開悟了,就會變得更加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