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一門父子五高官。
4
回覆列表
  • 1 # 茱萸DD

    應該與家風家訓的傳承有關,石奮年輕便追隨漢高祖劉邦,雖與當時一幫名臣相比,石奮的確不甚出彩,但勝在恭敬謹慎,行事周全,因此得劉邦賞識。

    漢文帝時,也是因這一特質,再加上多年經驗學時積累,成為太子太傅。後來漢景帝繼位,重用石奮,官居九卿,後調任諸侯丞相。

    史載石奮以身作則治家嚴謹,對自己及子孫行為禮儀要求極為嚴格,衣食住行,待人處事,無論何時何地何種境地都不忘謹慎恭敬。

    在這種家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石家四子各個溫順孝順,入朝為官後,也謹遵父親教誨,不敢有一絲一毫的逾距張狂,深得漢景帝賞識,四子也都是食俸兩千石的朝中要員。漢景帝道“石君及四子皆兩千石,人臣尊容乃集其門。”因此石奮也被尊稱“萬石君”。

    也許石家子孫學識各有千秋,人也各有際遇,無法統一而語,石奮也不能強求。但為人處世的學問準則,人品德行的底線要求,卻可以透過家風家訓潛移默化的薰陶,惠及後代。

  • 2 # 網路施工隊

    人才輩出,皆因家庭教育好,至於家庭教育為什麼會好,原因在於石奮。

    現在所有有關石奮的記載都來源於《史記-萬石張叔列傳》。這篇文章詳細的介紹了石奮的發家史及石奮整個家族在漢朝的官場人生。石奮整個家族的興起點無疑是石奮,石奮的家庭出生及先祖目前無任何資料可考,《史記》中只記錄了石奮是趙華人,在趙國滅亡之後遷居到溫縣(位於河南焦作市)。石奮出生在秦國亂世,真正的發家之年在他15歲的時候,作為一個15歲的少年,石奮很有遠見和頭腦,怎麼說呢,因為這年,劉邦攻打項羽時經過河內郡,作為河內郡的一名小歷,石奮受到了劉邦的接見,劉邦作為一個領導,自然要多手下噓寒問暖,於是問石奮家裡還說什麼人。石奮照實說了,說家裡除了一個雙目失明的老母親,還有一個姐姐。劉邦也不客氣,直接開門見山的說,你姐姐可以跟我嗎。石奮自然不會放過這麼好的機會,自然說可以,而且是竭盡全力的侍奉。就這樣,石奮的姐姐就嫁給了劉邦,石奮自然就成為了劉邦的小舅子,也就稱為了皇親。石奮也升官做了中涓,專門受理大臣進獻的文書和謁見之事。石奮一家也遷移到了長安城。

    從《史記》裡的文字資料來看,石奮在劉邦一朝沒有過多的文字記錄,唯一可以確定是劉邦死的比石奮早,石奮侍奉了文帝,並且石奮的榮耀巔峰來自於文帝時期。在文帝時期,石奮分別擔任過太中大夫,太子太傅等職位,而且在文帝時期還特別的受到了嘉獎。

    回到提主的問題,石奮家族為何人才輩出,我的答案是家庭教育好,就是石奮對子女的家庭教育非常好和嚴格。石奮最大的特點是什麼呢,就是謙恭謹慎,而且這個謹慎不僅僅是在朝中為官的時候,在家的以身作則的時候也是如此。比如有成年人在家的時候,石奮也是穿戴整齊,從不邋遢,對待僕人也是謙卑有禮,哪怕是皇帝將食物派人送到他家時,他也像皇帝就在身邊一樣彎著腰吃,謹慎如此,也是天下聞名。

    石奮如此謙卑謹慎是有原因的,石奮15歲從一個少年郎跟隨子皇帝身邊,伴君如伴虎自然是懂得,更何況劉邦一朝那些被殺害的王公貴族就在自己身邊真實發生過,要想長久的生存下來,就一定要謹慎,謹言慎行。

    石奮進行家庭教育

    就是在這樣的家庭教育背景下,石奮的4個兒子,長子石建,二子石甲,三子石乙,四子石慶都性情溫馴,對長輩孝敬,辦事謹慎,做官都做到了二千石,再加上石奮自己的二千石,因此景帝又稱石奮為萬石君。

    正因為石奮的家庭教育好,石奮的後人在朝中都當了大官,聲譽很好。石奮的四子石慶在武帝時期先後擔任太子太傅,丞相等職。石慶做丞相時,他的子孫中從小吏升到兩千石職位的有十三人。因此石奮一族在漢朝時算一個名門望族。石奮自己也親歷了高祖,文帝,景帝,武帝四朝。

    石奮墓

  • 3 # 尋根拜祖

    石奮號稱“萬石君”,一家父子五人位居二千石高官,名噪當世。但石家父子並無過人之處,學識不厚,能力不強,說他們人才輩出太抬舉他們家了。之所以能成為西漢“名門”,跟石奮堅持的“恭謹孝忠”家教有很大關係,加之特殊的歷史環境,才造就了這麼一個神奇的家族。

    一、石奮的起家

    石奮15歲的時候,偶然見到漢高祖劉邦,劉邦一見這個恭謹的少年,就十分喜歡,把他留在什麼當了個侍從人員(中涓)。為了照顧石奮,劉邦還納石奮的姐姐為妃,讓他全家搬到長安居住。

    石奮第一次出場就一個關鍵詞——恭敬,不光對皇帝,即使同僚之間也實時顯示出謙恭。就是靠著他無人能比的恭敬,沒念過幾天書的石奮,竟敢慢慢地官做到太中大夫,成為二千石高官。

    光靠一個“恭敬”就能平步青雲,放在任何一個朝代都不可想象。但石奮遇上好運氣,他見到劉邦時,漢帝國還沒建立,戰爭年代的偶然性,給他創造了服務於劉邦的機會。試想一下,和平年代,想在皇帝身邊工作,像石奮這樣,沒有學識,沒有顯赫的身份,連看皇城門的資格都沒有。

    二、石奮的家教

    石奮除了恭敬,還行事謹小慎微,家庭極其重視孝道。他把這個傳統言傳身教,成為石家家規。

    石奮有四個兒子,長子石建,次子石甲,三子石乙,四子石慶,都秉承了他一貫的作風。石建做漢文帝太僕時,有一次皇帝問他用了幾匹馬,明明他隨口就能說出來的事,非得下馬,小心翼翼地拿馬鞭,指著馬頭,一匹一匹數了一遍,才回答漢文帝是六匹。放在任何一個人身上,都不免懷疑石建的大腦是不是被馬踢傷了。偏偏漢文帝就是喜歡他這種穩健謹慎的風格。

    還有一次,石慶駕車回家,經過閭里沒下馬,惹得石奮很生氣。他按照家法程式,先是拒絕吃飯,然後全家人來替石慶求情,石奮不同意,石慶只好坦衣露背,跪求請罪。石奮再當著眾人面一頓說教斥責。全套程式就像演戲的劇本,回回如此。

    石奮還有個讓人很難做到的要求,即使家裡人相見,也一定要穿正裝,一定要以嚴肅端莊的形象出現。搞得他們家連傭人都被傳染了,走哪兒都板著一副面孔。

    總之,石家不強調書要讀得多好,就要求一個恭謹孝順,還得有儀式感,就是不知道他們家活的累不累。

    三、石家大人物

    石家出了一位九卿,一位丞相。九卿就是剛才說的石建,位居郎中令,也就是後來的光祿勳。石奮的小兒子石慶,則在漢武帝時期做了丞相。

    不要望文生義地認為,石家,尤其是石慶能力有多強。事實上,石慶的這個丞相就是擺設,他一輩子也就是唯唯諾諾,戰戰兢兢地活著。漢武帝需要的丞相,就是石慶這樣的人,無能,好擺弄,不跟他爭權。漢武帝一生13位丞相,7個死於非命,石慶能活下來,真的得感謝他父親石奮的家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西方的龍文化存在什麼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