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蜂聞言事

    我很小的時候想當皇帝,後來又想成為牛頓這樣的科學家,有一段時間想當韓信,也有想過超過比爾蓋茨。

    翻閱人類史我才發現,幾乎人人都向我學習過。從幾千年前到如今,他們就在努力的創造這些條件,希望像我一樣,學成老子那樣的智慧聖人。

    我可恨的是現在有電了,又有手機,出門要不是火車就是飛機,最起碼也有共享單車騎。老子那時候除了仰望星空,俯瞰大地,抬眼望去的不是牛羊,就是綠油油的草地。

    我不知道該進入一種什麼狀態,才能修煉成他那樣的境界,我只知道的是,在上千年的歷史中,至少也有數億的人做過這樣的努力。

    我還知道的是,到現在他留傳下來的書籍,我們還在努力的翻譯成我們能夠聽懂想明白的語言。我們還在努力的學習他的知識,從而增長自己的智慧。

    我還可以預測的是,未來的人,還會有人向我學習。

  • 2 # 船長885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規律最大,天地萬物皆順自然規律而行。

    不按照自然規律,必受天罰。

  • 3 # dd廣林鬼

    《老子》的思維方式是站在一種極中立客觀的角度,從純粹的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中去看整體的演化,然後再將自己放入這個模型中,試圖去提供變數,依靠規律去逆反自己不喜歡的自然演化結果。

    《老子》這本書如果能看懂,那麼資訊量極為龐大。書中之所以提倡無情,是因為任何感情都有可能影響理性判斷。

    只有純粹的理性判斷才能看得清事物的發展規律,然後利用規律服務於自我的感情傾向。

    我舉個例子,戰爭年代,一個潰兵在逃命時發現敵人正在用刑拷問一個村的村民。比如,抗日戰爭年代,這種事情很常見。

    那麼,如果你是這個潰兵你如何去做?

    頭腦一熱衝進去是自殺,而且有可能因為你的挑釁,使得敵人屠殺原本只想用刑的村民。

    如果想理智判斷必須先拋棄所有的感情。敵人因何去拷問?敵人想得到什麼?在什麼情況下,敵人會捨棄這些村民?

    一點點的想,然後,再將自己帶入這個模型中,自己如何做能將大多的敵人引走或嚇跑?

    是在提前想好退路的情況下主動暴露,為敵人提供一個更有價值的目標,將敵人引走?還是去周邊尋找可能潰散的戰友,想辦法集合幾個人,回來利用一些手法讓敵人誤以為潰退大部隊攻了過來,直接將人嚇跑?

    而且還可以,晚上偷偷的摸進去將人偷出來,甚至裝神弄鬼,讓對方誤以為鬧鬼嚇跑都可以。

    方法不固定,但是在想的時候一定要拋棄感情,僅僅從事情的演化上想,而在演變中,自己能提供什麼變數才能讓事情向著自己喜歡的方向去變。

    這便是“無情”的含義之一。

    另外一個就涉及到天道“無情”的“玄德”了。

    大自然是不會因為感情而有所照顧的。狼吃羊,看似無情,但是,在狼的追逐下,羊群中不合格的個體被慢慢的淘汰了,個體的更加的強狀,反而讓羊更加的適合生存。

    讓自然狀態下的羊群自然的生活在沒有天敵的世界中,羊反而會因為暴食與懶惰,繁殖力越來越弱,接近滅絕。

    類似的事,在自然界中很多,在人類社會中也很多。傳統地主因為追求利益與享樂,迫使農民在工業革命中轉變成了工人。

    但同時,因為農民不再依附於地主,從而讓地主失去了權威,近而失去了權力,農民轉變成的工人反而開始收回了很多權力。

    這種演變便是天道的“玄德”。

    《老子》中的很多話,如果需要解釋清楚,可能需要很大的篇幅。

    再舉個例子吧: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任何東西都存在一個反面,這個反面可能是概念也可能是真實的東西。這種思維叫一陰一陽謂之道,便是所謂的一生二。

    以數學而言,人類意識到數字便是1.2.3之類的。

    那麼從1到2怎麼來的?1+1便是2。於是從2+1向後推導,便有了無窮。

    任何東西都有反面,加法同樣有反面,於是從1+1=2,可以推出2-1=1。

    於是有了減法,然後從減法得到了0,甚至能得到負數。

    然後再看這個數學庫,有數字與加、減,實際上依然是一生二中的二,從一陰一陽推導,可以知道,這個世界上存在著與加減性質相似但不同的東西,後來我們能知道那是乘除。

    於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中,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一是指已知,二指用已知的反面推匯出來的東西,甚至是指推導的方法。

    然後透過已知與方法,你便可以推匯出來能夠確定的未知,但是外面依然存在著不可知的未知。

    透過這種推導方法,你能無窮無盡的推導下去,無限的接近萬物可知的情況,而實際上,越推導,你看到的世界越大,然後你會越發現已知的小。

    這種思維方式就是所謂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甚至我所說的這種思維都可以看做是一,然後有另外一種與我這種思維方式相反的方式可以互為補充。

    好了,就侃這些吧,侃多了,怕暈。

  • 4 # 猛龍入海

    古今釋《鬼谷子》、《道德經》多是打“鬼谷子”、老子旗號賣自己狗皮膏藥。假其名放自己屁,失其本意。

    ”“谷鬼子”、老子是古今僅有幾個真知卓見易學大家。“鬼谷子”所述的“陰陽”、“道”、“象”、“比”、“象比”、“比象”有自己嚴格內函和定義並且具有嚴謹“數理”論證和推演進行高度概括總結(《鬼谷子第一篇至第三篇)寫的一本《鬼谷子》“科普”性讀物(《鬼谷子》第三篇往後的)。老子寫《道德經》也是如此。 就一個“比”字就包函好多“數學”和“物理”知識進行證明才有了“常”既所謂“象比之常”。 嚴格講“比”是“數學”的,“象比”是“物理”,“比象”是對“象比”總結概括形成哲學思想,其每個概念內函所歸所屬嚴謹到不差分毫。 老子對道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提出l“玄”概念,並給於新內函並定義。老子最終又把它併入“道”中。老子的玄並非字表的玄妙,玄虛而代表一定數理邏輯內函成了道的組成部分。因老子數理推演中發現了一個新的“常”,此常的道就是玄。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常”在易學中是“象比”之“比”。“象比”是“物理”的,而“比”是“數學”的。“比象”是“哲學”的。

    提示:

    1 玄:曲曲的路,始於一點終於一點。“道”之始。

    2一玄,二玄,三玄通萬物,玄玄之為道。

    3……

    ……

    老子為自己精妙數理創意有點小激動,“筆”下生風,一揮成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

    有欲,以觀其徼(jiào)。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寫的很累不知你看懂了沒有。

    注:“常”實為“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盤好菜,是怎樣整成的?得滿足哪些條件,才能成為招牌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