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喜歡誠實

    歷史等於爺爺奶奶講古事,我也不懂,有不想懂,老祖宗對錯都是為了自己的家過好啊!大的是國,小的是家,現在人不缺吃少穿,什麼都不缺,就是缺心眼好。☀⭕⭕⭕⭕⭕⭕⭕⭕⭕⭕⭕⭕⭕⭕⭕⭕⭕⭕⭕⭕⭕⭕⭕⭕⭕⭕⭕⭕⭕⭕⭕⭕⭕⭕⭕⭕⭕⭕⭕⭕⭕⭕⭕⭕⭕⭕⭕⭕⭕⭕⭕⭕⭕⭕⭕⭕⭕⭕⭕⭕

  • 2 # 華人視點

    《論衡》的著作是解釋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即以"實"為根據的,目的是"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虛實之分"。但因反叛於漢代的儒家正統思想,故遭到當時以及後來的歷代封建統治階級的冷遇、攻擊和禁錮,將它視為"異書"。

  • 3 # V587累

    《論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是中國歷史上一部不朽的唯物主義哲學著作。唯物主義我們一定不陌生,既在哲學基本問題上主張物質為第一性、精神為第二性,世界的本源是物質,精神是物質的投影和反映,然而這樣的結論都是近現代才總結出來的。那麼早在兩千多年前,在儒家思想的意識形態領域裡,佔支配地位的東漢時期,王充能衝破思想的藩籬,拿起一盞充滿了智慧之光的火燭,刺破封建社會的黑暗,更顯得他的難能可貴。我們來簡略品讀一下它,以領略它不凡的藝術價值和思想價值。

    關於這部書的名字《論衡》,王充認為他的著作:“折衷以聖道,析理於通才,如衡之平,如鑑之開”。《論衡》全書共85篇,因《招致》一篇有錄無文,實際上只有84篇,是東漢會稽上虞人王充(27年~約97年),用了30年心血寫成的一部哲學經典著作。然而歷史上關於這部書的評價卻是譭譽參半,從漢到唐大都認為其是一代偉著。唐以後則認為其是一部離經叛道的書,這種狀況直到近代才有所改觀。梁啟超稱“王充《論衡》實漢代批評哲學第一奇書”;章太炎稱“王充《論衡》可稱為卓異的著述”;馮友蘭將王充譽為“兩漢時代最大的無神論者和唯物主義哲學家”。

    那麼這本書到底寫了些什麼呢,我們不如從中摘抄一些,來一看端倪,它主要內容就是宣傳唯物主義和無神論。比如有一天,天上打雷,打死了一個人。有迷信思想的人於是出來宣傳說,這是一個做了虧心事的人,所以叫雷公把他打死了,這是惡有惡報。王充聽到這件事,親自跑到現場去觀察,他看到死人的頭髮被燒焦了,身上也有燒焦的臭味。於是他解釋說,打雷的時候有閃電,閃電就是火,打雷其實是一種天火,被雷打死的人其實是被天火燒死的,這也是碰巧的偶然的現象。天上並沒有什麼雷公,更不是惡有惡報。

    還有一個故事是關於謠言的,也很有意思。戰國時,魏華人龐恭問魏王:“如果有人告訴你集市上有老虎,你信不信?”魏王回答:“我不信。”“兩個人說呢?”“我也不信。”“三個人說呢?”“那我信。”龐恭說:“世本無虎,三人言而成虎。”這就是“市虎之訛”的故事。還有一個類似的故事是投杼之誤:有個與曾參同名者殺了人,有人告訴曾參的母親,說她兒子殺了人。她不信,仍然繼續織布。接連又有兩個人來報信,她就相信了,於是扔下手中的梭子,跳牆逃跑。

    德行高尚的人往往認為只要自身清白,謠言不可畏。但現實生活中,謠言的破壞力極強,謠言傳久了,就會有很多人相信。可見這樣的故事也是很有現實意義的,謠言猛於虎,網路謠言更有甚之。

    《論衡》就是透過這樣一個個淺顯易懂的故事,談古論今,議論馳騁,援喻取譬,深入淺出。《論衡》共計20餘萬言,內容涉及天文、物理、史地、文學、藝術等各個方面。全書基本體現了他超前的哲學思想,特別是在漢朝那樣一個經學的時代。全書基本可以概括如下幾點:

    1、天自然無為,既人世間的萬物並非天的有意安排,天不是什麼有意志能禍福的人格神。

    2、天不能故生人,既所謂“天人感應”的說法,只是人們以自己的想法去比擬天的結果。

    3、神滅無鬼,既人有生即有死。人所以能生,由於他有精氣血脈,從而否定鬼的存在,破除了“善惡報應”的迷信。

    4、今勝於古,既今人與古人氣稟相同,古今不異,沒有根據說古人總是勝於今人,沒有理由頌古非今。

    由此可見,王充是東漢傑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文章即以實為根據,疾虛妄之言。基本體現“衡”字的本義,是評定當時言論的價值的天平。近幾十年,人們才對王充的《論衡》有了較為客觀的認識和系統的研究,儘管在對《論衡》的研究中還有不少分岐,有些問題還有待於進一步深入探討,但這部著作正日漸顯現出其思想異彩則是確定無疑的。

  • 4 # 司南鐵證

    王充《論衡》除了是一部哲學著作,還是古代科技史研究的重要文獻。在其《是應篇》記錄了古代司南勺的使用過程,《亂龍篇》記錄了摩擦起電和磁石引針的現象。

  • 5 # 歷史稜鏡

    王充,字仲任,東漢上虞人,唯物主義思想家和哲學家。他傾畢生精力寫成鉅著《論衡》。全書八十五篇,共二十餘萬字,內容涉獵天文、物理、史地、文學藝術等各個方面。王充是一個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家。在東漢前期讖緯神學猖獗的年代裡,他以“重效驗”、“疾虛妄”的求實精神,對“天人感應”、讖緯神學等迷信思想進行了尖銳的揭露和抨擊。在哲學上,他提出了以“天道無為自然”為基本特徵的一系列唯物主義的觀點,根據客觀事物的真實情況和當時自然科學研究的成果,否定了天有意志,批判了封建統治階級宣揚的“天人合一”的欺騙性。他還抨擊了“人死為鬼,有知,能害人”的迷信邪說,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因為王充對朝廷的腐敗看不慣,所以不做官,一生大都在家裡寫書。 為了寫《論衡》,他蒐集的資料裝滿了幾間屋子,他閉門謝客,拒絕應酬,用了幾年的功夫才寫成。這部著作的主要內容是宣傳科學和無神論,對迷信進行了批駁。

    王充還根據元氣自然論批判讖緯迷信的種種荒謬說法,提出了否定鬼神迷信的無神論觀點。為了把帝王加以神化,讖緯迷信往往把帝王說成是人與異物交感的產物,例如堯被說成是堯母與赤龍交感而生,劉邦被說成是劉母夢中與龍交感而生,等等。王充指出,只有同類的東西之間才能交感施氣,可是龍與人不同類,“何能感於人而施氣”。龍其實不過是獸類,把帝王說成是龍種,那就等於把帝王說成是禽獸生成的雜種。

    王充從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出發,比較正確地揭示了人性與教育、與環境的關係,充分地肯定了教育、環境對人的成長、發展的重要作用。 首先,在人性的問題上,王充不同於孟子的“人性善”,也不同於荀子的“人性惡”,更不認同董仲舒的“性三品”說,而是提出人性有善惡之分。

    王充極其深刻地指出,“衰世好信鬼,愚人好求福”,腐朽落後和愚昧無知,是鬼神迷信得以存在的溫床,也正是鬼神迷信肆虐的根本原因。他的這種正確的見解,無疑還包含著對社會的鞭笞和對統治者的斥責。

    人死猶火滅而不能為鬼,那麼人活著能否成為不死的神仙呢?王充指出,活人可以“得道仙去”、“度世不死”的說法,其實是一種妄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是張無忌選擇了趙敏,還是趙敏選擇了張無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