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文以載道MZS

    作為民國時期的國學大師的王國維,1927年6月2日在北平頤和園昆明湖自沉而死。震驚了當時的文化界。對此,人們紛紛發表自己看法,為什麼王國維的會投湖而死。概括起來,有近十種死因說法。有“逼債說”、“由於國家沒有研究機關而致死說”、“《殷虛書契考釋》出王代撰說”、“受羅振玉影響說”、“不問政治說”、“新舊文化激變中的悲劇人物說”、“因病厭世說”、“受梁啟超排擠說”等等。但筆者認為以下兩種原因和王國維的遺書之說比較接近和有說服力。

    一是梁啟超對王國維評價,說是王國維的性格使然。梁啟超說:“王先生的性格很複雜而且可以說很矛盾,他的頭腦很冷靜,脾氣很和平,情感很濃厚,這是可從他的著述、談話和文學作品看出來的。只因有此三種矛盾的性格合併在一起,所以結果可以至於自殺。他對於社會,因為有冷靜的頭腦所以能看得很清楚;有和平的脾氣,所以不能取激烈的反抗;有濃厚的情感,所以常常發生莫名的悲憤。積日既久,只有自殺之一途。”

    二是國學大師陳寅恪對王國維評價則,說他“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比較中肯。陳寅恪在《清華大學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中寫道:“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斯古今仁聖所同殉之精義,夫豈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見其獨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論於一人之恩怨,一姓之興亡。嗚呼!樹茲石於講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節,訴真宰之茫茫。來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章;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三是王國維寫給兒子的遺書中說道:“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也說出了他投河自盡的理由。他的遺書內容是這樣寫的:“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我死後,當草草棺殮,即行藁葬於清華塋地。汝等不能南歸,亦可暫於城內居住。汝兄亦不必奔喪,固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門故也。書籍可託陳吳二先生處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歸。我雖無財產分文遺汝等,然苟能謹慎勤儉,亦必不至餓死也。五月初二日,父字。”

    這是筆者給出的答案。

  • 2 # 靜逸堂堂主

    王國維,中國近代的國學宗師,享譽國際的著名學者,在教育、哲學、文學、戲曲、美學、史學、古文學等方面均有極深的造詣。王國維把西方美學及文學理論與中國傳統美學和文學理論中相融合,創造了全新的美學和文學理論體系,被譽為“中國近三百年來學術的結束人,及最近八十年來學術的開創者”。他的作品《人間詞話》是晚清以來最有影響的著作之一。

    在1927年6月2日,王國維向朋友借了五元錢,乘坐人力車來到了頤和園,於昆明湖中投湖自盡,一代國學宗師,就此隕落。對於王國維自殺的原因,學術界有頗多爭議,基本總結下來有四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被羅振玉逼債致死,羅振玉也是一位近代的國學大師,是中國現代農學和考古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同時也是王國維的老師、朋友和親家。逼債致死的說法記載在溥儀所寫的《我的前半生》一書中,說王國維曾欠下羅振玉鉅債,後來被羅振玉不知道用什麼手段再三逼迫,最後這位又窮又要面子的國學大師走投無路,只得一死了之。不過這種說法溥儀也是被特赦後聽人所說,不足為信。王國維與羅振玉亦師亦友,相交一生,就算有些許罅隙也不至於如此無情。王國維死後他的喪事都是羅振玉一手操辦,也證明了這一說法可信度不高。

    第二種說法是文化總崩潰,是說當時已經出現的中華民族文化的總崩潰跡象使得這位國學大師無法接受,絕望之中選擇自殺。第三種說法是多鍾因素說,是說王國維博採眾長,身上集合了儒家、道家、佛家、尼采等諸多消極悲觀的東西,這些文化彙集在他的腦子裡,使他精神上和肉體上都極度的痛苦,無法自拔。以上兩種說法有些過於虛妄,無論是中華民族文化崩潰還是多鍾悲觀文化匯聚都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而王國維突然的選擇自殺,必然是因為發生了一些事情使他感到活著已沒有任何希望可言。

    比較有說服力的是第四種說法:殉清說。王國維是滿清王朝的堅決擁護者,對大清朝忠心不二。在清朝末年他便出任過學部總務司行走,辛亥革命後他與羅振玉流亡日本,過著亡命遺臣的生活。到了1923年,清廢帝溥儀詔他為南書房行走,對此王國維感激涕零,常伴清廢帝左右,盡心竭力的為小朝廷辦事。當時清華大學籌辦研究院,聘請王國維擔任院長,王國維推辭不就,後經溥儀勸說才前往擔任教授。

    從左至右:趙元任、梁啟超、王國維、陳

    1924年,馮玉祥率軍逼宮,命溥儀遷出紫禁城,王國維引為奇恥大辱,在溥儀避居日本駐華使館之後,他就向溥儀上了一封“敬陳管見”的奏摺,表達了對民國的極端仇視。逼宮事件之後,王國維還曾與羅振玉等滿清遺老相約投金水河殉清,後因家人嚴密看護而沒有成功。

    王國維自殺後人們在他上衣的口袋中發現了他的遺書,上面寫著:“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其中所謂只欠一死,便指的是在逼宮事件發生當時,他就應該投水殉清,卻被家人阻止,因此“欠”了一死。後面義無再辱的“辱”,明顯也是指的清帝被馮玉祥逼宮一事。

    王國維自殺當天曾經向清廢帝溥儀上了一封遺折,表達了他有心報國,無力迴天的憤懣之情,滿心痛苦之下,只有自殺以殉清。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一書中曾說那封遺折字跡工整,但不是王國維的手筆,而後來文史研究者將這封遺折與王國維以往的奏摺相比對,確認字跡是相同的,可見遺折確實是王國維親手所寫,那麼自殺以殉清的說法,也就更加可能是王國維自殺的真正原因。

    後世也認為,當時國民北伐軍攻打至河南,全國革命熱情空前高漲,王國維感到滿清復辟的幻想已經破滅,萬念俱灰之下選擇了自殺。

  • 3 # 希望星晨58298869

    1927年6月2日,一代國學大師王國維:“草遺書懷之,獨行出校門,僱車至頤和園。步行至魚藻軒前,臨流獨立,盡煙紙一支,園丁曾見之。”,言之鑿鑿:王國維是主動求死,他死得平靜、安寧、主動,這不混帳! 那究竟是什麼原因而使一代國學大師投湖自盡呢?

    眾所周知:王國維四歲失母愛,父親又常年不在身邊,,從小無父愛母愛的關懷,體質羸弱,性格憂鬱陰沉、膽怯內向,狡猾無二;還受叔本華哲學思想影響——成了悲觀而黯淡主義者;又他還受清朝青睞,羅振玉對他有知遇之恩,迫於革命軍得勢卻聲張不得。

    而梁啟超亦避走天津東渡日本,這就讓與社會脫節的王國維惶惶不可終日;不透明的政治環境隨時壓迫著自己,他已陷入恐慌與心死狀態;還剛愎自用,不肯忍辱負重,委屈求全,但又策手無策;所以,悟出死就是自己最好的歸宿!

    1926年9月,失心時末得摯友的勸解慰藉,迷惘時末得宣洩與排譴,他——一代國學大師從容地沉湖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用文化去塑造一個適應潮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