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桃都印記

    荊條是一種帶刺的灌木。中國古代曾有一種刑法叫作“杖刑”,就是用荊條、大竹板或棍棒抽擊人的背部、臀部或腿部。特別是用荊條抽打,因其上面有尖刺,所以用來鞭打受刑的人會刺破他的身體,使得受刑者血肉模糊,痛不欲生。杖刑是一種殘酷的刑法,曾有許多人死在杖刑之下。 廉頗揹著荊條向藺相如請罪時跪下,要藺相如用背上的荊條狠狠地抽打自己袒露的脊背。他這樣做的目的,是出於對自己以前居功自傲的深深的後悔,以及被藺相如深明大義、以國家利益為重的精神所感動。作為趙國身居要職的大將軍能夠跪下,並要求別人給予杖刑,其勇氣令人欽佩,其謝罪的誠意令人感動。 廉頗自縛荊條向藺相如請罪,這個歷史故事流傳千古,教育著後人要心胸寬廣、以大局為重,同時也 讓人懂得一個人犯錯誤不要緊,貴在知錯就改。“負荊請罪”這個成語從此用來表示誠心誠意地認錯,請求別人原諒。

  • 2 # 馬火蟻

    既然是主動請罪,那就是誠心誠意的認錯,意思是要願意接受對方任意的處罰,但又不能被處死,那最好就是讓對方打一頓發洩一下怒火吧!荊條打人能把人打得皮開肉綻,但是不傷骨頭,即讓人受了極度的痛苦,但卻不會打殘他,更不會要他的命!

    負荊請罪就是自己揹著荊條,方便對方抽出荊條鞭打自己,不必讓對方再找打人的工具。如果對方用自家的工具打人,好像在執行家法,那麼認罪的一方地位上就降低了一等。

    所以,負荊請罪既表示了自己認錯的誠意,又巧妙地維護了自己的人格丶地位。

  • 3 # 秋窗曉讀J雪婧紫鹿J

    荊條是一種帶刺的灌木。中國古代曾有一種刑法叫作“杖刑”,就是用荊條、大竹板或棍棒抽擊人的背部、臀部或腿部。特別是用荊條抽打,因其上面有尖刺,所以用來鞭打受刑的人會刺破他的身體,使得受刑者血肉模糊,痛不欲生。杖刑是一種殘酷的刑法,曾有許多人死在杖刑之下。 廉頗揹著荊條向藺相如請罪時跪下,要藺相如用背上的荊條狠狠地抽打自己袒露的脊背。他這樣做的目的,是出於對自己以前居功自傲的深深的後悔,以及被藺相如深明大義、以國家利益為重的精神所感動。作為趙國身居要職的大將軍能夠跪下,並要求別人給予杖刑,其勇氣令人欽佩,其謝罪的誠意令人感動。

  • 4 # 古鎮良士

    "負荊請罪"這個成語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國武將廉頗居功自傲,看不起文相藺相如。背後對藺相如數度貶低,惡言相加。然而藺相如在"完壁歸趙"事件中把自己的才能展現得淋璃盡致,既保住了和氐壁完壁歸趙,又成功阻止秦國對趙國的軍事進攻。可謂功勳卓越。藺相如聽到廉頗說他的壞話,為了國家的利益,寬宏大度,不去計較個人恩怨。並且說,秦國之所以不敢入侵趙國,是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將相不和,互相爭鬥,秦國會乘機攻打趙國。廉頗聞此言,倍感羞愧,自己感覺對不起藺相如,決定向藺相如請罪,請求他的原諒,於是揹著荊條去藺相如府中,跪在藺相如前面,請藺相如用自帶的荊條鞭打自己,以懲罰自己,請求藺相如原諒。藺相如見廉頗對自己的錯誤真心誠意有悔改之心,連忙扶起廉頗,自此,將相和。縱上所述,請罪為什麼要負荊,答案是,向對方表明自己是真心誠意去的。

  • 5 # 傲虎樓主

    負荊請罪出自於戰國時期趙惠文王下的“將相和”的故事,這說明荊用於懲治已經在戰國時期流行了。

    荊用於個人之間相互懲戒的一種工具,那就意味著還未列入到刑具之中,那就說明本身行為並沒有觸犯法律,使用荊條抽打以示懲戒。

    在奴隸制王朝以前,具典籍記載,有一種刑罰叫做笞杖,是在唐堯時期就有了。最初是使用竹板對褻瀆天神或違反首領命令(這裡的首領主要是負責祭祀的人)進行懲罰,這是最早的刑具。後來在舜時期,舜是個非常孝順的孩子,父親拿柺杖打他,從來不跑,怕父親在追他的時候摔倒之類的。後來笞杖作為一種刑罰工具就固定了下來,但是將笞杖作為刑罰工具大約是在文景之治時期,使用這種較輕的處罰代替以前秦以來的重刑。在堯舜時期,更是體現了一種父親對兒子的教育、訓誡的意思,所以又把笞杖稱作為“教刑”

    竹子、柺杖並不是特別普通的物品,且隨著這種刑法的擴大,部分地區就採用了較為廉價的“荊條”,這種草本類植物生長廣泛,而且容易採集。逐漸“荊”就作為教育的代名詞,古人自謙也多用“荊”,如老荊、拙荊等,意識就是說自己的教育還不夠,會有犯錯的時候,自謙的一種說法。

    所以說,請罪使用荊,說明能夠認識到錯誤,而且這種錯誤並沒有造成太大的損失或影響,如果揹著刀去,如果人家不接受道歉,一生氣拿起刀來把請罪人砍了或者砍傷了,按照大秦律法,這屬於死鬥,是要處斬的。

    所以,在漢代以前,使用荊作為請罪工具是當時的約定成俗的做法。

  • 6 # 張先生好

    荊條本來就是打人用的。

    荊條打人有什麼好?第一,打得痛,第二,不傷筋骨。所以,荊條打人比較善意,不像大堂上的竹槓或木板,打得人皮開肉綻。

    荊條一般用在家法。後輩有錯,由長輩來懲罰。有時長輩架子大的,還要由後輩自己呈上荊條,方便長輩來打。

    荊條並不重。廉頗負荊,那其實只是一個象徵。負荊,即把它背在背上,這樣來表示很慎重,很嚴肅。其實,以荊條的重量,以廉頗的力氣,只須兩根手指就可以輕輕捏著一直捏到藺相如家裡去。但是,如果是那樣,我們現在讀到的成語就不是“負荊請罪”,而應該是“拈荊請罪”了。

    荊條的樣子,一般如小指粗細(粗了就不叫“條”,叫“棍”),比較柔軟,比較粗糙——這是真實的荊條。當然,後來人們請罪就不用真正負荊了。

  • 7 # 明清(德剛)

    我們大家如果做了錯事,賠禮時往往會用到一個成語,那就是“負荊請罪”,但很多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那麼“負荊請罪”是什麼典故呢?列位請聽我慢慢道來。

    “負荊請罪”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講述了發生在戰國時期趙國大臣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

    廉頗:趙國大將;藺相如:趙國丞相。兩人一文一武,同為趙國股肱大臣。藺相如因為“完璧歸趙”和澠池會盟有功,被封為上卿,位上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氣,認為他僅憑口舌僥倖成功僭登大位,不如自己一刀一槍博得的功名。揚言要當面羞辱藺相如。藺相如得知此事後,儘量迴避、容讓而不與其發生衝突。當時邯鄲有一條小巷,兩人上朝都要從此經過,有一天當頭碰上,藺相如二話不說,分咐轉頭從另一路走,這就是千古聞名的回車巷。藺相如的門客認為他是懼怕廉頗,藺相如問“廉頗與秦王誰更威嚴?”門客答“不如也”,藺相如如是說“秦王之威,我尚叱於庭、辱其臣。我獨懼廉頗焉?我之所以容忍、退讓是因為我把國家放在前後,個人私怨放在後面啊”這話傳到廉頗那裡,廉頗幡然悔悟、深感有罪,於是“肉坦負荊”致藺相如門前謝罪,藺相如一見,連忙扶起,兩人相視而笑,冰釋前嫌,遂為刎頸之交。這就是“負荊請罪”的故事,也稱“將相和”。

    一個人做了錯事不可怕,怕的是死不認錯,一錯再錯。諸如認為如何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加墨式印表機和鐳射印表機區別?